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2020-07-09 天文在線

簡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博士生Eleanor Lutz根據NASA等機構的公開數據製作了《太空地圖集》,其中包括行星、衛星和外太空等十個可視化圖像。她將有關宇宙的信息形象化變成美麗的圖像,讓人們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重新看待宇宙。

太陽系的軌道圖

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太陽系是一個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行星系統,包括太陽以及直接或間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在直接繞太陽運動的天體中,最大的八顆被稱為八大行星,其餘的天體比較小、如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間接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叫做衛星,其中有兩顆比最小的行星水星還要大。

如果你想知道科學可視化的天才是什麼樣的,不妨去看看埃莉諾·盧茨。她是華盛頓大學生物系的博士生,在她的網站Tabletop Whale上,你可以看到她令人驚嘆的作品。

她最新的作品是一張地圖,顯示了太陽系中18000多顆小行星的所有軌道。其中包括10000顆直徑超過10公裡的小行星,以及約8000個未知大小的天體。

正如她網站標語所說,她製作「與科學有關的圖表、信息圖表和動畫」。這包括「發光生物的視覺概要」、「在地球上能看到的所有星星」和美麗的水星地形圖。

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圖解:發光生物的視覺概要 圖源:Eleanor Lutz)


她的最新項目使她在太空界獲得了很多關注。過去的一年半裡,盧茨一直在繪製一幅太空地圖集。它是包括行星、衛星和外層空間在內的十種可視化的集合。正如她在自己的網站上所說的,「我製作了一張地球四季的動畫地圖,一張火星地質圖,以及一張太陽系中所有大於10千米的事物的地圖。」正是這張十千米以上物體的地圖引起了轟動。

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由Eleanor Lutz製作的太陽系軌道圖 圖源:Tabletop Whale,版權歸Eleanor Lutz所有)

盧茨製作的太空地圖集的所有數據都是可以免費獲得的公共數據。她從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等機構獲取這些信息。而促使她研究科學可視化的部分原因是,儘管數據是公開且免費的,但它是未經加工的。把這些原始數據轉化成一個有用的,甚至漂亮的圖像,需要做大量工作。

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火星地形圖 圖源:Tabletop Whale)

在接受《連線》的採訪時,盧茲說:「這些數據所有都是可訪問的,這點我真的感到開心,但將他們可視化卻很難。這真是一門了不起的科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看待它。」

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月球地形圖,版權歸Eleanor Lutz所有)


盧茨將一些她尚未發表的作品分享給了《今日宇宙》,其中包括一幅令人驚嘆的地球四季動圖。

盧茨的作品不僅僅涉及到數據可視化。她有一雙設計師的眼睛,使她的一些作品非常具有藝術感。但作為一名科學家,她更樂意分享她用來創作作品的數據和方法。她打算公布她每個作品的開原始碼,以及如何創建它們的教程。

是藝術,還是科學?科學可視化天才帶我們欣賞不一樣的太陽系

(世界各地的星座,圖源:Tabletop Whale)

如果不接觸科學,就很難真正理解我們的世界,或自然界的任何東西。沒有科學,我們有的只不過是奇聞軼事和觀點。但科學是基於數據的,龐雜的數據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理解它既費力又耗時。

盧茨的工作使這個問題變得更簡單。在接受《天文在線》雜誌採訪時,她說:「了解科學中一些有趣的、令人敬畏的東西是有知識障礙的。有這麼多的科學事實和公式,我希望這些很酷的想法能夠被理解。」

作者: Evan Gough

FY: Nepul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一起來欣賞太陽系天體軌道組成的驚人地圖吧!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如果你好奇擁有數據科學可視化的天賦會是什麼樣子,可以去了解一下埃莉諾·盧茨。她是華盛頓大學的一位生物學博士,在她的「Tabletop Whale(桌面鯨魚)」中,你能看到她所展現出來的驚人天賦。
  • 錢學森:在常人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不搭界的
    文/萱小草在常人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不搭界的。錢學森是一流的科學家,但音樂、書法、繪畫、攝影……卻與他終身相伴,在藝術上,他還有頗高的造詣。錢學森與蔣英的聯姻,正是「航天之父」與「歐洲藝術歌曲權威」的完美結合,對他而言:藝術上的修養,讓他開拓了科學的創新思維,藝術與科學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共同啟發。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科學與藝術具有許多相似之處
    用他自己的話說,講演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意欲揭示「科學與藝術是兩種探索世界的手段,它們具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並且最終能夠相遇彼此(reacheachother)」。可視化維爾切克從我們的視覺器官開始。其一,他指出,人類對世界的現行認知以可視化為前提。
  • 「我是科學家」演講:分享科學與藝術交融案例
    活動現場,演講嘉賓分別從科技傳承傳統文化、科學成果可視化、幾何機器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幕後故事和教AI進行藝術創作等角度,分享了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精彩案例與科學故事。日後,她將繼續嘗試把科學發現中最精彩的瞬間用藝術作品展現出來,希望更多人能領略到前沿科學的藝術。  演講嘉賓姚燕安:《我想讓幾何機器人摸爬滾打,成為美麗的強者造福人類》  北京交通大學機械與電子控制工程學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姚燕安帶來題為《我想讓機器人摸爬滾打,成為美麗的強者造福人類》的演講。「我們將科學和藝術深度融合,提出了幾何機器人。
  • 【科學攝影】微觀世界
    梁琰,2005年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化學專業,2011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材料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加入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博士Gael McGill創辦的科學可視化公司Digizyme,成為一名科學可視化藝術家。2016年梁琰創立了美麗科學教育品牌。
  • 緬懷錢學森 |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位科學家的獨特見解
    這主要不在於科學方法,而在於世界觀。他說,要成為文學藝術大家,不懂一點科學不行。因為科學技術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無處不存在科學,無處不存在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家只有懂一點科學,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才會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才能創作出既符合時代精神又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藝術工作是先科學而後藝術的。
  • 藝術與科學同行——錢學森對藝術的認識和修養
    交大畢業前夕,錢學森在《浙江青年》雜誌上發表《音樂和音樂的內容》一文,講的是如何欣賞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錢學森常說,他在科學上取得的一點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他說過「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創新思維」。
  • 科學可視化-- 碘化鉛生成視頻展示 【延時視頻】
    碘化鉛為六邊形鱗片狀結晶體(所以視頻看起來就和細小的閃光的金屑一樣)。碘化鉛毒性非常大,被證明對動物有致癌性。想得到大的結晶體比較難,但是下次可能會嘗試一下新的反應方法獲取更大的晶體。 對於沉澱反應我想拍攝出沉澱的晶體,希望晶體越大越好,這個實驗設計也在思考,但是現階段的條件還是不允許,將來可能會拍攝出生成更大的碘化鉛晶體過程。
  • 搞笑諾貝爾獎落幕:科學是嚴肅的,但欣賞科學的方式卻不一定嚴肅
    搞笑諾貝爾獎落幕:科學是嚴肅的,但欣賞科學的方式卻不一定嚴肅 2018年搞笑諾貝爾獎獲獎名單1、醫學獎:過山車可以加速腎結石脫落。
  • 科學的未來是:藝術
    因此,科學與藝術的聯姻,將有利於科學理論的發展!尤其是當科學發展遭遇瓶頸時,藝術所帶來的「靈感」(其本質就是隱喻和類比),可能會使科學產生新的突破!因此,本文實際上是講科學與藝術的共通之處:隱喻與類比!——本質上,就是在截然不同的事物之間,找到微妙聯接。而這思維方式,無論是科研領域、還是教學領域,中國基本沒有這種傳統。
  • 從哈勃談起,當科學披上藝術的外衣
    這句話,可能不適用於某些人。但絕對適用於大部分人。科學被真實不虛的藝術包裹,會綻放出非同一般的魅力;但是被一知半解者裹挾,則不知會被卷往何處。人類是一種易於受到蠱惑的動物,然而藝術正是一種「蠱惑」人類的方式——人們也樂於被藝術蠱惑。所以當科學被藝術上色的時候,我們發現沉悶的科學原來如此繽紛多彩。
  • 當科學碰上藝術?今晚相約雲上「聽月」!
    當科學碰上藝術?今晚相約雲上「聽月」!今晚7:30第五期【聽月】科學與藝術沙龍之「細推物理須行樂——李政道的科藝情懷」帶你體會不一樣的中秋!掃碼看直播!
  • 科學可視化【8】-- 單質銅(Cu)結晶生成過程 【延時視頻】
    日常我們還聽到黃銅,黃銅是銅鋅合金,一般用於做閥門,水管,強度大硬度高。工業中制銅主要用電解硫酸銅來獲取高純度的銅。 鐵片表面的金屬銅這個實驗用的是CuSO4 和金屬鐵或者鋅的反應來置換單質Cu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單質銅的生成形態和之前看到的鉛,錫都不一樣。生成的Cu帶有本來的顏色。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個可能會,就像當初我們發明了顏料、紙張一樣,給藝術以大的展示空間,將來肯定會有人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果殼網:也就是說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必須跟上技術的進步,不能固步自封對嗎?陳曉卿:我覺得這對職業從事藝術的人來說倒是不那麼重要,完全可以不關心它,但是很快就會被淘汰,哈哈。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果殼網:作為一個整天跟理科男插科打諢的藝術家,你如何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係?陳曉卿:這……跟你們理科生打交道會讓自己感覺活的還不錯。哈哈,我們互相給了對方優越感。
  • 科學與藝術、宗教的區別、界限何在?
    但是,當我們說它是一個盒子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已經掩蓋了這個X的所有其他可能。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藝術非常好玩兒,科學非常有用,哲學似乎既沒用又不好玩兒。但它可以讓我們知道這個事物或那個事物是怎麼被我們揭示出來的:當我們說這個X是一個盒子時,實際上是我們把它構造-構想為一個盒子,而掩蓋了它的所有其他可能性。那麼,其他的可能性被掩蓋到哪裡去了呢?顯然,其他的,都不在場,不出場。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文◎馬德秀  錢學森的一生,與科學、哲學、藝術緊密相連。他畢其一生精力,在科學世界裡縱橫馳騁,在藝術世界裡盡情遨遊,在哲學世界裡苦苦冥思,用科學之精神、藝術之性情和哲學之思辨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結合。
  •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
    無論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的喜悅,還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憤,同是詩人對春的感受;抑或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浪漫,還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的落寞,都是人們對秋的理解。春秋未易也,感受全非也,但都是真實、合理的秋景。世界的豐富多彩,或許就體現於這種表觀的多樣性與內質的統一性之中吧。 科學中也存在這種多樣性和同一性嗎?
  •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好奇星科學節隆重登場
    這一次,我們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科學」,而是將多元化的界限統統打破,藝術、潮流、科技融合併互相影響。本屆好奇星科學節特別建立4大跨界科學展區及科技潮流店,將複雜的科學概念可視化、藝術化,打造沉浸式科技空間,一起來創造和發現科學的無限邊界吧!
  • 館藏天津丨塵封百年的植物科學畫——《科學與藝術——北疆博物院...
    館藏天津丨塵封百年的植物科學畫——《科學與藝術——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學畫展》開展 2019-11-15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