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y-Fuchs炔合成反應

2021-02-26 有機合成

Corey-Fuchs炔合成反應

醛與四溴化碳和三苯基膦反應,發生一碳同系化生成二溴烯烴,然後再用正丁基鋰處理而得到末端炔烴的反應稱為Corey-Fuchs炔合成反應。1972年E.J.Corey和P.L.Fuchs嘗試了將醛轉化延長一個碳鏈的炔的反應,反應的第一步將醛轉化為相應的多一個碳的二溴烯烴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a)在0oC下,在5分鐘內,將醛(1eq)加入到三苯基膦(4eq)和四溴化碳(2eq)的二氯甲烷溶液中;b)鋅粉(2eq)、三苯基膦(2eq)和四溴化碳(2eq)的二氯甲烷混合液在23℃下反應24-30小時,加入醛(形成炔還要反應1-2小時)。第一步類Wittig反應的產率通常在80-90%,使用鋅粉可以減少三苯基膦的用量,反應產率較高並且易於純化。第二步將二溴烯烴轉化為相應的炔烴,此過程通常在-78℃下加入正丁基鋰(2eq)(鋰-滷交換和消除),然後水解得到炔烴。此過程的中間體是炔基鋰,它可以和各種親電試劑反應生成各種重要的衍生物。最近,有報導了一鍋法改進方案:底物中先t-BuOK/(Ph3PCHBr2)Br,隨後加入過量的n-BuLi。

反應機理:第一步生成二溴烯烴的過程與維蒂希反應類似。

第二步有多種理論,如首先先正丁基鋰與一個溴滷交換,然後另一分子的丁基鋰消除。

另一種就是二溴烯烴與正丁基鋰交換為鋰代二溴烯烴,它發生β-消除生成溴代末炔。溴代末炔與正丁基鋰再交換為末炔鋰,末炔鋰最後經水或滷代烴等親電試劑處理,得末端炔或內炔。

還有一種是首先α消除得到卡賓中間體,然後重排。此機理通過13C標記實驗進行過論證。(參考:Fritsch-Buttenberg-Wiechell重排)

反應實例:

參考文獻:

[1]. Strategic Applications of Named Reactions in Organic Synthesis, LászlóKürti and Barbara Czakó, Corey-Fuchs alkyne synthesis cyclopropanation,page 104-105.

[2]. 維基百科(Corey–Fuchs反應)

[3]. 化學空間:http://www.chem-station.com/cn/?p=943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