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記者 孔令鈺)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官網數據顯示,京西南區域點在11月30日18時左右,PM2.5達到當日濃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截至12月1日8時,該區域點過去24小時PM2.5均值為745微克/立方米。
《新京報》報導稱,18時,京西南區域點PM2.5小時濃度達到945微克/立方米,17時該站小時濃度更是達到976微克/立方米。另外,京南區域點18時也達到了897微克/立方米。
11月,東北三省多城市出現瀰漫半月之久的嚴重霧霾。據新華社,瀋陽市PM2.5均值當時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
上述分別發生於北京、瀋陽等地的極嚴重空氣汙染引起公眾對健康問題的擔憂。那麼,在科學上,PM2.5接近1000甚至超過1000,意味著什麼?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清潔空氣中心副主任朱怡芳告訴財新記者,當PM2.5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時,就空氣顆粒物濃度而言,已基本相當於著名的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的汙染濃度。
1952年12月5日到9日,由於冬季燃煤、工業排放量大,加上持續幾天的逆溫,二氧化硫、煙塵等顆粒物聚集在倫敦上空,整座城市被籠罩入黑暗的迷霧,導致約12000人喪生,患病者不計其數。
「那時沒有PM2.5的數據,有的是Smoke(煙塵)的數據,在那五天當中,煙塵的峰值為1至2毫克/立方米(1000-2000微克/立方米)。考慮到PM2.5的監測數值要比煙塵(因為煙塵包括大顆粒物)低一些,(PM2.5濃度1000微克/立方米與倫敦煙霧事件中空氣顆粒物濃度水平)應該是相當的。」她向財新記者分析。
Smoke(煙塵)是過去科學不夠發達時,用來表示空氣汙染程度的一個指標,簡單講就是燃燒形成的煙,如煤燃燒時產生的固體顆粒、水、焦油狀物質和不完全燃燒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等。
但必須注意到,「北京和倫敦的汙染物成分確實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引起的健康效應也會隨之不同。」朱怡芳說,倫敦那時是1952年,這60多年以來醫療發展迅速,一些當年要命的病,現在已經可以治好了。所以,兩者無法直接對比。「但是,東北汙染期間,確實看到一些新聞報導講醫院爆滿。」
對於朱怡芳的觀點,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基本認同,「顆粒物濃度水平也許很接近,但是性質不同。」他解釋,現在京津冀地區主要汙染物是PM2.5,而當年在倫敦則是粗顆粒物、二氧化硫。
雖然顆粒物濃度接近,但二氧化硫濃度卻相差很大。倫敦煙霧事件的五天中,其二氧化硫濃度達500-900微克/立方米。
但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官網,在過去24小時期間,北京各監測點的二氧化硫小時濃度多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下,峰值濃度也很少超過100微克/立方米。
單從顆粒物角度來講,潘小川告訴財新記者,倫敦和北京霧霾的健康效應也很難對比。理論上講,PM2.5可進入血液,危害更大,但潘小川研究發現,北京2013年初那場嚴重霧霾事件帶來的健康危害,較之倫敦當年卻輕的多。
他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現在醫療條件、防護措施進步很多。二是細顆粒物對健康的危害,慢性效應更明顯,現在不能看到明顯的惡果。
對於PM2.5峰值濃度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的區域,儘管顆粒物濃度或與當年倫敦相當,但潘小川認為,汙染水平、健康效應卻不同,也可以說,倫敦煙霧的危害是立竿見影,但如今細顆粒物的危害仍需時間觀察。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張衍燊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013年1月的嚴重霧霾事件中,在1月10日至31日期間,京津冀地區12個城市人群因PM2.5短期暴露,導致超額死亡2725人,其中呼吸系統疾病超額死亡846人,循環系統疾病超額死亡1878人。
這12個城市為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承德、邯鄲、廊坊、衡水、秦皇島、唐山、邢臺和石家莊,其PM2.5的24h平均濃度最大值分別為705、411、675、506、255、598、698、667、231、178、718和405微克/立方米。
儘管如此,張衍燊等依然認為,「本次評估的結論相對保守」。原因之一正如潘小川所言,該研究主要評估了PM2.5對人群健康的急性效應,但相關文獻顯示,PM2.5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存在滯後效應和累計效應。
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2015年12月1日上午8時,北京的AQI(空氣品質指數)為486,首要汙染物為PM2.5,也就是北京市PM2.5在7時,其小時濃度為486微克/立方米。
AQI量程上限為500,486意味著「嚴重汙染」。此時,健康人群運動耐受力降低,有明顯強烈症狀,提前出現某些疾病,建議兒童、老年人和病人應當留在室內,避免體力消耗,一般人群應避免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