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刷屏的北大「一個人的畢業照」女主人公,她現在怎麼樣了?

2020-11-24 騰訊網

來源 | 量子位,薛逸凡微博

編輯 | 學術君

高考全省文科第四名,毅然選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考古界「團寵」的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如今已經正式到北大報到。

但關於「冷門專業值不值得報」的熱議,卻仍在繼續。

熱議之中,鍾芳蓉的另一位北大學姐,也再次「回到」網友們的視線——

其實,因為冷門專業上熱搜,鍾芳蓉不是第一個人。還記得曾經刷屏網際網路的「一個人的畢業照」嗎?

這是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

說是合影,但照片上只有一個人,因為這一屆的北大古生物專業,就只有一個學生,就是薛逸凡

不過現在,這位「冷門」專業而受關注的學霸,在做的可一點不冷門。

因為她被現在身處時代熱門列車AI之上,正在大廠亞馬遜實習,從事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人工智慧(AI)的一個子領域)研究。

從「一個人的古生物」到亞馬遜NLP實習生

在高考填報志願時,跟鍾芳蓉的情況類似,薛逸凡是自主選擇了北大古生物專業。

據北大元培學院官方介紹,這個專業差不多每個年級都只有一個人,甚至有的年級是零人。

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成立以來,畢業生都保持一人。2014年,因薛逸凡在在社交網站上發了一張「一個人的畢業照」而在網上走紅,也讓社會關注到古生物學這一專業。她曾表示:「排除該專業第一任從生物學方向轉向古生物學方向的學生,排除第二三任中途轉入元培的學生,排除第五任馬來西亞籍古生物學專業學生。作為該專業第四任學生,是唯一一個始終由元培培養出來的本專業學生。

冷門,小眾,孤獨。但薛逸凡說,對於古生物專業,自己當時確實是「自投羅網」。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報導,選擇古生物學作為大學專業,是薛逸凡在高中時就確立的方向。

我來元培學院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古生物。

當初我查到全國只有北大在本科開設這個專業,所以決定報考北大。

但當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績,選擇了考古專業的北大學妹鍾芳蓉再次引發對「冷門專業」的熱烈討論,卻有網友把薛逸凡當作一個「反面案例」拎了出來——

本科古生物的薛逸凡,如今還是選擇進亞馬遜實習,做起了人工智慧研究。

轉專業的質疑

古生物冷門,而人工智慧正當紅。

這樣的選擇,似乎非常適合拿來做這場「是否應該選擇冷門專業」的爭論中,有利的反方論據。

在外界看來,這樣的選擇是「順應時勢」,卻也顯得「走了彎路」。

比如,在知乎的熱門回答下,就不乏質疑與猜測的聲音,其中討論得最熱烈的主要有兩點。

對此,薛逸凡自己公開在微博上做出了回應。

1

「轉行熱門人工智慧、做NLP的目的,是為了錢?」

薛逸凡明確表示,不是。

首先,在本科的科研工作中,薛逸凡就已經接觸了數據建模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她意識到自己的數學和計算機基礎不紮實。

受此影響,在申請出國時,除了古生物,她也考慮了計算生物學方向。並最終為了深入學習建模知識,最後放棄了UC系古生物博士項目。

另外一個原因,要從她觀念上的轉變說起。

薛逸凡表示,自己過去喜愛古生物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對自然的崇拜和嚮往,對一切非人為事物的欣賞。相對的,對於感覺上總在破壞自然的人類、以及所產生的文化歷史方面,就沒那麼有興趣。

對於自己所做的研究,薛逸凡很謙遜。她表示,不敢說目前的研究進展有多大突破,但只要能成為累積的資料,推動數十年後領域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平安生活就好。

正是這個觀念上的轉變,加之父母在醫院工作的影響,讓薛逸凡從古生物專業一路走到了生物信息專業,開始研究起癌症相關的資料,並選擇了癌症信號通路作為博士課題,具體的研究方向是深度生成模型在癌症數據的應用。

具體而言,就是利用機器學習模型,研究癌症病人或者細胞系樣本的基因數據,重建細胞內信號通路,提取相關特徵值,提高癌症病人預後或藥物響應預測的精準度。

同時,由於希望提升自己的工業實驗水平,她在讀博第三年,選擇去匹大的醫學中心實習電子病歷相關的項目,恰好接觸到了NLP。

但由於這段實習經歷與NLP相關,以至於後來找其他實習時,遞來橄欖枝的也多是NLP相關的項目,其中就包括這份亞馬遜NLP的實習工作。

聽起來有點現實,但也很真實。

當然,談及錢本身,薛逸凡表示,錢肯定是要考慮的,沒必要和生活過不去。

但,她還不至於為了錢,而轉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大體來說,我在本科科研的時候,做的就是古生物裡面不算很常見的涉及數據分析的課題。當時我的研究主體是貴州龍。在化石是個稀罕物件的古生物領域,貴州龍的化石是相對很豐富的。光是我科研實地出野外測量,加上之前文獻報到累積起來就多達數十個有完整記錄的標本(在古生物領域不多見)。當時我的幾位導師中有專門做數據分析的給了我很多關於統計分析和R語言使用的指導。

我的課程指導導師也在更早之前和我強調統計學和線性規劃的重要性。所以在本科的時候就已經接觸了數據建模的內容。但畢竟這不是古生物領域的主流,那時候明顯感覺到,我的數學和計算機底子很不紮實,拿到數據卻沒有概念要怎麼分析。受此影響,申請出國的時候考慮了計算生物學方向,主要為了加強這方面的能力。當時美國直接申請博士項目競爭壓力十分大,又因為是轉專業,所以申請了碩士項目。其實當時也被UC系學校的古生物博士項目錄取了,但是總覺得在古生物領域內部很難學到深入的建模知識,所以就放棄了。

在CMU碩士階段,有幸擠上了很多頂尖的人工智慧課程,感覺自己的知識擴充很多,但也意識到自己學會的工具不適用在傳統古生物領域,畢竟數據量太小。與此同時,在碩士階段接觸了癌症信號網絡方面的大數據研究,加之之前在生物競賽的時候有所了解,也受父母在醫院工作的影響,所以博士優先考慮了生物信息專業。

當然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除此之外因為個人原因,傾向於留在匹茲堡,並且傾向於離開CMU。加之美國博士申請對於亞裔學生明顯的不利等等等等諸多原因,最終落腳匹大生物醫學信息學專業。

相比於其他傳統科研領域,計算機的前沿研究很多時候不在大學而在工業界。生物醫學信息和古生物一樣,同屬於交叉學科。這就意味著需要同時學習多方面內容,但也可能意味著多方面都很難學的深入。從傳統生信來說,前沿計算機或者人工智慧並不是融合的很好。

特別明顯的是我發文章的時候,做醫學的審稿人嫌棄我們不夠實驗,做計算機的審稿人嫌棄我們不夠理論,一度造成了文章五連拒。此外每次嘗試使用新方法都需要自己摸索,沒有人指導。於是在博士第三年結束,綜合各方面因素,我選擇去工業界實習。

當時去的是匹大醫學中心的程序研發部門,恰好做的項目是NLP相關。這也是第一次接觸NLP。這次實習經歷算是進一步打開視野,見識到了在工業界人工智慧是如何被應用的,感覺在短短三個月內成長了很多。再回頭看自己寫的一堆堆不成熟的代碼,唉,這丟人現眼的東西,別說這是我寫的。這也直接造成了今年對於第二次實習的追求(另一個主要因素是畢業延期,和美國科研經費緊縮造成的系裡財政危機,淚目)。雖然在今年尋找實習的時候並沒有專門針對NLP,主要是考慮可以學習新的人工智慧模型應用就好,但可能受之前資歷的影響,投來橄欖枝的基本上也是偏向NLP的職位,最後選擇了現在的崗位。

從結果來看,我確實在做當下最火的領域,但這其中過程上主要都是為了彌補博士研究中的短板而做的選擇。錢是好東西,我超喜歡錢,錢可以用來買買買,但錢啊,你要是跟我談愛情的話,哦,你想要的太多了親愛的,我們現在這樣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個名分。簡單來說,只要我養得活自己,不過的太拮据,錢就不會是我做選擇的驅動因素。

2

「現在看來,本科選了古生物,其實是人生中的一段彎路?」

薛逸凡同樣否認了這個觀點。

她認為,本科完成了古生物專業的學習,依然是到目前為止,最為令她驕傲和感到幸福的事之一。而且,於她而言,「學會東西」就能給人帶來很單純的滿足感。

之所以選擇轉專業,是因為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了:隨著了解的領域變多,她能由衷感覺到,周圍的世界也在變得更加有意思。

薛逸凡表示,自己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但只是為了奮鬥,而不是為了限制行動。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平臺、見識、閱歷、眼界都會發生變化,她允許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做出重大的調整,而不會糾結這是否是一段「彎路」。

單從古生物對我的影響來說,雖然我本科的時候,因為體能差,出野外一直對我是個苦差事,可我出國後,還保留了徒步的愛好。

……休年假去國家公園,一天走七八公裡野路也是可以的。

別人看風景看七分熱鬧三分門道,我能看四分五分。生的動物植物,死的地層地貌構造,我都能比別人多看懂一分,哪怕是這一分,就足夠我一路興奮逼逼一整天。

所以,這段本科學習經歷看似和現在恰飯無關了,但顯然會影響我一輩子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畢竟,所有決定都是基於自身情況的最優解做出的,再來一次還是會走同樣的路。與其執著於人生效率,陷於自責,還不如解決問題,及時改變規劃。

當然,也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比起所謂的個人發展,到現在的年齡我會更注重家庭建設(誰說這不是一種個人發展)。換句話說,我遇到了一位我覺得比古生物對我而言更重要的一個人。

那麼,究竟該不該選擇那些在外人看來有些冷門、甚至是「天坑」的專業呢?

薛逸凡也給出了一些「過來人」經驗和心得。

該不該選「冷門/天坑」專業?

選專業前,認知要足夠清醒

薛逸凡表示,其實9成以上向她諮詢古生物專業的學生,都並沒有做好進入這個專業的準備。

選一個專業,不能只看它「有意思」,或者它「可能降分錄取」。基本上來說,要選擇一個冷門專業,要有以下幾點準備:

1

對學科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首先,查一查所選專業的課表,這個是「這門專業學什麼」最直接的反映。

舉個例子,如果想選考古或古生物的話,是否了解在專業劃分上,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是什麼區別和關係?

對於薛逸凡而言,在本科就讀之前,她學過生物競賽,也持續關注領域內動態,知道自己學的和愛好者接觸的有什麼區別。即使這樣,仍然可能對專業產生預期偏差,所以一定要仔細考慮。

去查查你要選擇的專業的課表,這個能最直接反應你最終學的是什麼內容。我在本科就讀之前,很多年都有在關注這個領域的動態,加之原本就是學生物競賽的,等於古生物這個專業一大部分的知識已經系統學過了。選專業之前,恨不得把北大的教學計劃背的滾瓜爛熟確定就是它才選的。所以我很清楚這個專業會教什麼,專業內容和那些古生物愛好者所熱衷討論的主題又有什麼區別。即使在這種了解情況下,在古生物的實際學習內容沒有和我的預期產生很大偏差的情況下,我依然因為一些人事而對這個專業有過些許失望(咱不說破)。所以娃們,你們真的知道你們要學的和你們以為的是一個東西嗎?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舉個慄子,有多少人能說清楚在專業劃分上,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是什麼區別和關係?你自己要選的專業冷門不要緊,可要對自己負責啊娃們,可不能不清不白的把自己交代給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咳,專業啊!。

2

對冷門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事實上,熱門專業一定有熱門的道理,熱門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就業市場,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工資待遇。如果指望以專業為生,那就考慮一下現實,例如車、房和孩子。都想清楚了,覺得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可行的解決方法,那就去讀。

薛逸凡表示,自己當年是把這些都過了一遍,覺得學這個專業至少未來可以出國留學、走科研道路,所以才做出的選擇。

你要知道它確實是冷的,要明白熱門一定有熱門的道理。熱門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就業市場,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工資待遇。你如果指望著以後以此為生(雖然我覺得本科專業犯不上這麼限制自己),那就考慮一下車子房子和孩子。都想清楚了,覺得不要緊,覺得本科專業就是喜歡這個,覺得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可行的解決方法,那,you have my best wishes。我當年是把這些都過了一遍,覺得至少當時對於未來出國留學走科研道路可能帶來的生活可以接受,才進入這個專業。

3

要獲得家裡的支持

對於自己負擔學業和生活的人來說,這一點無所謂。但如果上學需要家裡經濟支持,特別是考慮留學的話,一定要爭取父母的理解。畢竟,父母好歹已經進入社會、賺錢養家了,他們的很多話不中聽也不適用,但也是生活經驗,可以不採納,但也不妨聽聽建議。

對於薛逸凡而言,自己的選擇是經過父母同意的。

如果你可以獨立負擔學業和生活,這一條可以不用太過考慮。但如果你是普通學生,需要家裡經濟支持,特別是考慮留學的話,一定要爭取到父母的理解(怎麼說的真跟找對象似的)。畢竟你總不想逢年過節除了找對象成績工作工資之於,還多一個專業來被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女友前女友男友前男友的念念叨叨。家裡支持會讓你在冷門專業的學習上好受的多。而且再不濟父母好歹已經進入社會賺錢養家了,他們的很多話不中聽也不適用,但也是你沒見過沒經歷過的生活經驗。咱不一定照做,但不礙著咱走個耳朵和腦子,搞不好就日月同輝,天門大開,更義無反顧的入坑了呢。

冷門:與出路無關

此外,在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問題的下面,也不乏各種聲音。

知乎用戶@熊頭死變態 表示,人的一生有很多種選擇,有選擇意味著可以去改變,討論四五年、七八年以後的事情,現在為時尚早。

而知乎用戶@赫連鏡繇 作為北大歷史系曾經的學生,則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坦言不需要為北大的任何一個專業擔心,即使是雙學位,也足以滿足很多人的需求。

雙學位其實足以滿足很多人的需求,不是非得要轉,所以即便真的要轉,實際上也沒有很困難。

薛逸凡自己也曾表示,古生物專業作為交叉學科,出來後可以考慮石油、礦產方向,如果想做科研,主要可以研究史前生命的進化軌跡,個體特徵等等;也可以應用於實際,輔助石油開採和礦藏尋找等等,同樣有不錯的出路。

實際上,這種「交叉學科」的思路,也正在成為New sexy,隨著AI復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也開始被「跨界」交叉應用到更多學科和領域,並且推動那些領域的變革,包括考古、環境、能源、醫療等等。

而包括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谷歌AI掌舵者Jeff Dean,都是這種「交叉」思路的倡導者。

所以這麼看來,薛逸凡的選擇,只是這個時代的趨勢之一。

等到AI技能普及如電腦、筆記本,或許也就不會再有冷與熱的討論了。

而從薛逸凡的親身經歷中,也能夠發現,一開始選擇了什麼專業或許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積極探尋自己的興趣,積極學習、調整自己前進的方向,為自己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你覺得呢?

本文來源:量子位,薛逸凡微博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焦點

  • 北大古生物學再現「一個人的畢業照」(圖)
    信息時報訊 據《法制晚報》報導,兩年前,因為一張照片,讓大學四年默默無聞的北京大學古生物學本科生薛逸凡成為「網紅」,今年則輪到她的師弟安永睿。昨天上午,北大古生物學本科生安永睿畢業,作為2016年該專業唯一畢業生,他的畢業照仍是一個人。
  • 北大「一個人的畢業照」主人公,2010級古生物專業獨苗,十年後搞起...
    還記得曾經刷屏網際網路的「一個人的畢業照」嗎?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說是合影,但照片上只有一個人,因為這一屆的北大古生物專業,就只有一個學生,就是薛逸凡。 不過現在,這位「冷門」專業而受關注的學霸,在做的可一點不冷門。 因為她被現在身處時代熱門列車AI之上,正在大廠亞馬遜實習,從事NLP研究。
  • 訪北大單人畢業照事件主角薛逸凡 古生物學專業介紹
    因一張畢業照而走紅網絡,又在校長致辭時被提及,很多同學慕名來求合影。作為北大2014屆古生物學專業唯一的本科畢業生,薛逸凡最近很忙。  《法制晚報》記者調查發現,這個讓她「真的很喜歡」的專業,其實沒那麼「高冷炫酷」。國內外很多高校都有開設,只是在本科階段就選擇古生物學的人,確屬鳳毛麟角。
  • 北大最冷門的一個專業,曾經沒有前景,如今沒畢業就十分搶手
    名牌大學,對於我們來說是工作上的一個跳板,如果你是名校畢業的話,那麼在你未來找工作的日子裡,也就更加的輕鬆和容易了。當然,除了學校之外,他也有非常重要很多學校雖然不是十分的出名,但是學校裡有個別的專業還是很優秀的。
  • 北大古生物學至今只4人畢業
    去年,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因「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網絡。今年,一部《侏羅紀世界》讓該專業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 北大女生拍「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 古生物學專業是學什麼的?
    6月14日,薛逸凡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張「一個人的畢業照」,引發網友熱議。對此,網友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的誰懂?」「酷斃了!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這連逃課都沒法逃」……據北大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介紹,「這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個只有一名學生的專業。差不多是每個年級有一個人,還有的年級是零人。古生物學,這「炫酷到沒朋友」究竟是學什麼的?
  • 一個人的畢業照背後 古生物學知多少?
    導語:     日前,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學生薛逸凡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張「一個人的畢業照據了解,薛逸凡所畢業的北大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稱,薛逸凡所在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是全中國唯一的只有一名學生的專業。」
  • 北大的冷門專業:六代單傳,一人曠課全系放假,畢業照只有一人
    鍾芳蓉是一個超級學霸,在高考中表現優異,獲得了676分的高分,排名高居全省第四,但是,令人們吃驚的是並不僅僅是她的優異成績,而是她參考了一個北大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考古學,對於這一事件,人們評頭論足,議論紛紛,其實,這並不是北大的冷門專業第一次受到社會的關注,在幾年前,北大的另一個冷門專業——古生物專業就已經引發過社會大眾的熱議
  • 女大學生花錢拍漂亮畢業照的效果是的,那就是「恐怖片」
    現在臨近畢業季,很多大學都會安排畢業生拍攝畢業照,為自己的大學生涯留下最後的的回憶。過去,大學生們以正式的方式合影,但現在他們喜歡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他們約好室友一起拍攝一系列富有創意的畢業照,以紀念室友之間的友誼。他們畢業後拍照很有趣。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做事兢兢業業,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也正是由於疫情的發生,很多學術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先是「雙黃連之母」王延軼所長,再到「人不傳人」高福院士,最後是被「拔出蘿蔔帶出泥」的舒紅兵院士,還有施一公院士、饒毅校長等等許多科學家。
  • 北大古生物學專業連續6年只招一個人,它的難度在哪兒
    然而北大的考試難度不用多說,大家都很清楚,很多人只能望而卻步了。當然也有很多成績優異的人進入北大學習,選擇不同的專業進行研修。據北大資料顯示,北京大學本科階段開設的專業有35個,省部重點專業有4個,國家重點專業有26個,國家品牌專業有13個。那麼,在這些專業中哪個專業最特殊呢?
  • 曾經移植黑猩猩心臟的女孩,35年過去了,現在的她怎麼樣了?
    現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在醫療方面有很大提高,人類在面對重大疾病的時候都會選擇醫療治療,隨著科學家對醫療用品不斷研究,或在未來能夠研發出治療癌症的藥品,如果這些藥品一旦被研發出來,讓人類的文明有一個很大的進步。
  • 40年前她撿到一顆大鑽石價值10億,轟動了全國,她現在過得怎麼樣
    ——呂新吾導語: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無私奉獻,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提倡的精神品質道德,我們做人應該要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還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從小我們的學校老師就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我們的家長也是這樣告誡我們。
  • 北大古生物學專業僅一人 網友:畢業「合影」太孤單
    畢業了,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的學生薛逸凡火了。6月14日,薛逸凡在自己的人人網(社交網站)上發布了張「一個人的畢業照」,並附文「只是需要有一張來裝個正經」,「合影哦」,引發網友關注。網友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的誰懂?」「酷斃了!
  • 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獨苗,十年後搞起了AI
    熱議之中,鍾芳蓉的另一位北大學姐,也再次「回到」網友們的視線—— 其實,因為冷門專業上熱搜,鍾芳蓉不是第一個人。還記得曾經刷屏網際網路的「一個人的畢業照」嗎?
  • 在北大讀「一個人的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 題:在北大讀「一個人的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許晟、魏夢佳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一個人的畢業照。  這專業到底有多「冷」  在許多人眼裡,古生物學是個冷門專業,即使在北大,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直到兩年前,安永睿的師姐薛逸凡將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發到網絡上,才讓這個「一個人的專業」為公眾熟知。
  • 那個北大畢業的肄業博士,十多年未工作,如今怎麼樣了?
    人人都覺得北京大學的畢業生一定能夠前程似錦,但現實生活中,永遠存在讓人意想不到的個例。有這樣一位北大學生,待業十多年,一直靠著低保維持生活。作為國內的頂尖高校,北京大學擁有一流的教學資源,是培養社會各界人才的搖籃。但是,其超高的錄取條件也成了很多人仰望的地方。能夠進入北京大學絕非易事,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這更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 北京北大青鳥電腦培訓學校怎麼樣?
    北大青鳥我想大家應該不是太陌生,只要是稍微了解一點it計算機方面,就能知道北大青鳥是什麼學校,怎麼樣,但是還是有很多沒聽過北大青鳥的,只能在網上搜索關於北大青鳥的一切,這也是最簡單和基礎的了解方法。在這當中很多家長也了解到了北大青鳥,畢竟北大青鳥現在是國內最大的it培訓機構,依託北京大學成立,在很多方面也優於其他機構,現在北大青鳥在國內有200多家校區,遍布國內每一個重要城市,在哪裡都能看見北大青鳥的身影,10個it人員裡,就有2個出自北大青鳥,已經佔據了it培訓行業的百分之40左右,可以想像一下,北大青鳥有多麼的龐大。
  • 參加高考兩次,兩次都是省狀元,從香港大學到北大,現在她如何?
    為了追尋心中純粹的國學,她從香港大學退學回到母校復讀,2014年再次參加高考,以666分成功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從香港大學到北京大學,現在的她如何?每個人的過去都藏著未來,早在2013年的時候,林丁寧參加了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這期節目的主題是高考,請了當時各省的高考狀元。
  • 北大120周年校慶,來了哪些「大人物」?
    >>>>>陳堃銶數學力學系1953級陳堃銶的另一個身份是漢字雷射照排創始人王選院士夫人,1975年起她便承擔了國產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華光系統和方正系統)大型軟體的全部設計並負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