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月17日發表了題為《霧都倫敦給北京的啟示》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籠罩北京城的這次史無前例的空氣汙染距倫敦1952年的「大煙霧」(Great Smog,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空氣汙染事件)幾乎整整60年,這實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巧合。
周二,北京當局報導稱,在前三天汙染水平屢創紀錄後,該市的汙染程度正在減輕。
每位北京居民心裡都清楚,考慮到天氣條件比較「合適」(也就說相當糟糕),霧霾捲土重來只是個時間問題。不過,有明確跡象表明,官員們終於開始承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或許是朝著著手解決這個問題邁出的第一步。
官方的《中國日報》周一表示,北京將日益以「北京咳」而聞名,而不是以北京烤鴨或京劇而聞名。
正如吉密歐在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的那樣,促增長的壓力迫使政府官員淡化或無視汙染問題。因此,儘管中國出臺了嚴厲的環保法,但它的環境水準卻很低。
「中國和外國的專家都表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各級官員都願為經濟增長這一首要任務犧牲環境。
「體制內缺乏問責機制,負責解決環境問題的部門軟弱無力,數據收集和呈現容易受到操縱,這些都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但日本、歐洲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先例表明,公眾對汙染問題的關切遲早會迫使當局採取行動。
倫敦「大煙霧」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倫敦人曾認為這場煙霧與之前的「濃霧」乃至之後的霧氣沒多大區別。「大煙霧」僅持續了四天,從12月5日到12月9日。
但當政府醫學報告給出「大煙霧」導致4000人早死、10萬人患病的估計數字時,輿論發生了改變。後來的研究發現,即便是這些數字也存在嚴重的低估:實際上,死亡人數在1.2萬左右。(這些數字來自維基百科,在該網站上可以看到,學術研究對此有詳實的記載。)
「大煙霧」之後,英國連續出臺了多部法律,高潮則是1956年出臺的《清潔空氣法》。該法要求工廠減少煙霧排放,鼓勵居民從煤轉向燃燒產物更清潔的焦炭或燃氣。
1962年,倫敦又出現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煙霧。但現代的做法慢慢確立下來,尤其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燃氣集中供暖開始普及後。
中國應該認真思考下這段歷史。即便是最嚴峻的環境問題,也能得到解決。然而,即使具備了政治意願和充足的資源,打造人們可接受的生活環境也需要數十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