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石刻構件被收藏在挪威伯爾根城藝術博物館中,從左至右分別屬於養雀籠、諧奇趣、海晏堂、養雀籠、方外觀、養雀籠、海晏堂 本組照片引自《誰收了圓明園》
1873年拍攝的諧奇趣殘跡,圓圈處就是類似的石刻構件
(圖為挪威人蒙特)
根據中國商人黃怒波與挪威一家博物館達成的協議,他將捐款千萬修葺該博物館,而作為回報,一個多世紀前被前挪威騎兵軍官收藏的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定於今年秋季重歸故裡。昨天,黃怒波本人與挪威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KODE博物館)均向北京青年報證實了這一消息。而圓明園研究專家表示,這批圓明園石柱若真能回歸,將是繼去年兔首和鼠首後,目前最大的一批圓明園回歸文物。
捐款用來修葺中國藏品展位
《紐約時報》報導稱,根據2013年12月達成的協議條款,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將向這家挪威博物館捐資1000萬挪威克朗(約合990萬元人民幣)。黃怒波最出名的事跡是曾試圖在冰島買地興建高爾夫球場。
作為捐贈的回報,這些石柱將於今年9月被送回中國,並放在黃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學展出。北大還與該博物館建立了一個學術合作項目。
曾任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館長的埃倫德·赫耶斯滕說,黃怒波的捐款將為博物館修繕其中國藝術藏品展位計劃提供一半的預算資金。
中國文物曾被竊
據赫耶斯滕稱,博物館在就如何管理館內的中國藝術藏品展開了漫長討論後,作出了這一決定。「多年來,博物館由於空間的限制,一直只能展出21根石柱中的7根,」赫耶斯滕說,「我想,如果我們不能在展覽中全部使用,那麼人們應該可以通過其他機會觀賞到剩下的藏品。」
2013年1月發生的一起盜竊案造成了嚴重破壞,當時竊賊從中國文物藏品區偷走了20多件文物。這是該館中國收藏品在近年遭遇的第二次被竊,並導致了展覽的關閉。
協議中,歸還文物的時間原定於今年6月,但由於挪威的夏季假期原因,被調整到秋季。
收藏者曾為中方對日作戰
這些石柱是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收藏的2500件中國藝術品的一部分。博物館中的中國藝術藏品是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在1907年至1935年間捐獻的。
據悉,儘管蒙特的名字在挪威、甚至在他的家鄉伯爾根都默默無聞,但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大部分都來自他的捐獻。
蒙特行伍出身,起初是挪威軍隊的一名騎兵軍官,他在1886年前往中國,供職於中國海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他為中方作戰,並被後來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的袁世凱任命為副都統。他在中國生活了五十餘年,收集了2500多件中國文物。不清楚他是怎樣獲得這些文物的。
挪威的一次示好行為?
《紐約時報》分析認為這是挪威方面在中挪兩國關係不佳時期的一次示好行為。不過,赫耶斯滕和黃怒波均表示,這一協議沒有任何政府的背景,也不是一次「政治動作」。赫耶斯滕說:「如果有什麼積極的影響,那麼固然很好,但那並不是我們的目的。」
《紐約時報》稱,與英國和法國一些博物館中的中國藏品比起來,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並不算最多。挪威外長布蘭德去年10月曾表示要優先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不過中國方面沒有相關表態。
該報稱,自從挪威與中國關係不佳以來,挪威國內一直有聲音認為「挪威付出的經濟成本太高」,應該與中國在更多方面發展良好的關係。
文/本報記者 嶽菲菲
黃怒波:捐款換文物是純粹個人行為
北青報:目前,已經確定對方會歸還文物了嗎?還有無變數?
黃怒波:根據已經籤訂的協議是這樣的。但是,畢竟文物尚未歸國,希望等到「瓜熟蒂落」時,再向外界公布更多細節。
北青報:這是個人行為嗎?
黃怒波:那當然,純粹是個人行為。
北青報:為什麼想到要向這家博物館捐贈,讓其歸還文物呢?
黃怒波:出國的時候,碰到這家博物館展出的中國文物。遇見以後,很自然就想到要做這樣的事情。被搶走的東西,尤其是代表著民族一段屈辱歷史的圓明園中的文物,應該被帶回到中國。在2013年1月一次文化活動上,與赫耶斯滕見面並同意資助博物館。
北青報:與博物館方面協商起來有困難嗎?
黃怒波:不困難,很簡單。在我首次看見這些文物時,博物館方面也發現了我的難過,雙方言語之間對此進行了探討,對方提出可以歸還。為此,我去年往返兩地近十次。不過,對方的態度很好。最後,一致通過讓我很高興。
北青報:博物館為何會願意歸還?
黃怒波:博物館表示從道德層面大家都知道應該歸還中國。不過,博物館也有壓力,那就是歐洲其他國家博物館怎麼看。
北青報:北大方面在這次捐贈中扮演什麼角色?
黃怒波:北大組成代表團飛赴挪威,由副校長帶隊,文物鑑定人員也一同前往。
北青報:您如何評價有說法認為不應該過度高估這些文物的價值?
黃怒波:圓明園的文物不存在這個問題,這是中國那段屈辱歷史的見證,現在中國強大了,它們應該在中國,應該提醒人們那段歷史。
文/本報記者 嶽菲菲
圓明園專家:石柱代表乾隆時期最高雕刻技藝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誰收了圓明園》作者劉陽表示,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保存非常完好,代表乾隆時期石雕的最高技藝。一旦圓明園石柱回歸,將是繼去年兔首和鼠首後,目前最大的一批圓明園回歸文物。
圓明園石柱為西洋樓建築群石構件
據劉陽介紹,圓明園石柱應位於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始建於乾隆中期。7根石柱分別高1米,屬於養雀籠、諧奇趣、海晏堂和方外觀等西洋建築外側鏤空扶手之間的石構件。據劉陽推斷,這些雕刻精美的石柱應該是在圓明園被焚毀後,被人用馬車運出圓明園的,但具體年代已無從考證。後被挪威騎兵軍官蒙特購買,乘船運往挪威。
北青報記者獲悉,與這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中類似的一些石柱目前在圓明園西洋樓景區遺存的石構件中還可以找到,其精美的紋飾和高超的雕工代表了清代乾隆時期的最高水準。雖然這批石柱回歸後將存放在北京大學,但相關專家建議最好在西洋樓遺址原址擺放,以體現文物的原貌。不過,至北青報記者截稿時,圓明園管理處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博物館一層幾乎全是圓明園文物
「伯爾根城實用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間的圓明園遺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銅器、陶瓷、繪畫、絲繡等,其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劉陽稱,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杆、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遠瀛觀銅版畫,從中可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
圓明園歸還文物目前僅七八十件
歷史上圓明園經歷過三劫——分別是火劫、石劫和土劫——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屬於火劫。此後若干年,不少石刻文物陸續流失,這是石劫。到了人民公社時期,農民又在遺址的土堆上種起了莊稼,這是土劫。
劉陽調查發現,流散在外的圓明園石刻文物,六七成集中在北京,基本都是單獨放置,包括中山公園蘭亭八柱,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翻尾石魚等。但在圓明園海量的流散文物中,歸還的較少。截至2013年8月,一些單位、個人僅捐贈了七八十件圓明園文物,全部為石構件, 如石魚、石凳、石桌等。
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回應
北大:正研究展出具體時間地點
「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好事,我們樂助其成。」北大新聞發言人蔣朗朗昨天回應稱,這批海外民間藏品能在北大得到專業性的維護,不僅將有利於文物的保護,也有利於傳承悠久的中華文化,至於展出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目前北大正在研究中。此次黃怒波與挪威博物館的民間合作,是他們一如既往促進文化交流事業的善舉。
文/本報記者 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