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八千英尺之上

2020-12-05 中國民航雜誌

陳松 攝

翻開世界地圖冊,從平原到丘陵再到高原,由綠至黃的顏色漸變體現著地形海拔的逐漸攀升,而中國西南部的這片區域則被染成了深黃色。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機場集中在這裡,全世界最難飛的機場也都在這兒,在民航界的級別劃分中,這裡被稱為「高高原」。

「高高原」是川藏地區機場的一個典型特徵。不論是拉薩貢嘎機場、昌都邦達機場、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還是稻城亞丁機場,海拔高度均在8000英尺(2438米)以上,因而無一例外都是高高原機場。

飛越布達拉宮

什麼樣的飛機能飛高高原?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在我們所熟悉的各類民航客機中,可能是同樣型號的兩架飛機,甚至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差別,但在內行人眼中,沒有加裝相應系統的那架就是飛不了高高原。

「首先要看飛機的構型滿不滿足高原飛行條件,因為飛機在高原著陸時會比較重,滑跑也比較長,而在生產廠家確認之後要報相應的適航部門來審批,合格後才能具有高原資質。其次是要加裝兩個系統——高高原著陸系統和供氧系統。」四川航空培訓中心質量標準部副經理、模擬機教員謝鐵民介紹,在高於1萬英尺的高度,民用客機的著陸系統就會自動報警,一方面是因為高了旅客身體受不了,另一方面是系統會默認客艙失壓。

拉薩機場自身的高度就是1.1萬英尺,也就是說,飛機剛一離地,駕駛艙就會發出不正常的聲響。因此,要給著陸系統增加一個『高高度著陸電門』。「在飛行的過程中,飛行員按下電門,它的報警界限就會升至1.42萬英尺,取代了原先的1萬英尺,在著陸時就不會報警。」謝鐵民說。

1956年,當雄機場建成。

與之相比,更重要的還是改裝氧氣系統。乘坐飛機時,客艙乘務員都會向旅客演示氧氣面罩的使用方法。但氧氣面罩裡的氧氣是從哪兒來的呢?每架飛機都有氧氣系統,一般的民用飛機如果不飛高原的話,用的是化學氧氣發生器,一旦客艙失壓,旅客戴上氧氣面罩後,呼出的二氧化碳與化學物質發生反應從而產生氧氣。

值得注意的是,化學氧氣發生器的氧氣用量只能維持15分鐘,這在平原地區是沒有問題的,15分鐘足夠讓飛機下降到安全高度,若是飛高原地區就遠遠不夠了。

作為長期飛高高原航線的資深機長,謝鐵民深入淺出,給我們舉了個飛拉薩的例子:「從成都飛拉薩,常常是要在山溝裡飛,有時山峰比飛行高度還要高。一旦發生客艙失壓,飛機要從兩三萬英尺的高度快速降到1萬英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四周都是山,那麼就必須帶有足夠的氧氣,能夠滿足旅客在緊急情況下的供氧需求。

多少氧氣是合適的呢?「50分鐘。」這個數字又是怎麼得來的?謝鐵民用手在空中畫了一條弧線,「這就好比成都到拉薩的航路,飛行時間是1小時30分鐘,中間點是45分鐘,這個點是航路中間的折返點。如果飛機真正失壓,以機型最大350節的速度出山,我們需要50分鐘。」也就是說,無論出現什麼樣的緊急情況,50分鐘的氧氣量都足以維持飛機安全地返回成都或是順利地飛往拉薩。

1965年3月1日,中國民航伊爾18飛機實現成都至拉薩首航。

「亂流肆虐」是採訪過程中被反覆提到的一個詞,身居平原的我們很難想像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地區平均海拔5000米,地形特點造成了氣候條件比較多變。白天太陽輻射強,地面增溫快,對流層厚度小,有利於對流天氣的生成。尤其是午後,溫度一上來,空氣的穩定性就會變得很差。」中國民航氣象中心預報室主任工程師李自鑫告訴我們,這就是為何內地飛西藏的航班時刻都比較早,常常是天不亮就要起飛,因為上午時段高原地區地面增溫不明顯,對流天氣相對少,機場風力也較小,飛行條件比較好,有利於安全飛行。

也有旅客在飛西藏航線的時候碰到過備降或是返航,在天氣條件不允許降落的時候,這便是唯一選擇。因為在藏區的5座機場中,只有拉薩貢嘎機場能夠加油,而其他機場都沒有加油的條件,所以藏區內備降場的選擇只能是拉薩,而飛拉薩的航班就要備降成都。

「備降機場少,可使用高度小。」對於空中管制員來說,高高原航線的難度主要體現在特情發生的時候。西南空管局區域管制員劉曉冬解釋道,「這些航線的最低安全高度很高,有幾個區要達到8200米,飛機在正常飛行時會達到9000至10000米高度,因而上下能夠使用的空間不大,遇到特情時安排相對困難。

曾有飛行員說,飛一次高高原,有時可經歷一年四季的變化。早上結冰,中午低雲多霧,下午打雷,到了晚上又下起了雪。氣候覆雜多變,前一分鐘是這個方向的風,下一分鐘就是對頭風。可以說,每一次高高原飛行都是對飛行員技術和應變能力的考驗。

一名民航飛行員的成長和晉升,通常可以劃分為學員、副駕駛、機長和教員,「四道槓」也許已是平常人眼中莫大的榮譽。然而,高高原飛行員的評價尺度則被精確到了飛行高度和時段。

對執行高原飛行任務的機隊來說,成為一名機長僅僅是技術資質的第一步,之後將經過一般平原特殊機場、一般高原非特殊機場、一般高原特殊機場的訓練和飛行,取得不同層級的資格確認,然後才能進入高高原機場。而高高原機場又分運用傳統程序和運用RNP技術很多檔次,每個飛行員要取得這些資質,必須一個接一個機場地進行起飛單發應急返場程序、單發飄降程序、飛機超障供氧程序、RNP程序等理論學習,再經過模擬機訓練,方可進入帶飛、檢查,最後放機長,而後每半年還要進行1次單發培訓,質量控制非常嚴格。一個普通飛行員想拿下高高原機長資質,至少需要10年。

相關焦點

  •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八千年的「傲嬌」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八千年的「傲嬌」   揭秘更多國家寶藏,掃碼上封面新聞看精彩視頻   近期在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中,「三石弟弟」吳磊化身金陽哥哥,演繹了一段在遠古的黃河部落裡發生的動人故事。
  • 極限運動者用氣球升上八千英尺高空(2)_遊俠網 Ali...
    最後這個令人心驚肉跳的裝備升上了海拔8000英尺的高空。  其中一個視頻還顯示,當Roner上升幾千英尺時,他仍隨意地躺在躺椅上。當Roner到達八千英尺高空的時候,他感慨說:「哇,真的再也沒有比這更平靜的運動了。」之後他開始朝著氣球開槍,令他自己慢慢地降落下來。到了一個合適的海拔之後,他將躺椅從氣球群中拆下,接著開始高空跳傘。此時他手裡仍然拿著獵槍。展開降落傘之後他平安地落到了地面。
  •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互動丨難忘2020——這些封面背後的故事
    原創 王柳軍 等 軍嫂微平臺 收錄於話題#軍嫂58#封面1#感言1《軍嫂》雜誌為您推薦溫暖故事2020年,註定在歷史上是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歲末回顧,這一年的《軍嫂》封面也折射出社會變遷,有白衣為甲的醫護戰士,有身披婚紗的幸福新娘,有俏皮活潑的母女倆,有默契恩愛的軍警夫妻……定格的精彩瞬間,無論是生活日常中的情意濃濃,還是工作崗位上的敢打硬拼,講述的都是家國故事。辭舊歲、迎新年,本期我們邀請了4名封面人物、1名封面攝影者,請他們談談——封面背後的故事……
  • 封面故事·《Vista看天下》——工資單背後的故事
    封面故事·《Vista看天下》——工資單背後的故事  在非洲大草原上,太陽升起,獅子一睜開眼睛就在想,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羚羊也在想,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
  • 我在仰望 月亮之上
    或者你也跟我一樣根本沒看著,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在十張專輯的封面裡找到一些月亮邀你共賞,聽著音樂虛擬賞月也挺浪漫~🌛按專輯發行時間排序1.《Parallel World》 - Far East Family Band (1976)來自日本的迷幻搖滾樂隊,看這封面已經星際漫遊了,裡面應該有月亮吧!
  • 港珠澳大橋之上,120萬㎡灣海不夜城!真正的灣區封面,來了!
    灣區真正的核心C位世紀工程 港珠澳大橋但在人人都爭作大灣區「封面」的當下,投資的破局關鍵點到底在哪?其實結果並不難尋,只要我們攤開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圖,就會發現灣區真正的C位核心,正在連接珠港澳三地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之上!
  • 在11000英尺高空開箱小米10,並記錄下降全過程
    大家還記得在小米10發布會上,雷軍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就是在小米10量產之後,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把小米10送到了太空之中。並且用小米10的1億像素拍攝地球的樣子,當時傳回來的照片可以直接原圖下載。受到了網友的一致喜歡,隨後還有第二次從太空傳回來的小米10拍地球照片。
  • 懷舊感十足的手繪圖稿:上世界英國太空科幻故事封面作品欣賞
    ,這些作品中的插圖和海報都有很不錯的表現力,傳達著故事中的各種內容細節很是細膩,有時甚至產生不可磨滅的驚奇感。畫面中的構圖從位置關係到圖案之間要表達的故事含義都非常到位,在大約70-90年前這樣的手法看上去比較的具有當時的前瞻甚至時尚意義。
  • 沒看懂這些「封面故事」,你的專輯都白聽了
    專輯封面是音樂人和視覺藝術家產生碰撞的主要方式之一,這些藝術家、攝影師們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付諸於專輯封面上,其表現在很多時候甚至會直接影響到這張專輯的銷量,以及這張專輯是否能成為文化中的經典標識。而他們精心創作出的「專輯封面故事」,你又是否真正的讀懂?本期內容,我們就與大家一同走進 15 個有趣的「專輯封面故事」。
  • 封面故事之《基於CFD 模擬的新型徑向流攪拌槳設計》
    《過程工程學報》自2017年封面改版後,開始設置封面文章
  • 封面故事:用「神奇魔方」實現組織再生
    今天就帶大家賞析這則封面故事:用「神奇魔方」實現組織再生。Polymeric Systems for Bioprinting封面設計師在本次封面中,形象地描繪了文章的重點——生物去皮技術。封面中,用漂浮著的各種顏色的細胞和生物活性分子等
  • 「Nature封面故事 2」首次觀測到分支的光流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分支光流觀察到流在薄的肥皂膜內傳播,其中膜厚度的變化將光聚焦到分支的細絲中(如封面圖所示)。 在光學領域產生分支流的能力為研究和理解這種現象提供了新的機會。
  • 「Nature封面故事 3」機器人化學家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北京時間每日14:00更新機器人化學家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3, Issue=7815, 日期=2020年07月09日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 鬼滅之刃:單人封面就差他,一直有特殊待遇
    比起明信片,廣大鬼滅粉們更關注的其實是第20卷的封面角色。自鬼滅之刃第5卷開始,單行本就變成了鬼殺隊一方角色的單獨封面(16卷是當主夫婦),而到19卷為止,九柱已經全部於封面中登場,包括禰豆子在內的主角團成員也紛紛有了自己的單人封面,唯獨缺少一人,那就是我妻善逸。不出意外的話,善逸應該就是第20卷的封面角色了。
  • 你知道QQ登錄封面設計背後的故事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騰訊QQ運營策劃傅仲(微博@西瓜疼)在知乎上《QQ的登錄封面是怎麼設計的?》的回答,分享了騰訊內部是如何策劃QQ登陸封面的一些故事,授權36氪進行發布。 用戶量越多,產品登錄封面的設計越難做,因為需要照顧到更多的人群。QQ是個多終端產品,在手機端和電腦端都有日登陸數億的用戶。為QQ這樣一艘巨艦做運營策劃,壓力,一定是有的。 六一兒童節——細節中的關懷
  • 本周Nature封面故事 2020年1月23日刊
    封面圖片:井町寬之、延優及JAMSTEC封面故事 分離一種位於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交界」的古菌 從植物到動物,這些複雜生命形式都屬於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細胞存在內部區室,比如細胞核,細胞區室本身也被內膜包裹。
  • 《異形5》劇本封面曝光,故事承接《異形2》,異形王后或再登場
    首先,要說明,《異形5》是一個已經宣布流產的項目,影片能否復活目前還說不準,但是近段時間卻曝光了一些關於《異形5》的最新內容,特別是今天曝光的《異形5》劇本大綱的封面,讓人對於這個被宣布流產的項目再次浮想聯翩。
  • 為了上期刊封面,科學家們也是拼了
    這是今年6月刊發在期刊《中國化學》上的一張封面圖。圖中,「女媧娘娘」黑髮飄飄、紅裙赤練,踏於雲層之上,雙手舉起一塊標有化學式的五彩石,正試圖補上天空的缺口。仔細看,女媧的形象不是別人,正是用這篇封面論文通訊作者石楓的照片P上去的。
  •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17歲少女身高6英尺10英寸,並渴望成為模特
    站在6英尺10英寸的高處,自豪地展示世界上最長的雙腿,這位17歲的女孩渴望成為模特兒。美國德克薩斯州的17歲少女梅西·柯林(Maci Currin)在為她提供定製的綁腿時,才意識到自己可以參加金氏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