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與軒
浪漫倫敦霧
1927年的一夜,多情的徐志摩在他鍾情的林徽因耳邊呢喃:「你知道康河最美的是什麼?是這霧,這月光。它像母親一樣梳理你的髮絲,擦你眼角的淚滴。有了這霧,這月光,你才不會感到無家可歸」(林杉《林徽因傳》)。
那時,在有情人眼裡,倫敦的霧,如情思般纏綿香遠,如詩人般憂鬱靈動。以至今日,美國產的「倫敦霧」風衣,還常常被誤解為英倫風情的浪漫意象。
毒氣籠罩倫敦
然而,1952年12月4日夜,當24歲的芭蕾舞演員芭芭拉和她的未婚夫從一個宴會出來,剛推開門,就覺一股硫磺和煤煙的氣味迎面撲來。他們的鼻子、咽喉受到刺激,沒走幾步就開始咳嗽,但怎麼也咳不清口裡難受的金屬鏽味。入目所見,倫敦城大霧瀰漫,把大街上的電燈籠得只剩一點昏黃,就像在剝洋蔥,他們的雙眼隨即被刺激得淚水直流。她未婚夫把車燈開到最亮,仍看不清前路。她只好下車,一邊摸索著步行,一邊吆喝引導汽車小心寸行。芭芭拉穿著晚禮服和高跟鞋整整走了20多公裡路,凌晨5時才回到家。這時,倫敦霧,在她看來,只是令人窒息的恐怖毒氣,哪有半分康橋煙霧的優雅情調。
12月5日,倫敦城無一絲風的氣息,整座城,團在黃色雲霧間,各色建築在濃霧中鬼影魅惑。正午時分,仍不見絲毫日光。馬路上少數上路的車大開霧燈,也只能在昏暗中寸寸挪動;執勤的警察得手持火炬,以便在濃霧中看清別人和被人看到。隨著氣溫的降低,滿是煙塵的霧氣,化作黑色細雨,夾帶著鵝毛般大小的片片煤屑飄墜大地,空氣瀰漫著惡臭,散發著揮之不去的辛辣。走在路上的人們裹緊頭巾,一邊捂著簡易口罩咳嗽,一邊小心翼翼地摸索人行道邊的柵欄前行,看不見前面的手臂,看不見下面的雙腳,只餘一團影子在濃霧中踟躕,活像一幅地獄幽靈徘徊圖。
疾病與死亡
直至12月10日強勁的西風吹散籠罩在倫敦城上空的霧霾之前,「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有毒煙霧(老舍語)穿門入室,無處不在,侵襲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當時正在參加農牧業展覽會的一批動物深受其害,綿羊發起高燒,老牛當場死亡。寵物主人給寵物戴口罩,農場主人給牲畜餵藥醫治,也攔不住大批動物煙霧中毒而死。
在此期間,因煙霧侵擾產生胸口窒悶、咳嗽、喉痛、嘔吐等症狀前往醫院看病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倫敦大小醫院人滿為患。一位住在倫敦市立公園附近療養院的老人史密斯,受煙霧侵擾,胸悶難當,心臟作痛,全身直冒虛汗,伴有咳嗽嘔吐,經過緊急救治,還是於12月6日凌晨因呼吸極度困難、心臟衰竭離開人世。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裡,像史密斯這樣受煙霧酷刑病重無救的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數據來自於《大災難》一書)。
成千上萬在這場災難中倖存下來的人們,也患上了支氣管炎、流感、心臟病、肺結核、肺炎、肺癌等各種疾病,致使災後長時間內倫敦居民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災前成倍增長。
危險的煙塵
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倫敦煙霧事件」。直到災難過去,倫敦城825萬居民才噩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親歷了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釀成這次倫敦煙霧事件,表面上看是因為倫敦地區遭遇逆溫層現象,幾乎處於零風速狀態,以致地面冷霧陰霾不能逸散。但實質上,白雲深處也能有人家,危險的並不是霧,而是毒霧,工業排放和冬季取暖燃煤的煙塵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祥地,採煤業和製造業的發展,使倫敦很快成為工廠林立的工業重鎮。工業生產及近千萬的居民取暖都大量燒煤,倫敦城成千上萬的煙囪濃煙滾滾,造成了「可以與日全食相比的黑暗」。「霧都」、「陰霾」等詞在19世紀的英國名著中就常常出現。查爾斯·狄更斯《荒涼山莊》開篇就將倫敦的霧描述為「一種沁入人心深處的黑暗,是一種鋪天蓋地的氛圍」。據史料記載,倫敦早在1837年2月就遭受過有毒煙霧事件,當時至少造成200名市民死亡。可以說,倫敦這一毫無節制地排放燃煤廢氣的工業城市,1952年的這場「霧都劫難」,是在劫難逃的自然報復。
當時倫敦城上空氣旋停滯不動,致使黑霧壓城5天不散。工廠照常生產,居民照樣取暖,煙煤燃燒排放的煙塵、汽車尾氣和地面上揚起的塵埃不斷蓄積,倫敦市空氣中的煙塵最高濃度達每立方米4.5毫米,比平時高了10倍;二氧化硫最高濃度達3.8毫克,比平時高了6倍多,形成嚴重的空氣汙染。
幾十年後,科研人員才弄清,粉塵中的三氧化二鐵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遇霧中水滴變成硫酸。正是附著在煙塵或霧點上的硫酸液沫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引發各種呼吸疾病致人重病或死亡。
法律措施
劫難之後,英國民眾和政府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改變這種局面。英國議會經過4年的研究,於1956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汙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這部法案劃定「煙塵控制區」,制定了區內只準燒無煙燃料、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推行集中供暖等規定。但由於當時沒有弄清煙霧致害的真正原因,無法採取有力的應對措施,致使倫敦在1956、1957和1962年又連續發生嚴重的煙霧事件。
1968年,英國基於對煙霧粉塵危害性的科學認識,又出臺了一系列空氣汙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汙染物,嚴格制定各種廢氣排放標準和明確的處罰措施。此後,倫敦市內改用煤氣和電力,並把火電站和重工業設施遷出城外,才顯著降低了大氣汙染程度,避免了駭人的煙霧事件再度發生。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由先前每年90天左右減到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至5天。
綠色倫敦
1974年,針對各種頻繁的環境公害事件,英國政府頒布實施了《控制公害法》,全面系統地規定了對空氣、土地、河流、湖泊、海洋、噪音等環境保護條款。80年代後,數量持續增加的汽車取代燃煤逐漸成為倫敦空氣品質的主要汙染源。汽車燃油排放物質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作用下發生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汙染物,形成危害性更大的「光化學煙霧」。英國政府逐漸認識到,城市大氣汙染問題與產業結構決定的燃料結構有關,也與人口、交通、工業、建築高度等諸多因素相關。為摘掉「霧都」的帽子,政府在實施從依賴製造業到發展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產業轉型基礎上,又出臺了一系列鐵腕治汙防霧政策。
此後,政府先後頒布關於控制大氣汙染的法令,包括《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汽車使用條例》和《各種能源法》,等等。1995年,歐盟要求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否則將面臨4.5億美元巨額罰款,英國為此又通過了《環境法》,制定治理汙染的全國戰略,要求工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實現各種汙染控制定量目標。這些法規、法令、通告的頒布,為成功控制大氣汙染、保護城市環境奠定了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
英國政府還科學規劃公共運輸,儘量減少道路上行駛的車輛。政府投入巨資優先建立密如蛛網的地鐵線路和四通八達的城市火車、港區輕軌和公交線路。同時,採取多種措施高壓限制非公交系統用車。在倫敦,政府公務用車幾近絕跡。按規定,只有首相和內閣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務專車。實際上,在倫敦地鐵上,常常可以看到副首相、倫敦市長等高級政府官員。倫敦市一直盡力控制市區汽車數量,2003年起開始收取進入市區的交通堵塞費,2008年又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計劃今後20年倫敦私車流量再減少9%。這些措施有效解決了市區交通堵塞問題,讓公眾更願意選擇公共運輸,進一步改善了空氣品質。
英國政府針對汽車尾氣汙染,還制定了嚴格的汽車和燃料的環保管制指標和嚴格的違法處罰措施。1993年,英國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車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汙染。近年來,又大力推廣使用無鉛汽油,提高清潔燃料的使用率;在車輛年檢中嚴格檢測尾氣排放是否達標,平常警察也可以攔截車輛在汙染檢測點檢測並對未通過測試的車主實施罰款。長期內,計劃進一步推廣交通「零排放」模式,大力推廣使用氫氣燃料電池和電動車,將倫敦打造為歐洲電動汽車之都。
除這些限制性的防汙防霧強制性措施外,20世紀80年代後民間環保組織的發達和大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形成了轟轟烈烈經久不衰的環保運動趨勢,湧現了眾多軟性的正向環保激勵措施,推動了環保技術的應用和綠色生產生活模式的形成。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民間環保組織逐步建立起全國性的專業化的會員招募體系,採用一些現代化的市場和商業方法募集資金夯實資源,並抓住柴契爾夫人調整環境政策的契機,逐步加深政府參與力度,積極影響公眾環保觀念和推動企業生產和政府政策。英國政府在全世界最早頒布可持續發展規劃,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城市綠化帶和生態園林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4434平方公裡大型環形綠地面積,遠期綠化帶規劃面積與城市面積之比可達3.67∶1。政府也不斷嘗試鈣基粘合劑等新型環保技術,吸附空氣中的塵埃,治理空氣汙染。倫敦市自2000年起,還不斷投資建立自行車專有線路,提供自行車出租服務,鼓勵市民採用以自行車為標誌的「綠色交通」。英國政府還提供了網絡等多種空氣品質發布方式,為民眾查詢、監督空氣品質和反饋防治空氣汙染意見和建議提供通暢的渠道。
經過50多年的治理,如今的倫敦每年的霧天基本已減少至不到10天,只有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霧靄。倫敦的居民再難感受到艾略特《窗前晨景》中「一陣陣黃色的霧從街的盡頭向我拋上一張張扭曲的臉」的昏暗和壓抑,更多時候感受到的是藍天白雲的明朗和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的舒暢。
浪漫重現
2012年3月18日,一位客居倫敦的華人女子,在網易博客上上傳了一張凌晨薄霧輕籠下的泰晤士河照片和幾張朝陽彩霞映襯下的英倫街景照片,並寫下這樣一段文字:「舊舊柔軟運動鞋踏在河邊碎磚鋪就的小路上,輕薄柔美的薄霧伴隨著我騰騰騰的腳步聲,驚醒了河邊的海鷗,撲啦啦的從那蘆葦叢裡飛了出來。它和我一樣也喜歡這樣寧靜的早晨」。
樸實的文字,不經意間輕易地重現了倫敦霧的浪漫。卻難有文字,能輕易地道盡倫敦50年治汙治霧的艱辛。
歡迎關注《看歷史》微信公眾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