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2014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首度牽手,出版了首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了2014年度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的107篇論文,並評選出「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機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歡迎。

 

2015年度,特刊在收錄所有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論文的基礎上,對中國的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方面的科研表現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其中,入選「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的論文,有多篇成果獲得了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的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2017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再度攜手,合作出版《科學新聞》「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該特刊收錄了144篇2016年發表在《細胞》雜誌及子刊中以中國內地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高水平科研論文,並對取得這些研究成果的中國科學家的科研經歷及其團隊進行系統介紹,並基於特刊評選出了「細胞出版社2016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

 

 

 

相關焦點

  • 活動介紹-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年,在繼2014和2015年度「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後,中國科學報社與美國細胞出版社攜手聯袂推出「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舉辦一系列前沿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與青年科研人員匯聚一堂,共同致力於促進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發展。
  • 2020「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即將直播,誠邀參會!
    本次活動將揭曉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並邀請8位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領域知名專家給科學粉絲們帶來精彩的學術前沿報告。本次活動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專場,將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
  • 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6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 特刊 (2017年4月)     本刊將梳理2016年度在《細胞》雜誌及其子刊以中國內地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論文,對中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所做出的科研成果進行系統的介紹。
  •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聯合Cell Press在中國推出Cell Mentor
    為慶祝新版Cell Mentor上線,CST將於10月21日18:30至20:30在北京北辰洲際酒店舉辦IUIS 2019專題論壇——「縱覽免疫前沿,與Cell Mentor同行」。在本次論壇上,免疫學領域的著名意見領袖將介紹感染與免疫學前沿進展、基於NK細胞的腫瘤免疫療法、幹細胞研究及應用。
  •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本次「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以線上形式舉辦,分為生命科學專場和物質科學專場,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論壇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年度機構獲獎名單。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亞洲水塔區冰川與冰凍圈補給河流分布 《團結在科學之中2020》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報告指出,基於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年會以「迎接航天新時代,開創深空新紀元」為主題,以特邀大會報告和專題學術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來自全國60多家從事深空探測及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斬獲4項重量級國際大獎;今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自主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關鍵部件研製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6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相關的物理和關鍵技術預研究」等項目的支持下
  • 谷超豪逝世-新聞專題-科學網
    胡錦濤主席頒授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1946年,師從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被破例允許同時參加兩位名家的課程——蘇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幾何專題討論和陳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數論與傅立葉分析專題討論在K展空間、仿射聯絡空間及芬斯拉(Finsler)空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成為蘇步青領導的中國微分幾何學派的學術骨幹。 率先解決了空氣動力學方程組的平面超音速機翼繞流問題,比美國數學家的相應結果早十幾年。其學生李大潛院士在這一領域裡建立和發展了迄今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論,並在美國出版了專著。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cell.2020.0018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 圖為論壇現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