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怎麼形成的?
這還是個謎!但我國科學家發現月球形成新證據
月亮是我們最熟悉的天體之一,那我們所在的地球距離,我們最近的自然天體就是月亮了,大多數的夜晚我們抬頭就能看到它,然而關於月亮是怎麼形成的之類的問題,卻還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
可以說,關於月亮的形成和起源,至今還是個謎。
在天文學界,關於月球的起源,已有的說法主要有地球捕獲說,地球同源說和地球碰撞生成說三種。
簡單的解釋這三種說法就是,
1.月球是地球捕獲的流浪天體;
2.月球是在地球軌道附近與地球同時形成的天體;
3.月球是地球遭遇其他天體撞擊之後飛濺出去的物質形成的天體。
在這三種說法中,第一和第2種多不被認同,
因為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的引力不可能捕獲月球這麼大質量的天體,月球的質量是地球的1/81,然而在太陽系中,沒有其他衛星與行星的質量比如此之高,在月球與地球之外,沒有衛星與行星的比值超過1/4000的。
地球和月球也不可能共同形成與一個軌道中,因為那樣的話兩者很容易合併為一個星球,然而月球只是地球的衛星,其運行十分規律,不存在於地球合併的可能,而且它甚至在遠離地球,每年都會逃離地球三釐米左右。
『所以科學家們傾向於認同第3種說法』~即地球碰撞起源說,
這種說法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有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亞)以較為傾斜的角度撞擊了地球,導致地球上有較大的一塊物質被撞飛了出去,當然,前來撞擊的行星也有部分物質被撞掉。
這兩個天體撞擊掉的物質中有一部分在地球的引力之下回到了地球上,但是也有一部分物質在外太空開始圍繞地球運行,最初是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環,
但是由於這個行星上的物質分布並不均勻,其中一大團的物質先是凝聚成了早期的月球,由於它的質量比較大,產生的引力足以影響地球的整個行星環,所以之後它就不斷的清除地球行星環上的物質,最終將整個地球行星環全部清除。
這個說法可以解釋月球本身以及它與地球間的很多現象,因此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如今幾乎成了一個被公認的月球起源學說。
有媒體報道說近日我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對月球隕石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佐證了這種說法。
消息稱紫金山天文臺的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天文合作利用加州理工學院的先進儀器設備
對三塊月球隕石進行成分分析,找到了迄今為止太陽系範圍內最大氯同位素的分餾效應。
這和月球的形成有什麼關係嗎?
原來巨大氯同位素分餾效應只能通過劇烈的高溫高能的劇烈活動下才能產生出來,
但是像月球這樣的衛星天體不可能出現高溫高能的情況的,只有早期的撞擊形成才能出現這種情況,
所以這個發現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瞭月球很可能起源於一次劇烈碰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