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科畢業於南京,破解倫敦"殺人霧"事件謎團,獲世界各大媒體關注!

2020-10-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他曾是學校的"體育明星",蟬聯了兩屆校運會的跳高冠軍;他是麻省理工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弟子,揭開了倫敦"殺人霧"事件的化學機理密碼,在全球空氣汙染與人類健康、生態系統和氣候關係方面取得了國際公認的科研成果。他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983屆校友張人一,而他的科學起點,也正始於1979年的南京氣象學院。

張人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983屆校友,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美國氣象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士、美國氣象學會大氣化學委員會主席、德州農工大學大氣化學和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曾獲德州農工大學布希總統傑出國際研究獎、德州農工大學最高榮譽的傑出教授職稱等多項榮譽。在《Science》雜誌、《PNAS》、《Nature》雜誌子刊、美國化學學會雜誌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200多篇,SCI引用超14000多次,h-index達66。

南氣院的體育明星,麻省理工諾貝爾獎得主弟子

1979年,夢想讀大學的張人一苦讀了兩年,終於獲得了全國首批重點大學——南京氣象學院的通知書,就讀於大氣物理系人工影響天氣專業。"南氣院非常注重英語和數理等方面的學習,這對我後來出國深造、轉型研究量子化學等都非常有幫助。"在張人一看來,南氣院的學習既嚴格又寬鬆,這使得他們以後的學術路線更加寬廣。

校園中,張人一還是個"體育明星",他是學校男子田徑隊的一員,蟬聯了1980、1981兩屆校運會的跳高冠軍,還和許曉峰、李剛等同學組隊,經常在高校校際間接力賽中折桂。"那時候沒什麼娛樂活動,下課後運動運動,就是最開心的事了。"直至今日,張人一還保持著那時養成的運動習慣,每天至少跑步、遊泳一小時。

從南氣院畢業後沒多久,張人一來到美國深造。碩士期間,他讀的是物理。來到麻省理工讀博士時,他又對"隔壁鄰居"化學實驗室產生了興趣。"我們做科學研究,就是希望能解決公眾關注的實際問題",此後他轉向大氣化學研究,尤其是導致極地平流層臭氧空洞形成的機理。

張人一和導師諾貝爾獎獲得者Mario Molina教授

1995年,張人一的導師Mario Molina教授因為對平流層臭氧損耗機理方面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從導師身上,張人一覺得自己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寶貴的思考方式,"普通人看見現象想現象,一部分人看見現象想本質,我的導師思考的是看不見現象的本質,這對我的觸動是巨大的。"

做前人沒做過的事,努力不會辜負任何人

有幸跟隨名師學習,張人一滿心抱負準備大展拳腳。但1987《蒙特婁協議書》籤訂後,氟氯碳化物等被作為列管的化學物質逐步汰換,他的研究方向又逐漸失去了現實意義。"第二次發現自己從事的研究失去進一步擴展的空間,我不是沒有過沮喪。"張人一坦言,"但人只要有不向命運低頭的韌勁與執著,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起始於氣象學,改行到化學,他又回到大氣科學。同時,氣象、物理的紮實背景,加上後期的化學加持,讓他在影響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和氣候的大氣汙染等問題研究上如魚得水,研究成果在領域內獨樹一幟。"首次""開創""發明"等成為張人一科研履歷中的關鍵詞。

"首次"提出了極地平流層雲的液相混合物的形成過程,"開創"了極地平流層雲物質復相化學反應的實驗室模擬研究;"首次"提出了有機酸和硫酸鹽協同作用導致氣溶膠的成核機理;對大氣可揮發有機物的中間反應步驟、有機自由基和終端反應產物進行了"創新性"的描述;"首次"闡明了氣溶膠對人類健康、天氣與氣候的幾個關鍵效應;"發明"了直接對反應產物進行定量分析、化學特性分析和納米粒子化學成分分析的離子遷移-化學電離質譜技術,並開發了雲微物理模型、大氣化學模型和空氣汙染模型等眾多科研成果。

張人一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的採訪

"科學研究最需要執著,努力從來不會辜負任何人。"張人一說。而在他指導的首位博士後、如今已成長為學科帶頭人的鄭軍教授看來,張人一老師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他一心鑽在學問裡,面對更高的行政職位也從不動心"。鄭軍心中,張人一始終保持一顆熾熱、純粹的科學心,"直至今日,我還能從老師身上學到許多。"

張人一在第九屆環境化學大會上受邀做大會報告

解開60年世界謎題,致力解決中國環境問題

1952年,一場濃密而有毒的大霧導致一萬多人死亡,這就是英國倫敦的"殺人霧"事件。直至2016年末,這個謎團終於被張人一率領的國際科研團隊解開,這一重磅成果發表在《PNAS》上,成功解釋了燃煤釋放的二氧化硫是如何轉化成有毒酸霧的。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報導這一成果,不僅是因為他解開了半個世紀之謎,更因為其研究對發展中國家治理大氣環境、爭取國際話語權具有普適性的科學意義。

張人一在學校接受媒體採訪

張人一的信仰是"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人類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挑戰",這也是他從事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雖然身在美國,張人一仍舊關注和研究中國問題,他的研究常以中國城市為樣本,時常回國做講座,和中國科學家協同攻關重大難題。

通過與英國霧霾的對比研究,他發現,中國的霧霾是由更小的納米粒子組成的,而且比起倫敦大霧超強酸性,當代中國的霧霾基本上是中性的。張人一說,"減少二氧化氮和氨氣的排放,或許能夠中斷生成硫酸鹽顆粒的反應過程。汽車與農業的排放控制需要成為今後中國減排的重點。"

至今,張人一仍舊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當中國的霧霾消散時,也許我就可以退休了。"他相信,人只要思變,就可以通過努力與智慧來改變與創造世界。

關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官微

相關焦點

  •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小說《荒涼山莊》中就特意描述了倫敦的霧:「霧籠罩著河的上遊,在綠色的小島和草地之間飄蕩;霧籠罩著河的下遊,在鱗次櫛比的船隻之間、在這個大(而髒的)都市河邊的汙穢之間滾動……偶然從橋上走過的人們,從欄杆山窺視下面的霧天,四周一片迷霧,恍如乘著氣球,飄浮在白茫茫的雲端。」在狄更斯的文字中,霧的意境是如此美妙,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霧卻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是危害。
  • 起底倫敦煙霧事件,看中國霧霾離死亡還有多遠
    1952年12月一個普通的早上,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疲憊中走出的英國人,滿載著工業革命的餘溫和大英帝國的餘暉,相擁進入倫敦伯爵宮——一場盛大的農牧業展覽會正在舉行。展會上有著世界上品質最優良的牛品種,它們享受著參展者的精心照料,像個明星那樣傲視眾人。
  • 黑色大麗花事件,盤點那些未破殺人懸案
    肖特(Elizabeth Short),是一名不入流的演員,由於喜歡黑色被稱為「黑色大麗花」,這一案件也被稱為黑色大麗花慘案,並且這個案件至今也沒有偵破,成為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案件,雖然說後來有人爆料說出了這個案件的真實兇手,但是依然沒有多少人相信,並且後來在這個案件的事發地附近相繼發生了一系列神秘的案件,更加為這個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本文將讓大家認識這個案件的來龍去脈,並且盤點其他那些未破解的殺人懸案
  • 他北京大學本科畢業,放棄美國27年積澱,全職加盟這所頂尖牛校
    現如今,大學生念完本科後,選擇繼續深造的越來越多,尤其是「清北」「華五」這樣頂尖學府,升學率高達60%以上,而且呈逐年上漲趨勢。與普通高校相比,名校本科畢業生有相當大部分是選擇出國(境)深造。以清華大學201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數據為例,2971名本科生中就有2282人繼續深造,佔比高達80.5%。
  • 科學大家都畢業哪些高校?歷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第一獲獎人本科院校統計!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截止發稿前為止,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至今,已累計有38人次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其中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的唐敖慶和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趙忠賢各有2次獲得一等獎其中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頂尖科學家有5位,在本榜單中數量最多,並列全國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北京大學有4位畢業生獲得,位列全國第三。
  • 霧都毒氣——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 本科沒畢業成大學院長,深陷學術造假醜聞,鮑哲南憑何重回巔峰?
    因為在她大三那年,全家都搬遷到了美國,而她也因此中途退學,沒有獲得本科學位。到了美國之後,鮑哲南繼續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化學系。由於之前在本科三年時間內還是學完了基礎課,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所以,即便她沒有本科畢業,依舊順利在芝加哥大學完成了碩博連讀。拿到博士學位後,鮑哲南直接進入了貝爾實驗室工作。
  • 殺人於無形 盤點世界著名「毒霧」事件(圖)
    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雖然日後類似這樣的煙霧汙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卻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汙染慘案。多諾拉鎮是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的集中地,多年來,這些工廠的煙囪不斷地向空中噴煙吐霧,鎮上居民們對空氣中的怪味都習以為常。1948年10月26-31日,持續的霧天使多諾拉鎮看上去格外昏暗。氣候潮溼寒冷,天空陰雲密布,一絲風都沒有,空氣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動,出現逆溫現象。在這種死風狀態下,工廠的煙囪卻沒有停止排放,就像要衝破凝住了的大氣層一樣,不停地噴吐著煙霧。
  • 世界著名空氣汙染事件盤點:倫敦大霧曾致萬人死
    1943年洛杉磯煙霧事件因顆粒物引起的世界著名空氣汙染事件雖然肉眼看不見空氣中的顆粒物霧是自然的天氣現象,和人為汙染沒有必然的聯繫;霾則是顆粒物汙染導致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空氣溼度,通常在溼度大於90%時稱之為霧,而溼度小於80%時稱之為霾,溼度在80%-90%之間則為霧霾。後來則有人用煙霧這個詞來特指由於工業排放的顆粒物和霧共同形成的混合物。歷史上,很多國家都發生過因顆粒物引起的空氣汙染事件。
  •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促使英國全面治霾
    原文配圖: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拉開了英國治理大氣汙染的序幕。  「在城市邊緣地帶,霧是深黃色,靠裡一點兒是棕色的……直到商業區的中心地帶,霧是赭黑色的。」這是《霧都孤兒》中對19世紀工業倫敦的描繪,在1952年的倫敦人看來,或許是個可怕的伏筆。1952年爆發的倫敦煙霧事件,是世界空氣汙染史上最慘重的一頁,超過1.2萬人過早死亡。  63年過去了,當冬季的倫敦再也不是「深黃色」時,中國的北方城市卻逐年被灰色的霧霾籠罩,汙染指數幾度「爆表」。
  •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英國是一個多霧的國家,自工業革命爆發以來,倫敦的煙霧就越來越多,倫敦也獲得了「霧都」的名稱。煙霧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甚至在1952年造成了嚴重的倫敦煙霧事件,那造成此次煙霧事件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 ...高校|畢業論文|人文社科|南京農業大學|本科生|北京師範大學|考試
    此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校紛紛發布「不返校」通知,大學線下開學進程緩慢,而有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已經徹底放棄了本學期開學,將課程全部移到了網上。崑山杜克大學曾決定將碩士項目以及本科項目的在線教學延長至整個春季學期結束。這一決定就意味著其所有課程都將在網上進行,學生本學期無需返校。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1962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6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所、地球化學研究所完成碩士學業。   安芷生畢業後,即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師從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  上世紀80年代之後,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他的研究興趣開始拓展至第四紀地質學與全球變化研究相融合的新領域。上世紀90年代,安芷生帶領團隊基於中國黃土和其他生物地質記錄的野外觀測和大陸環境科學鑽探的研究,將野外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首次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論和過去亞洲季風變遷的動力學,解析了亞洲環境變化的機理,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
  • 「非典」從何而來、是什麼等眾多謎團未獲破解
    十年過去,回望「非典」,滿街的口罩、食鹽和板藍根的搶購風波、醫護人員捨生忘死迎戰的悲壯等充滿著記憶,「非典」從何而來、是什麼等眾多謎團未獲破解,至今令人牽掛。  當年拿著第一份非典疫情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衝到省衛生廳主管領導馮鎏祥面前的傳染病防治專家何劍峰,現在已經是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 歷屆國家傑青本科校友數據統計:南京大學位列高校第二!
    從1994年至2018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共176人,位居高校排行榜第二。至今已有25年的歷史,宗旨是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 河北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王廷山:河北「四步走」探索本科畢業論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積極推進教育評價改革難題破解,為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方案》明確提出了探索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試點工作,完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工作,嚴肅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的要求。
  • 湖南"神童"博士:年僅33歲,破解40多年未解世界難題!
    世界上總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擺在人們面前,有新出現的問題,也有擱置許久都無法解決的難題,不過,科學家們總是會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與辛勤付出去一一突破這些困境。成都理工大學校友蘭司就是其中一位,他在33歲的年紀,卻破解了逾40年世界未解難題!本期推送,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這位優秀的成理校友!
  • 訪北大單人畢業照事件主角薛逸凡 古生物學專業介紹
    因一張畢業照而走紅網絡,又在校長致辭時被提及,很多同學慕名來求合影。作為北大2014屆古生物學專業唯一的本科畢業生,薛逸凡最近很忙。  《法制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這個讓她「真的很喜歡」的專業,其實沒那麼「高冷炫酷」。國內外很多高校都有開設,只是在本科階段就選擇古生物學的人,確屬鳳毛麟角。
  • 紀錄片: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汙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裡,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