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大堡礁的主要管理機構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日前證實,大堡礁正在經歷新一次的大規模白化。該機構稱,今年2月以來海水溫度過高導致了這次大面積白化,氣候變化仍是珊瑚礁面臨的最大挑戰。
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熱帶珊瑚礁系統,將近9000種海洋生物的家園,這已是2016年以來大堡礁區域內經歷的第三次大規模白化。
我們熟悉的珊瑚是五彩繽紛的,但是,珊瑚也會「生病」、死亡……那就是珊瑚白化!
![]()
珊瑚體內生存著它的好朋友——蟲黃藻,珊瑚蟲與蟲黃藻的關係是共生關係,珊瑚為蟲黃藻供給住所,而且供給氮、磷等珊瑚代謝產品,而蟲黃藻則將光合作用發生的90%能量供養給珊瑚。蟲黃藻不僅供給珊瑚蟲氧氣和營養物,而且與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的形成密切相關。同時,蟲黃藻含有的葉綠素a等光合色素是大多數珊瑚色彩的主要來源。 然而,隨著全球變暖、環境汙染的加劇,升溫的海水,酸化的環境,嚴重的汙染,這些都使得蟲黃藻與珊瑚蟲之間脆弱的共生關係受到嚴峻考驗。如果溫度稍微高於正常範圍,蟲黃藻的光合作用和提供動物養分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當珊瑚蟲察覺到:「我體內的植物怎麼沒有發揮作用?」,它們就會想辦法驅逐那些無法發揮作用的小夥伴,只剩下透明裸露的組織。同時,它們也失去了最重要的食物來源,開始餓肚子。藻類的離開使原本豔麗的珊瑚礁黯然失色,這個現象被稱為珊瑚白化。 然而珊瑚白化並不意味著死亡,它們在失去藻類之後依舊能夠存活一段時間,如果環境復原,還是有機會將藻類重新吸收,恢復健康。 在列入世界遺產名單的區域當中,有超過90%的珊瑚礁受到1998、2002、2016和2017年重大白化事件的影響。氣候變化使得珊瑚白化現象的出現頻率、爆發規模在近年迅速增加 。1998年,大堡礁首次發現了大規模漂白現象,研究發現,目前珊瑚的白化現象的發生頻率大約是以前的五倍,從1980年代初的每27年一次到現在的每6年一次。 珊瑚礁從白化中恢復大約需要10到15年,這意味著目前白化的發生頻率很可能超出了珊瑚礁的承受能力。看到這「皚皚白骨」,沒有人會不痛心吧。
![]()
造成珊瑚白化主要是全球環境變化引起的,尤其是全球變暖和紫外線輻射增強兩個方面。根據最近15年來對全球白化珊瑚礁的研究,得出結論:除非氣候不再變化,否則珊瑚白化將日趨頻繁,2030至2070甚至每年都會有這種現象發生。100年內,珊瑚礁將會從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地方消失。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
珊瑚是存在於深海裡的生物;
在日常生活中,
它並不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首先,
珊瑚礁被稱作是海洋的「動物繁殖場」。
全世界有25%的海洋生物;
都要仰賴珊瑚礁才能生存下來。
如果珊瑚礁消失了。
那這25%的海洋生物也會隨之徹底消失。
![]()
![]()
![]()
![]()
假如珊瑚真的滅絕,說不定還會有更多可怕的連鎖反應發生,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是我們現在都難以想像的。![]()
小編相信,無論是讓棲息在珊瑚裡的生物變得無家可歸,還是曾經美麗的海底城市成為荒涼的廢墟,抑或是只有在紀錄片中才能看到曾經美麗的大堡礁,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未來。而阻止這一切發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可以行動起來,保護美麗而脆弱的珊瑚。它們的命運,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吧,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等等,微薄的力量也能將珊瑚從難以忍受的高溫中解救出來,重歸五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