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千萬男光棍?人口普查將揭曉 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偏高

2020-12-0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來源標題:華中科技大學:抗疫精神成思政課最生動教材

從對未來生涯的迷茫到堅信「學習的知識就是手中的槍」,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學生吳逸桐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思想態度發生轉變,毅然選擇赴西部基層支教一年。

熬夜製作手工餅乾、手寫賀卡,甚至差點忘記自己的結婚紀念日,只為將暖心傳遞給《營養與健康》課堂的學生。疫情期間,該校生命學院教師班主任金文聞給全國各地學生寄送140盒小餅乾傳遞暖心的故事感動校園。11月10日,在華科舉行的2020年湖北省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集中調研會上,大家一起分享了一個個抗疫故事,在生動講述中深入人心,以真人真事、真情實感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

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身處武漢的華科挺身而出、衝鋒在前,是全國抗疫戰場中投入力量最多、作出貢獻最大的高校。學校11所校屬醫院均為新冠肺炎定點診療救治醫院,共投入醫務人員約3.4萬人,病床近9000張,同時還管理著4個方艙醫院近6000張病床。戰疫中,學校湧現出許多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其中,6名同志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3名同志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個集體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1個集體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還有多人獲省市及衛生系統各類表彰。華科人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與人民同舟、與祖國共濟」的使命擔當。

無畏堅守盡顯醫者仁心

「我宣誓,牢記使命,衝鋒在前,堅決貫徹醫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紅十字會發熱定點醫院工作,圓滿完成院黨委交給的任務。」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發出《守護健康 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倡議書,內科黨委書記陳吉相很快就帶領著30餘名內科黨員組成抗擊新冠肺炎突擊隊,莊嚴宣誓。當晚,隊員們便迅速投入協和對口支持的發熱定點醫院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的工作中。

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疫情初期,華科成立防控新冠肺炎工作領導小組,學校黨委書記邵新宇、校長李元元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緊緊抓住前方醫院和後方校園社區兩個陣地,統籌協調、全盤謀劃、上下一心,吹響戰疫集結號,號召全校黨員衝鋒在前,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邵新宇在戰疫示範微黨課中講述:「戰疫過程中,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華科抗疫的各條戰線上。附屬協和醫院黨委第一時間發出倡議書,全院各基層黨組織、全體黨員紛紛響應。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黨委成立臨時黨支部,立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誓言。在校園防控戰場,為保證順利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眾多老黨員、老教師身先士卒,為近兩萬名校內居民充當志願者,解決居民的日常生活難題。95歲高齡的『鋼鐵院士』崔崑及夫人第一時間捐款100萬元。這些身邊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黨旗所向,白衣為袍,一線醫務工作者勇當抗疫排頭兵。

1月中旬,附屬協和醫院受命派團隊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並負責將南五樓普通病房改造為臨時ICU。「讓我來,我先上!」原本在金銀潭醫院輪值的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尚遊主動請纓。「時間不等人,只有ICU病房改造得快一點,病人才能早點得到救治、早點康復。」尚遊說。

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黨支部書記、中法院區插管小分隊隊長萬裡,帶領著一支「敢死隊」守護著危重症患者生命。「插管的時候要貼近病人,感染風險極高,但此時此刻,不能顧及個人安危,只有與死神硬碰硬,才能換來病人生的希望。」萬裡說。

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已成為學校思政課堂最生動的案例,激勵和影響著更多華科人。

科研攻關助力戰疫一線

李元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一所以工科和醫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武漢疫情形勢嚴峻,華科責無旁貸。發揮自身優勢,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華科力量。」

為助力抗疫一線,學校緊急投入5000萬元經費,發揮綜合學科的專業優勢,集結多學科研究團隊,動員30多個科研單位參與疫情防控科研項目,為一線抗疫提供科技支撐,重點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快速檢測救治、臨床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方面加大攻關力度。

法醫學系劉良教授團隊是全國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完成者。2月15日晚上9點多,劉良接到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電話,有一個患者遺體可以做解剖。他緊急召集團隊趕往醫院。作為主刀醫生,59歲的劉良穿上密閉的防護裝具,10分鐘便汗如雨下,呼吸困難,就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他硬是咬著牙完成了第一例解剖手術,並迅速與團隊總結解剖技術細節,為新冠肺炎的治療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劉良團隊的研究成果寫進其中。

疫情期間,為縮短監測時間,電信學院白翔教授、許永超副教授團隊負責的智能創新實驗室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利用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系統,大幅提升了診斷效率,緩解影像醫生的壓力。

5月11日,使用人工肺膜(ECMO)術前73天,新冠肺炎核酸轉陰、不可逆纖維化呼吸衰竭患者劉強,經過全力救治,成功脫離生命支持的ECMO,依靠植入的雙肺在輔助下自主呼吸,並恢復自主進食。今年1月底,劉強經過醫護人員不懈努力,他核酸成功轉陰,但是出現了不可逆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肺移植是唯一希望。為了挽救他的生命,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團隊與國內頂尖專家聯手會診,多次討論最終確定肺移植手術方案,並為他成功實施手術。

7月16日,公共衛生學院王超龍教授和鄔堂春教授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林希虹教授合作的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該研究有利於世界各國更有效地制定預防政策和方案,對我國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和應對將來潛在的新發傳染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3月18日,建築與規劃學院副教授管凱雄報名成為新冠疫苗一期臨床志願者。3月20日,他經過層層檢查順利接種。5月22日,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新冠疫苗人體試驗臨床數據結果公布,這件對管凱雄來說「有意義的小事」為更多人所知。

「原來真正的英雄就在身邊,管老師是首批108位志願者,真的很敬佩。」「以後我希望也能像老師一樣,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22日晚,管凱雄和學生討論課程的微信群被各種消息「轟炸」。特殊時刻的一次勇敢選擇,為學生上了一堂最直接的思政課。

華科抗疫精神激勵「後浪」

疫情期間,華科積極迎戰,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難,積極拓展「雲課堂」「雲教學」「雲答辯」「雲招聘」「雲思政」,為學生的課業、畢業、就業保駕護航。

3月底,2020屆光電信息學院碩士畢業生鮑立在線上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答辯,順利畢業。談到「雲答辯」的場景,他仍記憶猶新:「我以為只有七八位老師在線,沒想到最多時竟有32位老師同時在線。我將踏上工作崗位,看到學校在疫情期間投入了這麼多,身為華科學子,希望今後能夠帶著這份屬於華科的擔當,貢獻更多創新產品。」

9月17日,是華科本科新生報到的第一天,新生蔡文泰正式和父母成了校友。他的父母都畢業於華科,都在協和醫院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們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而蔡文泰則在家中備戰高考。「之前我對職業選擇還有些『搖擺』,但經過這次疫情,我明確了自己的志向。」今年高考,蔡文泰第一志願就填報了華科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類專業並被錄取。

9月23日,在華科2020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校友張定宇以親自經歷和切身感懷,為7000餘名本科新生動情講述「開學第一課」。張定宇近40分鐘的演講,16次被在場師生自發的掌聲打斷。偉大的抗疫精神,在一個個故事中凝練,在一句句講述中深入人心,師生們眼中含淚,感受著為人民、為祖國奮鬥的源泉和力量。

能源學院2017級本科生艾克帕爾·吐地說:「從武漢返鄉解除隔離之後,我成為村裡志願者隊伍中的第一名大學生,哪裡需要,我就出現在哪裡。」建築與規劃學院2019級研究生黨員司玉立表示:「我們90後黨員要努力做新時代的『後浪』,成為抗疫英雄精神的傳承者,讓我們個體的小我融入時代的大我。」

邵新宇認為,抗疫大考是一堂有高度的思政大課,也是一堂有溫度的思政金課。華科身處抗疫主戰場,生動感人的身邊故事如鹽在水,是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這堂課中,人人都是課堂主體,是講課人也是聽課人;是積極投身抗疫大戰的親歷者,也要成為偉大抗疫精神的闡釋者、傳承者;要把抗疫成效轉化為思政育人成效,引導廣大師生從抗疫的生動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這學期,華科把做好抗疫精神宣傳宣講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成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團長,一線醫務工作者、抗疫科研專家、校園防控人員等為代表的華科抗疫精神宣講團。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一個個一線戰疫、科研抗疫、校園防疫的感人故事,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科人奮力拼搏,勇往直前。

從對未來生涯的迷茫到堅信「學習的知識就是手中的槍」,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學生吳逸桐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思想態度發生轉變,毅然選擇赴西部基層支教一年。

熬夜製作手工餅乾、手寫賀卡,甚至差點忘記自己的結婚紀念日,只為將暖心傳遞給《營養與健康》課堂的學生。疫情期間,該校生命學院教師班主任金文聞給全國各地學生寄送140盒小餅乾傳遞暖心的故事感動校園。11月10日,在華科舉行的2020年湖北省高校學生思政工作集中調研會上,大家一起分享了一個個抗疫故事,在生動講述中深入人心,以真人真事、真情實感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

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身處武漢的華科挺身而出、衝鋒在前,是全國抗疫戰場中投入力量最多、作出貢獻最大的高校。學校11所校屬醫院均為新冠肺炎定點診療救治醫院,共投入醫務人員約3.4萬人,病床近9000張,同時還管理著4個方艙醫院近6000張病床。戰疫中,學校湧現出許多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其中,6名同志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3名同志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個集體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1個集體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還有多人獲省市及衛生系統各類表彰。華科人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與人民同舟、與祖國共濟」的使命擔當。

無畏堅守盡顯醫者仁心

「我宣誓,牢記使命,衝鋒在前,堅決貫徹醫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紅十字會發熱定點醫院工作,圓滿完成院黨委交給的任務。」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發出《守護健康 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倡議書,內科黨委書記陳吉相很快就帶領著30餘名內科黨員組成抗擊新冠肺炎突擊隊,莊嚴宣誓。當晚,隊員們便迅速投入協和對口支持的發熱定點醫院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的工作中。

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疫情初期,華科成立防控新冠肺炎工作領導小組,學校黨委書記邵新宇、校長李元元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緊緊抓住前方醫院和後方校園社區兩個陣地,統籌協調、全盤謀劃、上下一心,吹響戰疫集結號,號召全校黨員衝鋒在前,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邵新宇在戰疫示範微黨課中講述:「戰疫過程中,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華科抗疫的各條戰線上。附屬協和醫院黨委第一時間發出倡議書,全院各基層黨組織、全體黨員紛紛響應。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黨委成立臨時黨支部,立下『不計報酬,無論生死』誓言。在校園防控戰場,為保證順利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眾多老黨員、老教師身先士卒,為近兩萬名校內居民充當志願者,解決居民的日常生活難題。95歲高齡的『鋼鐵院士』崔崑及夫人第一時間捐款100萬元。這些身邊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黨旗所向,白衣為袍,一線醫務工作者勇當抗疫排頭兵。

1月中旬,附屬協和醫院受命派團隊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並負責將南五樓普通病房改造為臨時ICU。「讓我來,我先上!」原本在金銀潭醫院輪值的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尚遊主動請纓。「時間不等人,只有ICU病房改造得快一點,病人才能早點得到救治、早點康復。」尚遊說。

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黨支部書記、中法院區插管小分隊隊長萬裡,帶領著一支「敢死隊」守護著危重症患者生命。「插管的時候要貼近病人,感染風險極高,但此時此刻,不能顧及個人安危,只有與死神硬碰硬,才能換來病人生的希望。」萬裡說。

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已成為學校思政課堂最生動的案例,激勵和影響著更多華科人。

科研攻關助力戰疫一線

李元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一所以工科和醫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武漢疫情形勢嚴峻,華科責無旁貸。發揮自身優勢,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華科力量。」

為助力抗疫一線,學校緊急投入5000萬元經費,發揮綜合學科的專業優勢,集結多學科研究團隊,動員30多個科研單位參與疫情防控科研項目,為一線抗疫提供科技支撐,重點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快速檢測救治、臨床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方面加大攻關力度。

法醫學系劉良教授團隊是全國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完成者。2月15日晚上9點多,劉良接到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電話,有一個患者遺體可以做解剖。他緊急召集團隊趕往醫院。作為主刀醫生,59歲的劉良穿上密閉的防護裝具,10分鐘便汗如雨下,呼吸困難,就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他硬是咬著牙完成了第一例解剖手術,並迅速與團隊總結解剖技術細節,為新冠肺炎的治療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劉良團隊的研究成果寫進其中。

疫情期間,為縮短監測時間,電信學院白翔教授、許永超副教授團隊負責的智能創新實驗室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利用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系統,大幅提升了診斷效率,緩解影像醫生的壓力。

5月11日,使用人工肺膜(ECMO)術前73天,新冠肺炎核酸轉陰、不可逆纖維化呼吸衰竭患者劉強,經過全力救治,成功脫離生命支持的ECMO,依靠植入的雙肺在輔助下自主呼吸,並恢復自主進食。今年1月底,劉強經過醫護人員不懈努力,他核酸成功轉陰,但是出現了不可逆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肺移植是唯一希望。為了挽救他的生命,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團隊與國內頂尖專家聯手會診,多次討論最終確定肺移植手術方案,並為他成功實施手術。

7月16日,公共衛生學院王超龍教授和鄔堂春教授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林希虹教授合作的文章在《自然》雜誌發表。該研究有利於世界各國更有效地制定預防政策和方案,對我國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和應對將來潛在的新發傳染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3月18日,建築與規劃學院副教授管凱雄報名成為新冠疫苗一期臨床志願者。3月20日,他經過層層檢查順利接種。5月22日,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新冠疫苗人體試驗臨床數據結果公布,這件對管凱雄來說「有意義的小事」為更多人所知。

「原來真正的英雄就在身邊,管老師是首批108位志願者,真的很敬佩。」「以後我希望也能像老師一樣,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22日晚,管凱雄和學生討論課程的微信群被各種消息「轟炸」。特殊時刻的一次勇敢選擇,為學生上了一堂最直接的思政課。

華科抗疫精神激勵「後浪」

疫情期間,華科積極迎戰,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難,積極拓展「雲課堂」「雲教學」「雲答辯」「雲招聘」「雲思政」,為學生的課業、畢業、就業保駕護航。

3月底,2020屆光電信息學院碩士畢業生鮑立在線上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答辯,順利畢業。談到「雲答辯」的場景,他仍記憶猶新:「我以為只有七八位老師在線,沒想到最多時竟有32位老師同時在線。我將踏上工作崗位,看到學校在疫情期間投入了這麼多,身為華科學子,希望今後能夠帶著這份屬於華科的擔當,貢獻更多創新產品。」

9月17日,是華科本科新生報到的第一天,新生蔡文泰正式和父母成了校友。他的父母都畢業於華科,都在協和醫院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們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而蔡文泰則在家中備戰高考。「之前我對職業選擇還有些『搖擺』,但經過這次疫情,我明確了自己的志向。」今年高考,蔡文泰第一志願就填報了華科同濟醫學院臨床醫學類專業並被錄取。

9月23日,在華科2020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校友張定宇以親自經歷和切身感懷,為7000餘名本科新生動情講述「開學第一課」。張定宇近40分鐘的演講,16次被在場師生自發的掌聲打斷。偉大的抗疫精神,在一個個故事中凝練,在一句句講述中深入人心,師生們眼中含淚,感受著為人民、為祖國奮鬥的源泉和力量。

能源學院2017級本科生艾克帕爾·吐地說:「從武漢返鄉解除隔離之後,我成為村裡志願者隊伍中的第一名大學生,哪裡需要,我就出現在哪裡。」建築與規劃學院2019級研究生黨員司玉立表示:「我們90後黨員要努力做新時代的『後浪』,成為抗疫英雄精神的傳承者,讓我們個體的小我融入時代的大我。」

邵新宇認為,抗疫大考是一堂有高度的思政大課,也是一堂有溫度的思政金課。華科身處抗疫主戰場,生動感人的身邊故事如鹽在水,是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這堂課中,人人都是課堂主體,是講課人也是聽課人;是積極投身抗疫大戰的親歷者,也要成為偉大抗疫精神的闡釋者、傳承者;要把抗疫成效轉化為思政育人成效,引導廣大師生從抗疫的生動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

這學期,華科把做好抗疫精神宣傳宣講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成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團長,一線醫務工作者、抗疫科研專家、校園防控人員等為代表的華科抗疫精神宣講團。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一個個一線戰疫、科研抗疫、校園防疫的感人故事,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科人奮力拼搏,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中國3千萬男光棍?人口普查將揭曉,00後男比女多1300萬
    來源標題:中國3千萬男光棍?人口普查將揭曉 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事實上,當前中國人口形勢不僅面臨人口規模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性別失衡的結構性危機。在人口性別結構方面,目前中國性別比已嚴重失衡。1982年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女性=100)嚴重偏離103-107的正常水平,1990年超過110,2000年接近118,之後一度超過120,目前仍在110左右。
  • 中國有3000萬男光棍?第七次「人普」將揭曉答案,人口負增長或將更...
    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將查清呈現中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況。同時,依託雲計算、大數據、安全等核心技術,將有效杜絕在普查中間環節可能受到的人為幹擾。「這將是中國近30年來準確率最高的一次人口普查,社會各界抱有非常高的期待。」
  • 中國有3000萬男光棍?第七次「人普」將揭曉答案
    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將查清呈現中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況。人口普查結果將作為未來制定和完善收入、消費、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基礎,也將為教育和醫療機構布局、兒童和老年人服務設施建設、工商業服務網點分布、城鄉道路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 中國性別比失調嚴重:每年有120萬男性打光棍
    於是,段便生無奈地成為全村36名光棍之一。  1200多公裡之外,在徐州打工的農村青年劉軍也面臨同樣的苦惱。他家住蘇北平原,家境一般。同齡人的孩子都10多歲了,他自己還是娶不到老婆。同村像他這樣的大齡單身男青年有五六個。  像段便生和劉軍這樣的光棍漢到底有多少,還沒有確切的統計。但有一個數字很清晰: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15歲到59歲的男性比女性多出近2000萬人。
  • 【人口地理】00後性別失衡地圖,江西最嚴重!看中國有哪些人口問題!
    放在全國來看: 在2019年的中國人口結構中,男性人口7.1億多,女性6.8億多,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當然,這不意味著產生了3000萬光棍
  • 中國總人口性別比已連降13年,男性仍比女性多3164萬
    記者 | 牛其昌經歷了總人口性別比連續13年下降後,到2018年中國男性人口仍然比女性人口多出3164萬人。這將使得「剩男」問題繼續困擾國內人口政策的制定者。特別是對於第一個孩子,人們基本不再去關注其性別是男是女,因為對於有性別偏好的人來說,即便第一個孩子不能滿足其偏好,還有第二個孩子來滿足。」崔樹義對界面新聞分析道。不過,在人口問題專家黃文政看來,目前性別比是偏高的。「中國男女人口性別比是偏高的,但這一情況不會長期持續。
  • 我國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圖表)
    2、人口老齡化超前於經濟發展。 3、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大。2010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1986,1993,2002);國務院人口抽樣調查辦公室(1989,1997);喬曉春 (1992,2002);曾毅等(1993)第一,性別比不斷上升,而且是伴隨每年新出生人口數的減少而形成的遞增趨勢。
  • 中國光棍榜:男光棍廣東最多 女光棍北京居首
    [導讀]北京女光棍比例首次超越東北居全國之首。河南的男光棍佔73.69%,女光棍佔26.31%;而雲南的男女光棍比例更是高達78:22。在江蘇,男光棍裡的DOTA玩家比例全國最高。婚戀網站發布「中國光棍榜」全球都進入了「單身模式」,光棍節期推「舉報單身」活動今天是11月1日,也是一年一度的「小光棍節」。中國哪裡光棍最多?近日,國內實名制婚戀網站根據調查數據發布了「中國光棍盛產地排行榜」。
  • 第七次「人普」中國有3000萬男光棍?靈魂拷問:其中有你嗎?
    「『七普』數據將檢驗此前提出的『中國有3000萬男光棍』預測。」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舸表示,「從性別比數據來看,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偏高,此前積累的問題可能會在不久後發生。婚姻擠壓、性交易、性犯罪等諸多社會問題可能加劇。」
  • 事業單位資料分析:人口普查與人口自然增長率
    全國人口普查的重點是在於了解各地人口發展變化、性別比例以及出生性別比等相關情況,隨著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進行,勢必會涉及到人口相關問題的研究,恰逢事業單位聯考之際,中公教育老師給廣大考生介紹一個相關的考點:人口自然增長率。
  • 國新辦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舉行發布會
    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新聞媒體的積極配合下,經過近千萬普查人員的奮力拼搏和十三億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人口普查順利完成普查準備、現場登記和事後質量抽查等工作,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予以公布。
  • 我分析了歷年人口普查數據,發現中國人口結構正在惡化
    近些年來,總有媒體報導,中國在養老、醫療、教育各個行業出現的巨大的人力需求缺口,2017年左右,中國的「光棍危機」開始爆發,小編希望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的方式搞清楚產生這系列問題的原因。它可視化展示效果是蠻強大的,內置幾十種統計圖、每種統計圖又有很多種效果,通過組合設計可以搭配出上千種視覺效果,小編此次通過億信BI的人口金字塔圖分析了中國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
  • 2019年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4.45,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三千多萬
    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布圖那麼,為什麼我們又會非常強烈的感覺到我國的男女性別比不是十分協調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除了「全社會男女性別比」之外,還有一個數據,那就是「分年齡段男女性別比」,特別是「出生人口性別比」,通常被看成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性別比變化的重要風向標,一般來說「出生人口性別比」在104至107左右(以女性為100)是比較合理的。如果,從「出生人口性別比」來看,我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 最新中國單身人口統計:中國面臨第4次單身潮
    摘要:【中國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深圳女性要求男方月收入1.6萬】西南證券的老師給大家做了一份關於單身狗的專題報告:《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或在屏幕深處》。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單身人口近2億,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造成單身人口越來越多的原因有5個,包括中國人口性別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擇偶經濟要求也越來越高等。
  • 馬建堂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答記者問(圖)
    比如說,我剛才介紹的人口總量的數據、人口增長率的數據,就表明我國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繼續得到有效的控制。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11月1日我國人口的總量為13.4億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間,我國人口淨增長7390萬人,年均增長率是0.57%,也就是5.7‰。我們比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間,我國人口淨增長1.3億,年均增長是1.07%,也就是10.7‰。
  • 聯合國人口基金舉行《2020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北京發布會
    今年,全球估計有410萬女孩將遭受割禮。當下,全球3.3萬名未滿18周歲的女孩將被迫結婚,並往往嫁給比她年齡大很多的男人。同時,一些國家嚴重的重男輕女助推了基於性別偏見的性別選擇或對女童的極度忽視致使她們死亡,導致全球1.4億「消失的女性」。
  • 算上流動人口,河南仍然是第一人口大省
    昨天,河南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省統計局局長劉永奇和河南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統計局副局長安建軍就我省有關人口數據回答了記者提問。    5.22  安陽市   5172834 5.66    5.50  鶴壁市   1569100 1.53    1.67  新鄉市   5707801 5.93    6.07  焦作市   3539860 3.61    3.76  濮陽市   3598494 3.79    3.83  許昌市   4307199
  •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即將來臨,我們最關心的男女比例怎麼樣?
    我們都知道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在11月1日開展進行,普查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隨著11月結束12月到來,人口普查也已經接近尾聲,網上開始出現了一些沒被證實的消息。
  • 2020年中國人口將控制在14.5億以內 性別比趨常(圖)
    規劃提出,到2010年,人口總量控制在13.6億以內,到2020年,人口總量控制在14.5億以內,出生性別比趨於正常。  規劃提出:到2010年,人口總量控制在13.6億以內;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分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貧困發生率有所下降;出生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城鎮化水平達到47%,有效緩解城鄉間、區域間差距擴大的勢頭;人居環境有所改善。
  • 人口普查來了!不僅查人還要查房!
    90後的人們,從小便了解,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top1的國家,一人為我捐一元錢,我就能成為坐擁十億的富翁...... 人口普查的落實,成功讓我們認識到了國家人口之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