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推廣「用速生植物捕碳儲碳修復大氣環境」技術

2021-01-08 湖南頻道

在長沙縣「零碳縣」科技中心,這裡種植著一種速生、豐產、捕碳效率高的陸生草本植物,該植物能最大限度地捕獲二氧化碳。 曾詩怡 攝

  紅網長沙縣站8月13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林暢)「發展零碳模式,不是說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零,而是將化石能源釋放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起來,這就相當於零排放了。」作為湖南省長沙縣「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顧問,雷學軍是省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全國勞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什麼是「零碳」?雷學軍對此進行了解釋。目前他發明的專利「用速生植物捕碳儲碳修復大氣環境」在長沙縣正逐步推廣,長沙縣也成為了率先在全國開展「零碳縣」試點的地方。

  駕馭高碳,率先試點「零碳縣」

  長沙縣是工業大縣,也是能耗大縣,但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發展。如果藉助雷學軍的發明,在縣域內實現二氧化碳零增長,那長沙縣將在全國率先實現「零碳縣」目標,進而在全國推廣複製實現零碳。

  雷學軍發明的「用速生植物捕碳儲碳修復大氣環境」這項專利,是利用速生草的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固態的有機碳化合物,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根據2013年長沙縣碳普查顯示,該年全縣的碳排量約500萬噸,生態碳匯約80萬噸。按照雷學軍的研究推算,只要封碳約1.15萬噸即可在縣域內實現二氧化碳零增長。

  「我國在目前經濟增長方式的情況下,能駕馭高碳就是贏家!」雷學軍介紹,根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碳排量佔全球年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而發達國家用「低碳經濟」模式,主導國際碳交易規則,設置碳關稅壁壘,遏制中國發展。「速生草碳轉化封存技術,可實現大氣二氧化碳負增長,抑制全球氣候變暖,消除霧霾,屬世界首創。」

  種草刈割,封存二氧化碳形成碳產品

  雷學軍是怎樣通過種草來除霾的呢?在長沙縣「零碳縣」科技中心,這裡種植著一種速生、豐產、捕碳效率高的陸生草本植物。其有2~3米高、葉子寬大、種植密集,外形類似甘蔗和高粱。據雷學軍研究發現,在湖南地區每年可以重複收割3~4次,最大限度地捕獲二氧化碳。

  而這些速生草本植物收割後將被送到基地的「固碳加工流水線」:鮮草通過乾燥、粉碎、壓縮,最後成為「標準碳產品」。據介紹,這些速生草的選育、栽培、加工、儲碳、封存,可實現大氣二氧化碳負增長,並能成為化石能源、肥料、農藥等的替代品。

  「實驗證明,封存0.68噸碳產品相當於封存1噸二氧化碳。」雷學軍介紹,試驗通過「南方林業生態應用技術國家實驗室」檢驗,結果顯示:有機碳塊中有機碳含量達49.2%,封存1噸有機碳塊相當於封存1.46噸二氧化碳。目前在長沙縣已經首次封存10噸二氧化碳,形成了6.8噸碳產品。

  碳匯交易 推廣「零碳」模式

  今年年初,長沙縣專門成立「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縣發改局、科技局、國土局、農業局等多部門,雷學軍任小組顧問。長沙縣初步設想,零碳發展模式分為「普查、試點、推廣」三個階段來推進。

  工業排放是長沙縣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目前,長沙縣正針對規模以上工業進行二氧化碳排放量測定,進而完成全縣碳排放普查工作,建立長沙縣碳排放普查資料庫。

  按照《長沙縣「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實施方案》,長沙縣將加大對項目的扶持力度,爭取創設標準封存倉庫和標準碳交易制度,今年正全力推進「零碳縣」創建工作。

  「創建碳產品交易平臺,進行'碳匯交易'(指一些國家通過減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將多餘的碳排放指標轉賣給需要的國家,以抵消這些國家的減排任務)。」雷學軍說,封存標準碳產品,也是為了啟動碳排放權的模擬交易系統,從虛擬交易到實體交易,進而推廣「零碳」模式,實現商業化運作。

相關焦點

  • 綠色低碳技術開發應用正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每畝年淨碳匯量達14噸的捕碳固碳「高手」速生碳匯草、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技術、能有效治理養殖汙染的「綠狐尾藻生態治汙技術」、道路養護的「就地熱再生技術」、全國領先的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築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正在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2生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30%~50%。,是一種高效、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清潔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於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汙染治理,並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
  •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土壤植物修復英文名稱:Soil Phytoremediation2 技術適用性2.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2.3 應用限制條件不適用於未找到修復植物的重金屬,也不適用於2.2 中指明之外的有機汙染(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汙染土壤修復;植物生長受氣候、土壤等條件影響,本技術不適用於汙染物濃度過高或土壤理化性質嚴重破壞不適合修復植物生長的土壤。
  • 如何用植物實現鉛汙染土壤的修復,有哪些合適的植物可以選擇?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土壤重金屬汙染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糧食安全、食品品質,其中土壤鉛汙染的危害貢獻極大,如何降低鉛的生物有效性是修復技術的重要環節之一。工程應用性植物的篩選及其工程應用性問題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
  • 汙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3 技術介紹3.1 原理利用植物進行提取、根際濾除、揮發和固定等方式移除﹑轉變和破壞土壤中的汙染物質,使汙染土壤恢復其正常功能。目前國內外對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多數側重於重金屬元素,因此狹義的植物修復技術主要指利用植物清除汙染土壤中的重金屬。
  • 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生態修復團隊首次揭示了銅在速生樹種杞柳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途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有害物質雜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
  • 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活的生物體對農藥汙染土壤進行修復是一種十分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將從動物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這三個方面來深入分析農藥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以供參考。
  •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
    生態修復中微生物和沉水植物 到底誰才是主角?(微生物篇)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引言微生物製劑常見於富營養水體的治理工作中,它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應對不同的N、P營養物質,在微生物的選取上有何不同?與傳統的物理、化學修復技術相比,微生物修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費用省,僅為傳統環境工程技術的30%~50%;環境影響小,遺留問題少,基本無二次汙染;修復時間較短,操作者與汙染物直接接觸機會減少,不致對人產生危害,對周圍環境幹擾也較少。脫N微生物:脫氮過程以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最為重要。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為促進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技術交流,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會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在中國漁業政務網等媒體上,就產卵場修復、棲息地修復、增殖放流、生態淨水、魚道構建、外來水生物種防控等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技術開展宣傳
  • ...分享」有機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中的大氣環境二次汙染防治及案例分析
    表1 常見異位修復工程中大氣環境二次汙染來源匯總因此,對於有機汙染場地修復工程尤其是採用異位修復技術的工程中,需要綜合採用多種技術手段和措施做好大氣環境二次汙染的防治。2.2.2 大氣汙染來源場地修復整個過程中,大氣環境可能產生的汙染風險主要為氣態汙染物、尾氣及揚塵。對各階段可能產生的所有大氣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可知(圖4),大氣環境的汙染風險主要存在於場地修復實施過程中。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植物。」談起自己研究的對象,今年56歲的黃邦欽打開了話匣子,「海洋浮遊植物是一類單細胞的光合自養生物,是海洋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
  • 如何把大氣中極其分散的二氧化碳永久(超過5000年)地封存起來
    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極其分散,只有在自然界同樣是極其分散的植物和廣闊的海面與大氣二氧化碳才有最大的接觸面積,才可能通過植物(包括海洋生物)有效的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在"數量"上是可觀的二氧化碳,除以生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的方法外,其它方法都是見效甚微甚至是徒勞的,因為:1人工無法創造與極其分散的二氧化碳在
  • 醫藥公司三負責人長沙縣焚燒庫存過期藥品獲刑:犯汙染環境罪
    葉某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鄧某共同承擔破壞漁業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修復責任,在其電魚水域投放鰱鱅不少於1600尾,重量80公斤以上,鰱鱅魚苗各50%,並在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公開賠禮道歉。該作坊用四個大桶裝置自來水對電鍍鋅板進行冷卻,廢水直接傾倒在院內,隨同生活用水、雨水一併流入排水溝和雨水溝,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向牆外的菜地。後經檢測,總鋅排放超過國家標準100-300倍。裁判結果:被告人孫某獻因汙染環境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10000元。
  • 基因檢測大紅包 長沙縣孕婦可免費領取
    漫畫/顏春豔   紅網時刻4月2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陳妙瓊)3月30日,長沙縣婦幼保健院在長沙市婦幼健康服務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將長沙縣健康民生免費基因檢測項目的先進經驗進行推廣去年9月開始,長沙縣在全市率先開展婦幼健康民生項目基因檢測工作。截至今年2月28日,孕婦無創DNA基因篩查總數4092例,陽性數31例;孕婦地中海貧血基因篩查總數4722例,陽性數287例;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2013例,陽性新生兒耳聾81例;婦女宮頸癌HPV基因篩查8824人,陽性數1028例。
  • 長沙縣法院宣判首例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5月21日上午,長沙縣法院開庭審理被告人謝某某、周某某非法狩獵罪一案。本案由長沙縣人民法院院長丁念紅擔任審判長,長沙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盛智擔任公訴人。該案系長沙縣法院本年度開展「湖南環保·審判三湘行」活動以來,首例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
  • 「技術交流」重金屬面源汙染生態攔截與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
    礦山重金屬面源汙染控制的主要目標是降低汙染物向周圍環境的遷移,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因此需要以高效攔截為主要目標,研究「喬-灌-草」植物配置種植模式,而且非食用的能源植物將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