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科學之爭最終導致了2020年世界上第一個全球物種名單的誕生

2021-01-17 科技領航人

分類學,或命名的物種,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這聽起來可能是一個相當簡單的事情,但事實上它很複雜,而且經常引起爭議。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同意世界上所有物種的名單。

哺乳動物和鳥類等有機體也有競爭名單,而其他不太知名的類群則沒有。關於物種的定義有30多種,這可能使生物多樣性研究人員和那些在保護、生物安全和野生動物貿易監管等領域工作的人的生活變得困難。

在過去的幾年裡,全球分類學家之間爆發了一場關於是否應該改變分類法規則的公開辯論。辯論雙方各抒己見,非常激烈交。

但是最終,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友好地解決了爭端。在7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我們提出了一套新的原則,以指導我們希望有一天成為世界物種的權威列表。這將有助於為子孫後代管理和保護它們。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展示了當相關人員試圖找到共同點時,如何克服科學上的障礙。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2017年5月,兩位作者史蒂芬·加內特(Stephen Garnett)和克裡斯蒂斯(Les Christidis)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認為分類學需要制定物種分類的規則,因為目前這樣規則還沒有。他們寫道:

對於一門旨在將秩序強加給自然世界的學科來說,分類學(對複雜生物的分類)是非常無政府主義的[……]分類學家之間有合理的共識,認為一個物種應該代表一個獨特的進化譜系。但是沒有關於物種應該如何定義的規則。

根據分類學家對至少30個定義中的一個的堅持,「物種」經常被任意創造或拋棄。最關鍵的是,沒有對分類學決策的全球監督——研究人員可以在不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分裂或聚集」物種。

加內特和克裡斯蒂斯提議,對複雜生物的分類學的任何改變都要由全球生物管理的最高機構——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監督,這將「限制[……]分類學行動的自由」。

熱烈的反應

加內特和克裡斯蒂斯的文章在分類學領域的一些角落引起了爭議,包括本文的合著者。

這些批評家拒絕將分類學描述為「無政府主義」。事實上,他們辯稱,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ssion on Zoological nominology)和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規範等組織對物種的命名都有詳細的規定。125年來,這些準則幾乎被科學家普遍採用。

因此,在2018年3月,183名研究人員——由斯科特·湯姆森和理察·派爾領導——對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的《自然》一文發表了生動的回應。

他們寫道,加內特和克裡斯蒂斯的IUBS提案「在科學完整性方面有缺陷[……],但在實踐中也站不住腳」。他們認為:

通過分類學研究,我們對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分類的理解將繼續取得進展。任何限制這種進步的制度都與基本科學原則背道而馳,基本科學原則依賴於同行評審和隨後被社會接受或拒絕,而不是第三方監管。

在另一篇論文中,另一組分類學家指責加內特和克裡斯蒂斯試圖壓制科學思想的自由,將他們比作史達林的科學顧問特羅菲姆·裡森科(Trofim Lysenko)。

尋找共同點

可能就這樣結束了。但《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編輯羅利·羅伯茨想把驚愕變成建設性的辯論,並邀請加內特和克裡斯蒂斯對此作出回應。在來來回回的文章中,我們都找到了共同點。

我們認識到需要一份全球物種清單,這代表了世界分類學家在特定時期的共識。

這樣的名單確實存在,例如,《生命目錄》在收集世界上幾乎所有物種的名單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但對於如何在有效命名物種的競爭名單中進行選擇,並沒有任何規則。我們一致認為,所需要的是指導哪些內容可以列入清單的原則。

現在的情況是,任何人都可以說出一個物種的名字,或者決定哪些物種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這會造成混亂。這意味著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協定,如《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和《保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CMS),對它們旨在保護的物種採取不同的分類學方法。

我們決定一起工作。在IUBS的資助下,我們於2020年2月在查爾斯達爾文大學舉辦了一次研討會,以確定製定一份統一的全球物種清單的規則。

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他們包括分類學家、科學治理專家、科學哲學家、命名(命名)代碼的管理者,以及國家物種列表的創建者等分類用戶。

其結果是起草了一套十項原則的草案,對我們來說,這些原則代表了全球科學治理的理想。其中包括:

物種名單應以科學為基礎,不受「非分類學」的幹擾關於名單組成的所有決定都是透明的名單的管理旨在得到社區的支持和使用名單應包括全球多樣性,同時兼顧當地知識。這些原則現在將在分類學家和分類法使用者的國際研討會上討論。我們還成立了一個工作組,討論一份全球名單如何匯集在一起,以及需要何種機構來管理它。

我們希望到2030年,一場始於無政府狀態的科學辯論可能會導致一個明確的治理體系——最終,世界上第一個得到認可的全球物種名單。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批導致全球變暖並引發物種滅絕的動物
    7月3日消息,據獨立報報導,科學家們揭示了世界上第一批導致全球變暖並引發多次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動物。圖:5億年前在海底挖洞的生物似乎引發了全球變暖 當最早的蠕蟲類生物在海底進化時,它們引發了一波全球變暖,最終導致自身的滅亡。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
  • 2020年「微笑世界」國際攝影大賽最終輪入圍名單揭曉
    2020-11-25 20:45:11 來源: 大揚影像club 舉報
  • 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頂級科學家的誕生
    自此,世界舞臺上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學中心的轉移:第一次科學中心在義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學中心在英國(1660—1750);第三次科學中心在法國(1760—1840);第四次科學中心在德國(1875—1920);第五次科學中心在美國(1920年至今)。所有人類認知思想的盛行,必然與國家力量的支持有關係,僅僅憑藉若干個人難以支撐思想中心的地位。
  • 2020年最重要的十個科學故事,你知道嗎?
    研究人員認為,它所攜帶的樣品中可能含有水和前生命物質——生命誕生的基礎。這些樣品也可能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提供線索。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在列舉這份榜單時,2020年還在與2016年競爭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這一年的高溫延續了一個危險的趨勢,即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都發生在2005年以後。也許沒有什麼比大規模的森林大火更能說明2020年氣候變化的影響。
  • 極端全球變暖將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
    一項新研究顯示,極端的全球變暖將導致海洋動物無法呼吸,並引發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消滅了96%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生脊椎動物。
  • 棲息地喪失導致全球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
    中廣網海口10月31日消息(記者許雲)根據最新公布的《2006-2008年瀕危靈長類物種報告: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物種》顯示,由於農業清地、伐木、薪柴利用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靈長類物種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 CRISPR專利之爭,最終「花落誰家」?
    然而目前關於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仍在繼續,該專利最終「花落誰家」還不得而知。自2014年以來,美國專利局開始向張鋒團隊頒發了幾項與CRISPR相關的專利,但在2016年由於CVC團隊關於CRISPR的訴訟,引發了PTAB的第一次判決。
  • 慶承瑞:全球變暖與反變暖之爭和病態科學
    但雙方爭論激烈的程度,是科學史上十分罕見的。除了提出各自的科學依據外,雙方還都動用了學術以外的各種手段。但歸根結底,這場爭論最後仍然要靠科學來決定。筆者以為最為核心的,應是以下幾個問題: I)全球變暖最直接的表現是地球氣溫的升高。世界各國的氣溫觀測站是否確實測出氣溫的升高? II)如果地球氣溫確實升高了,原因何在?
  • 世界上原本沒有人類,那第一個男人和女人是如何誕生的?
    比如對於人類的起源,至今還保留有一種探索謎團的求知精神,再來說世界上第一對男女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也很少有人知道,一切似乎有跡可循又無跡可尋。那麼地球上第一個男人和女人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人類自誕生起已經有了幾百萬年的時間,在這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自身通過不斷的發展與進化,成為了地球上最高的智慧生命,但是關於人類的起源依舊是眾說紛紜,如神創論、外星起源論等等。
  • 第一個因人類而滅絕的物種
    我們錯的不止這一點,因為渡渡鳥其實不是人類導致滅絕的第一種生物——絕對不是。其實早在人類見到渡渡鳥的數千年前,我們就已經在大肆摧毀著全球的動物群。Hume說:「在渡渡鳥滅絕的之前和之後,必定有著很多的滅絕事件。」 如果標誌性的渡渡鳥並非我們導致滅絕的第一個物種,那是什麼動物能獲此「殊榮」呢?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導語:生態環境和諧動植物大量繁殖,地球生命爆發物種呈現多樣性。反之,全球物種銳減間接反映出自然環境惡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近50年全球物種銳減2/3,人類社會面臨滅頂之災!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狀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300萬年的長期缺氧導致了毀滅性的物種滅絕
    2020年4月14日,史丹福大學發表論文。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有力地支持了這樣的理論,即大約4.44億年前,地球海洋中的缺氧導致了毀滅性的物種滅絕。新的結果進一步表明,這些缺氧(幾乎沒有氧氣)的條件持續了300多萬年,遠遠長於我們星球歷史上類似的生物多樣性崩潰時期。
  • 世界上第一個女人是怎麼來的?知道嗎
    在《聖經》中,第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女人是夏娃,而這個女人卻是由第一個男人身上的一塊骨頭幻化而成,正是這兩個人的結合才有了如今這番繁榮的人類世界。很明顯,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具備說服力,要知道有性繁殖最大的弊端就在於近親結合容易導致基因缺陷,而僅僅是依靠兩個人的繁殖能力,且孕育出的後代個體大概率存在缺陷,又怎麼可能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讓人類這個物種發展到現在這樣的規模?
  • 史上兩場跨越百萬年大雨,一場孕育生命,一場把恐龍扶上「王位」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非常誇張的天氣現象。就拿下雨來說,地球就曾經下過跨越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大雨。而且還不止一場。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兩場,一場在地球形成初期,這場雨下了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最終匯聚成了原始海洋,為生命誕生做好了鋪墊;另外一場發生在2億年前,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這場雨下了200萬年,大量的海洋動物因此滅絕,要為恐龍的崛起埋下了伏筆。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 地球第一個生命體如何誕生?最早來自36億年前,慶幸住在地球上
    地球在太陽系的合理位置為碳基生物的形成提供了完美的條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水,原始地球表面冷卻之後,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冷卻降落,不分晝夜的下著雨,最終形成了海洋,而距離太陽完美的距離,讓地球上的海洋不被蒸發也不被凍結,這位生命的孕育提供了搖籃,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來源於海洋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就算是哺乳動物通過胎兒浸泡在子宮羊水(鹽溶液)裡,也能證明哺乳動物和海洋脫離不了關係。
  •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近日,有「打假鬥士」之稱的方舟子與信奉佛教的娛樂明星王菲近日在網絡上展開了一場「遭遇戰」。兩人就一尊火災中「完好無損」的木製佛像展開了一番關於信仰和科學的辯論,王菲認為方舟子是「科學的不講理」,方舟子則回敬稱王菲「不要信仰地不講理」。那麼,王菲方舟子之爭究竟是出於對科學的迷信而作的捍衛還是對信仰而作的本能呵護?鳳凰網華人佛教將就此事件獨家採訪哲學界、佛學界、科學界等知名學者,由他們為我們解讀王菲方舟子之爭的學術觀點。以下是上海佛教協會金易明先生的觀點。
  • CRISPR基因編輯的專利之爭,最終花落誰家?
    然而目前關於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仍在繼續,該專利最終「花落誰家」還不得而知。自2014年以來,美國專利局開始向張鋒團隊頒發了幾項與CRISPR相關的專利,但在2016年由於CVC團隊關於CRISPR的訴訟,引發了PTAB的第一次判決。PTAB的第一次裁定結果將CRISPR在真核細胞中的應用和CRISPR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歸屬為獨立的發明,分別由張鋒團隊和CVC團隊申請。
  • 一場沒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早在世界範圍內悄悄打響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一場無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悄然在世界各地上演,它所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在嚴重威脅著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生態安全。那外來物種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