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的本質並不是微觀不可見粒子,而是它們兩個

2020-11-25 騰訊網

西方科學認為,我們的宇宙萬物是由各種微觀粒子構成,它們包括中微子,電子、夸克、π介子、玻色子、中子、質子、強子等。但這些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沒有被人觀察到,嚴格的說,這是機器觀測和計算共同的結果。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問題了,這些東西是我們用什麼儀器觀測出來的呢?它們包括電子顯微鏡和粒子探測器等。只不過,既然是機器得出的數據,它會是真的嗎?

答案是,是真的!沒錯,所有數據沒有問題,但我們理解出了問題,微觀粒子只是萬物在我們設備下的一種表現方式,它受到了設備自身的局限性,而非萬物本身。說得在通俗一點,我們又在以偏概全了。

沒錯,我們搭房子是用的是磚,所以我們本能的認為構成磚的肯定是灰,構成灰的肯定是更小的微粒,構成微粒的是更小的原子、中子、夸克等。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依舊在用自己這個層次的思維去看待另外一個層次的規律。設想一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我們的宇宙豈不是都是由星球構成,那星球之外的廣大區域,那些黑色的天空,難道什麼都不是了嗎?

言下之意,萬物的根本其實並不是什麼微觀粒子,微觀粒子即使真的存在,也只不過是我們狹義試驗所捕捉的片段而已。只要你有一點點智慧,就不難發現這些端倪。

如果萬物的本質不是粒子,那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的古人早就找到答案了,今天,我想把這個答案完善成理論。

沒錯,就是陰陽。什麼是陰陽,這就不解釋了,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懂,但大家都把它當成玄學,沒有人意識到它才是真正的科學。

陰是什麼,陰就是宇宙中所有的量子體,陽是什麼,陽是宇宙中所有的量子態。換言之,構成宇宙的物質就是「體」和「態」。這才是真正的物質基礎元素。

什麼是體,體就是那些有質量、有密度、有體積的物質元素,比如固體、液體、氣體等。態就是那些沒有質量、沒有體積、沒有密度的物質元素,比如光、電、火等。當然,光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電也分為交流電、直流電、無線電、電脈衝等。

宇宙再大,也離不開這兩種最最基礎物質元素,無論縮小多少倍,無論放大多少倍,這個本質依舊不變。這就是陰、陽在量子態宇宙的客觀表現形式。當然,我說的是量子態宇宙,不包含能子態宇宙下的暗物質,那是另外一種陰陽關係,只是我們無法驗證,所以不必詳談。因為說了,你也看不到,摸不到。

言歸正傳,量子態宇宙萬物的本質,就是態和體,體可以釋放出態,比如汽油燃燒,分解成氣體,釋放出態,也就是火和光;態可以相互轉換,比如電燈,將電轉換成光,光在一定頻率下也能轉換成電,這些都是態和體的具體表現形式。

我們人體也是一樣,中醫說的氣就是態,就是陽,就是神。也就是不可見光、電脈衝、和無色之火。不是之前認定的什麼精微物質、不可見能量,那些全都是異想天開,胡說八道。而中醫說的血就是體(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就是陰,就是形。也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肉身。在量子態宇宙,人就是這兩種物質元素構成,並沒有多神秘。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早就若隱若現的提到過了。至於那些什麼五行相剋,也只不過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有一定的巧合但並非真理。

既然提到了態,我們再來聊聊態的特點,它有哪些特點呢?第一,態有強弱。比如光,有亮光、有微光。比如火,有文火、有猛火。再比如電,有閃電,也有靜電,這些都是態強弱的表現形式。

第二,態有類別,比如可見光和不可見光,比如化學燃燒的火和核燃燒的火,比如交流電和無線電。當然,狹義的理解,也可以說成態有波段性。

第三,態有能量,能量不只是溫度、威懾力等,這是一個總稱。比如雷射可以穿透物體,大火可以燒毀建築,電可以點亮燈泡等等。

此外,態還有一個特性,如果知道這個特性,你便知道了宇宙的全部秘密,因此我先按下不表,因為不能說也不敢說,不敢為天下先。相信除了我之外,一定有人會想到的,就讓你去做那個天下先吧。

相關焦點

  • 光是粒子又不是粒子
    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光,世界將是死寂一片。然而光究竟是什麼,自從有了科學,人們就想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光。人們很早就知道物質的兩種運動形式,一是機械位移,物質從一個地方直接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二是波動,物質雖然沒有移動,但是上下震動從而帶動周圍的物質也震動,由近及遠形成運動。英國科學家牛頓比較早地提出了光的粒子說,認為光本質上是粒子。同時期的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動說,認為光本質上是波。
  • 粒子並不是由能量決定的,而是由弦的無窮維度決定的
    糾纏的粒子有的特性違背了人們對熵的認識,所以人們會覺得這是有悖於人性的。它們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可以有反覆的結果。通常(或許)所說的「有限」是以趨於一定概率的事件作為對象。實際上,事件的結果取決於另一事件的結果,因此「是否會出現某種情況」取決於另一事件的結果。
  • 什麼是粒子,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又是什麼
    它們是不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組成萬物的最基本的粒子是什麼呢?有沒有最小的粒子?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粒子,粒子的定義是什麼。粒子(particle),是指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在1932年人們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 宇宙所有物質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可能不是弦理論,而是能量片段
    在兩千年前的古希臘,人們就開始思考物質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自然界的物質五花八門,樹木、動物、巖石、空氣……它們難道就沒有共同之處嗎?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有著相似的本質。他們相信,這些物質的本質無外乎有五種形態,分別是水、火、土、氣和以太。其他的我們都熟悉,以太到底是什麼呢?原來,以太是亞里斯多德編出來的一種物質,分布在天空之上,是光的傳播介質,也是我們能看見夜空中星星轉動的原因。顯然,這種分類更偏向於哲學,而不是科學。到了19世紀,英國化學家J.道爾頓在總結了以往人們的成果後提出了現代的原子學說。
  • 它們的本質是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指出,在費米子組成的系統中,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處於完全相同的量子態。其中,費米子是自旋為半整數(也是半奇數)的粒子,比如夸克和輕子,但不包括光子(自旋為1)。
  • 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有時它們可能看起來像是如此。當它們糾纏起來、「幽靈般地」瞬間超距離作用的時候,沒有了任何粒子與波的形影,沒有任何粒子與波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也許,按愛因斯坦說法,稱之為「幽靈子」更為適合。有人可能會說,量子就是量子,何必對其稱謂咬文嚼字。實際上,對於量子像什麼?實際上不是什麼?其代表的涵義如何?等問題,對於理解量子確實相當重要。
  • 發現粒子王國的第三類粒子,既不是費米子,也不是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費米子是指自旋為半整數(如1/2、3/2等)的粒子,它包括夸克和電子等;玻色子是自旋為整數(0、1、2等)的粒子,包括含光子、膠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粒子。在粒子世界中,費米子就好似是「社交恐懼症」重症患者——兩個費米子永遠不會佔據相同的量子態。
  • 三分鐘看懂「超弦理論」,萬物的本質只是振動的能量而已
    這個時候超弦理論就登場了,試圖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矛盾,也試圖將世間萬物的存在都統一到「弦」上,當然這根弦不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超弦理論認為組成我們世界的物質包括原子,電子,夸克等都不是由實體物質構成的,而是由萬物的基本單位「弦」的振動所構成,弦的不同振動方式會形成不同的粒子。
  • 論粒子能量、質量、電荷的本質聯繫及其引申意義
    (3)電荷的本質是什麼,電荷從何而來?電子的質量、能量本質是什麼,或者說電子是以什麼方式表現自己的能量和質量的。(4) 目前,這種假定電子能量由靜電自能提供的圖景給我們看到的是一幅靜態的電子圖畫,但是,我們所看到宇宙中的一切都在運動,大到星系、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連電子都在繞原子核不停運轉。由此可見,電子內部也應當是處於不停運動之中,而不是靜止不變的。
  • 所有最小的粒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嗎?
    因為所有存在的事物在本質上都可以被描述為類粒子和類波,所以你可以為任何這樣的量子設置物理大小的限制。雖然分子可能是納米級(10^-9米)的真實描述,原子擅長埃級(10^-10米),原子核甚至更小,單個質子和中子可以達到飛米級(10^15米)。但是對於標準模型粒子,它們會變得更小。
  • 萬有引力的本質,以及宇宙萬物的形成過程
    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F=Gm1m2/r^2,即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和它們的重量的乘積成正比,和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愛因斯坦解釋了萬有引力的本質,即有質量的物體會對它存在的空間形成壓迫,造成所在空間扭曲,形成引力波。離物體越近空間扭曲越厲害,引力越強,而質量越大的物體對空間的壓迫越強。
  • 讀科幻小說《雙宇》解密雙縫幹涉試驗的本質
    科幻小說《雙宇》是一部科幻巨作,主要不是因為它的篇幅或者故事,而是它的裡面蘊藏了無窮的智慧,這個核心便是雙宇論。好吧,我們就正式進入雙宇論的內容,第一步重點要說得是宇宙由那些東西構成,即宇宙由什麼構成。此外,我們今天還將用雙宇論解密雙縫幹涉試驗,這個試驗一直屬於未解之謎。
  • 時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萬物理論」或揭露真相
    北京時間1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兩位研究人員發現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潛在聯繫,或將迫使物理學家重新思考時空的本質。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物質實質不存在,萬物皆振動。萬物是量子組成。量子不是具體的粒子,而是一種不連續變化的粒子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波」。這就是量子的波性!量子也可以說是粒子!光子、電子、夸克等這些微粒都可以說成是量子,當某些物質的這些微粒剛好就是一個個可以量化的、不能再分割的、攜帶最小能量單位的粒子時,那麼這個量子就是沒有波動狀態的微粒了,因為當有人去觀察它時,它就會由不連續變化的波狀態、坍塌成是沒有變化的物質粒子的確定狀態。
  •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弦理論簡說
    宇宙的真正本質是什麼?為回答這一問題,人類提出了各種描述世界的理論,我們檢驗這些理論並且得知哪些可以保留哪些應該拋棄,不過我們了解得越多,我們的理論就變得更加奇怪和複雜,以至於很難理解它們講的是什麼,比如弦理論,一項著名的頗受爭議的並且常常讓人誤解的關於萬物本質的理論,我們為何提出它?它是正確的嗎?或者,它應該被屏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哲學與科學,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質,科學是具體化的實證知識,而哲學是知識的一種總結、概括與思考。哲學揭示的是萬物的一般規律,而科學揭示的是某個事物的特殊規律。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色指的是萬物的形與質,一切萬物都有其產生的原因,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任何萬物都最終會消散,也就是空。教育人們放下執念,方得始終。意思就是不要執念於產生與消亡 ,而要樂觀的態度看待問題不要被問題束縛自身。就像我們常說的安靜,一種解釋是去到沒有嘈雜聲音的環境,一種是相對的安靜。而實際上,所謂的靜,是出自於內心。
  •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弦理論簡說
    為回答這一問題,人類提出了各種描述世界的理論,我們檢驗這些理論並且得知哪些可以保留哪些應該拋棄,不過我們了解得越多,我們的理論就變得更加奇怪和複雜,以至於很難理解它們講的是什麼,比如弦理論,一項著名的頗受爭議的並且常常讓人誤解的關於萬物本質的理論,我們為何提出它?它是正確的嗎?或者,它應該被屏棄?
  • 物理學家認為,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宇宙的本源,並非物質?
    但量子場與經典場非常不同,就連理論物理學家也承認很難形象地描述它們。在經典理論中,一種場代表了一個物理量在不同時空點上的值,比如溫度或電場強度。但對於量子場,每個時空點代表的則是抽象的數學實體,代表的是你可以進行測量的類型,而不是你想測量的結果。在量子場論中,的確有一些數學結構代表物理量數值,但這些數值不是某個具體時空點上的值,而是一些不確定區域的值。
  • 光的衍射現象與粒子性本質
    光學是物理學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人們很早就在探討光的本質問題。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歷史上主要有牛頓的「微粒說」和惠更斯的「波動說」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都在一定歷史時期獲得了成功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都不能圓滿解釋所有涉及光的實驗事實。二十世紀人們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有波動性也有粒子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爭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量子力學。
  • 上帝粒子:萬物質量的起源_瀟湘晨報數字報
    廖益:希格斯玻色子是以物理學家希格斯命名的一個粒子,電中性,質量大約相當於130個質子的質量。在粒子物理的基本理論中,它有兩個相關聯的作用。其一,它使得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質,前者是短程力,後者是長程力,這被稱為希格斯機制;其二,通過所謂的湯川耦合,它使得所有物質粒子(比如電子)獲得質量。一句話,在目前的基本理論中,它是所有粒子的質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