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張畢業照而走紅網絡,又在校長致辭時被提及,很多同學慕名來求合影。作為北大2014屆古生物學專業唯一的本科畢業生,薛逸凡最近很忙。
《法制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這個讓她「真的很喜歡」的專業,其實沒那麼「高冷炫酷」。國內外很多高校都有開設,只是在本科階段就選擇古生物學的人,確屬鳳毛麟角。
薛逸凡
感榮幸
校長致辭提及主動邀請合影
「前段時間,『一個人的畢業照』躥紅網絡。很多網友贊她為『女漢子』,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誰懂』。」昨天上午,北大校長王恩哥在畢業致辭中的這句話,引發臺下一片掌聲。
坐在觀眾席上的薛逸凡,沒想到自己會被校長提及,「還是當著全體畢業生的面。」她對記者回憶說,沒人提前告訴她這件事,「現場的攝像師都沒找到我。」典禮結束後,她還獲邀與校長合影,「他問了以後的去向。」
薛逸凡對此感到很激動,也很榮幸。談到自己的經歷,她想到了典禮上致辭的校友代表、著名數學家張益唐。「他努力很多年,厚積薄發才有了現在的成就。」薛逸凡笑著說,自己大學四年也是平平淡淡,到畢業前突然「火了」。
但她意識到,自己和學界大腕還差得很遠,「我只是頂著『一個人的專業』這個名號,被大家熟知的。」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厚積薄發做出科研成果,「到時候再上頭條,心裡也踏實。」
留遺憾
同桌如流水獨自拍畢業照
在燕園「獨自」求學四年,薛逸凡表示「真的很喜歡這個專業」,但她也有些遺憾。古生物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要跟著生物和地質兩個專業的同學上課。」四年間,身旁的同桌換得很快,「像流水一樣」。就連畢業照中,也只有自己的身影。
「這也算是一種特殊的經歷吧。」薛逸凡說,典禮上一名學生代表提到在食堂吃的飯、在圖書館看的書,甚至是一些小意外,「都是值得我們回憶的細節。」她認為,離開燕園時讓她感到驕傲的,並不是頭上「北大」這個光環,「而是我們在這個園子裡的記憶。」
採訪中,不時有畢業生慕名而來,和薛逸凡打招呼求合影。這次,終於不再是「一個人的畢業照」了。
談未來
自學編程補缺不介意做女博士
7月底,薛逸凡將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深造,念的仍是交叉學科——計算機生物學。出國前,她要給自己比較薄弱的計算機專業補課,「目前在自學編程,怕以後學習跟不上。」
未來,薛逸凡還有可能攻讀博士學位,她也不介意別人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女博士,「只要自己喜歡,去做就好了。」她就是準備做科研的,「我喜歡一個人坐在那裡鑽研東西。」
記者調查
古生物學在國內「冷中有熱」
薛逸凡和她的「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後,古生物學這個專業也進入大眾視野,被網友形容為「高冷炫酷」。
記者了解到,國內在本科階段開設古生物學專業的高校,目前只有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瀋陽師範大學等寥寥幾家,且招生都是個位數。薛逸凡所在的北大元培學院的副院長盧曉東表示,北大的古生物學專業,本科階段一個年級只有一名學生,有的年級甚至無人在讀。
但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很多高校如中國地質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大學等,都在研究生階段開設古生物學專業,被稱為「專家型學科」。
據了解,古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研究該專業的意義,不僅是認知地球生命歷史、探索生命演化規律,而且能為探尋化石能源、沉積礦產等自然資源提供重要的基礎科學證據。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周老師介紹,近年來該專業「冷中有熱」,不少高校、研究所、博物館等單位,搶著來招收古生物學的畢業生。為此,南大考慮加大該專業的錄取比例。
國外曾是「貴族專業」
在國外,古生物學最初是貴族們的業餘愛好。因為古生物化石具備觀賞性和收藏性,但對它的研究工作持續時間長、投入大,並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只有貴族才玩得起。
中國留學生包童,今年剛被德國波恩大學有機生物學、進化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專業(簡稱OEP)錄取。他表示,波恩大學的OEP專業排在世界前列,而且德國有很多自然科學博物館。「這既是研究素材的來源地,還有機會前去實習。」
對於北大古生物學只有一名畢業生,包童並不感到奇怪。「我在俄羅斯念的古生物學本科,畢業生也只有我和一位俄國同學。」他坦言,供求關係決定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在社會上的需求量有差異。
「這個專業不能『短期變現』,需要國家持久的投入,和學生長期的研究。」包童說,這是古生物學在國內尚未被充分認知的原因。他認為,歐美國家願意大規模資助該專業,一方面是「科學自豪感」的推動。另外是考慮未來油氣等資源的發掘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