隨著科技的進步,遊戲作為年輕的文化形態,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從早期的內容良莠不齊到兒童和青少年的過度遊戲行為引來社會詬病,再到慢慢開始探索關注文化與社會的多元價值。如今遊戲承載的社會功能與價值正在不斷地進化和豐富,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無論是產品還是理論,都在試圖挖掘遊戲的更多可能性。
認識:基於實證調查理性看待遊戲
近年來,遊戲產業蓬勃發展。Newzoo全球遊戲行業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遊戲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089億美元。其中,中國遊戲市場規模為27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位。2015年起,中國遊戲市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遊戲市場,如今中國遊戲市場規模已經連續四年傲居全球首位。
但在傳統觀念中,提到遊戲,仍然飽受質疑。遊戲究竟有沒有價值?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不少先賢和哲人對遊戲的意義做出了極高的定義和評價。亞里斯多德認為遊戲是非目的性的消遣和閒暇活動,德國著名詩人席勒則認為,遊戲是人類本性中最具價值和最富生趣的部分,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國外一些學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把握好玩遊戲的「度」,則能成為青少年成長的正向力量。對此,英國牛津大學網際網路中心主任Andrew K.Przybylski,2014年就做了專項研究,研究表明輕度遊戲有助於青少年成長。
2013年,曾是自閉症患者的斯圖爾特.鄧肯,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中建造了一個自閉症線上治療社區。這是一個專屬現實世界不善表達的自閉症孩子們的世界,加入社區的孩子比之前更加自信、更多地願意溝通和表達自己。這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所說,好的遊戲直接影響並參與塑造了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定義了全新的認識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能否理性看待遊戲的正向價值,對於遊戲產業良性發展尤為重要。
實踐:借力數位化 開啟遊戲正向社會價值
如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人機互動等新技術在遊戲中得到廣泛應用,科技的發展不僅重塑了遊戲的形態,也賦予了遊戲更加獨特的價值。當前的遊戲產業已從以往單一追求娛樂化下的經濟效益,慢慢開始探索、挖掘遊戲中的社會價值。
不久前,在第32個世界愛滋病日來臨之際,由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騰訊遊戲追夢計劃共同研發的中國首款愛滋病話題遊戲《藍橋咖啡館》上線。這款遊戲以咖啡館為場景,通過生活化的故事,讓玩家了解愛滋病對患者生活帶來的改變,宣傳普及防艾知識;通過傳遞溫暖、樂觀的情感,以遊戲普及知識消減無知,進而消減疾病歧視,減少標籤化的恐懼,倡導對愛滋病患者關懷與尊重。
以小遊戲為媒介載體,把愛滋病這樣一個題材進行展現,可以說十分具有開拓性。而通過遊戲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數位化傳承,騰訊遊戲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幾年來,騰訊攜手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崑曲越劇藝術家等多方進行深度合作,推出了《故宮:口袋宮匠》《子曰詩云》《王者榮耀》越劇皮膚等產品,讓遊戲成為了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型載體。
《王者榮耀》與敦煌研究院合作楊玉環「飛天」皮膚
作為全球領先的遊戲研發和發行平臺,騰訊遊戲一直關注遊戲應用價值研究的實踐與探索。今年11月,騰訊遊戲宣布品牌升級,「Spark More去發現,無限可能」成為新的品牌主張。在騰訊公司看來,這不僅寓意著遊戲可以觸發每一個快樂瞬間,鼓舞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點亮激情與靈感的火花,也代表著未來騰訊遊戲將會繼續探索其在文化傳承、社會價值、公益責任、科技創新、文化出海等方面的更多可能,為打造更多對社會、大眾、特殊人群和弱勢群體都能發揮積極作用的優質數字文化產品而努力。
反映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發展歷程的優秀遊戲《家國夢》
探索:未來遊戲將與時代同行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當下,遊戲行業對於遊戲社會價值的探索,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產品層面,很多企業開始在學術層面進行探索研究。
當前我國網路遊戲研究的軌跡、範式與趨勢是什麼樣?未來教育遊戲的價值及發展趨勢如何?針對系列學術理論、前沿問題,北京大學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尚俊傑認為,用遊戲來幫助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習動機、還可以帶來遊戲思維和遊戲精神。所以,未來10-20年教育遊戲的前景十分廣闊。此類國內外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成為了各大企業關注研究的對象。
為了推進「騰訊追夢計劃」的目標實現,打造更多具有社會正向價值的產品,探索遊戲的另一種可能,騰訊互娛社會價值研究院在今年推出了內部讀物《騰訊互娛社會價值研究》,主要聚焦遊戲和娛樂對社會的正向價值挖掘。刊物每期都會選取國內外權威的學術研究成果,介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對於遊戲社會價值的新發現,為業內人士提供創新思路導航。在深刻認識遊戲本質的基礎上,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騰訊公司營運長任宇昕表示,騰訊遊戲希望能夠擴展遊戲對社會的正面價值,共同推動遊戲應用價值研究的發展。與此同時,期望在數字文創時代,「追夢計劃」能夠在新時代,助力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人群實現自我價值、提升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彰顯社會價值與時代精神。(光明網記者 劉希堯)
[ 責編:楊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