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球物理層析方法在地下水流的應用

2020-11-28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為描述地下小尺度地下水流動和運移過程,德國北部的Belau環境研究實驗場進行了自然梯度示蹤劑試驗,該場地有多個多級孔,便於進行示蹤劑顆粒的追蹤,地層條件已知,為預測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實驗場位置與略圖

地層及多級孔分布

示蹤劑投放與追蹤

研究目的使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可以預測地下水流和物質運移的模型。

應用方法:P波層析成像

技術路徑:使用地震層析成像方法,獲得研究區域地下P波波速分布,利用地震波速與孔隙度-滲透係數之間的相關關係,結合區域地質條件,建立多個初始的滲透係數場模型,對地下水流和物質運移情況進行模擬,與已知的該區域地下水示蹤劑傳播情況進行印證,進而對預測模型進行評估和調整。

使用儀器:德國Geotomographie脈衝發生器、P波電火花震源和水聽器鏈

測試

使用Geotomographie公司P波電火花震源和水聽器鏈,震源與接收器1m間距,進行孔間層析成像,獲得區域地震波速二維剖面。

波速剖面

在已知地層信息基礎上,結合地震波速與孔隙度-滲透係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建立滲透係數場模型,與已知的示蹤劑傳播情況相對比,驗證該預測模型的可靠性。

速度區間分布

滲透係數場模型

B9孔運移模擬與實際情況的對比

三角形等圖標為M7、M9、M10等三口井中示蹤劑實際傳播情況,折線為根據模型推斷的示蹤劑傳播時序圖,兩者有較高的吻合度。

計算所得示蹤劑顆粒到達時間隨深度的變化,以及與深度相關的採樣濃度的平流到達時間,兩者看上去吻合的很好。

相關儀器

IPG5000脈衝發生器

為井中震源探頭SBS42和BIS-SH提供高電壓。

IPG5000型脈衝發生器為存儲能量的電容箱可通過機械開關放電。IPG5000可受遙控單元(RCU)控制。RCU允許用戶使用單脈衝或連續脈衝進行作業。連續脈衝模式可以手動選擇重複激發頻率。RCU連接至地震儀,可發送精確的時間觸發信號。

• 激發電壓: 5000 V

• 激發能量: 20-30kJ

• 電源供應: 230 V/110 V

• 脈衝釋放: 單次或連續

• 重複率: 8 s(或在3 - 8 s間自由選擇)

• 尺寸: 52 x 32 x 53 cm

• 重量t: 60 kg

• 特性:脈衝計數,觸發測試,緊急關閉按鈕,內/外操作模式

• RCU: 單次或連續脈衝釋放,脈衝計數,觸發測試,觸發輸出,緊急關閉按鈕

SBS42P-波震源探

在充水井孔中激發壓縮波(P波)。

SBS42型孔中震源產生的地震信號的一致性極高。由IPG5000生成的能量流經同軸電纜,最終由尾端的兩個相鄰電火花電極瞬間釋放。產生的高壓等離子使水瞬間蒸發,形成蒸汽氣泡並隨後膨脹破裂,從而生成高頻的地震波。

• 生成的地震波類型: P波

• 信號頻率: 高達5 kHz (視地質情況和孔距而定)

• 可操作深度: 深達400 m

• 探頭長度: 645 mm

• 探頭直徑: 45 mm

• 探頭重量: 3.8 kg

• 電纜重量: 206 g每米

• 電纜可承受拉力 3400 N

• 適用孔徑: 最小 50 mm

• 耦合裝置: 不需要

• 深度標記: 電纜上每2米

• 接頭: 至脈衝發生器 IPG5000

• 存放:絞於絞盤

BHC4水聽器鏈

用於在充水井孔中接收P波信號,是由凱芙拉抗拉線纜和特定間隔的多個模鑄水聽器組成的井下電纜。

每個水聽器的傳感器配有一個前置放大電路。電路板由地面可充電的電池組供電。線纜的終端是連接地震儀用的插頭。

• 傳感器: SQ54 或AQ2000

• 頻率響應: 從1 到 10.000 Hz 的平坦響應

• 前置放大: 4 或 10 倍

• 電源供應: 5號電池 (電池盒放置在地表)

• 可操作深度 深達 500 m

• 水聽器數量: 24 (其它數量可定製)

• 水聽器間隔: 1 m (其它間隔可定製)

• 水聽器直徑: 38 mm

• 電纜重量: 200 g每米

• 可承受拉力: 4700 N

• 深度標記: 電纜上每 2 m

• 插頭: 適用任何地震儀

• 存放: 絞於絞盤

如您想了解更多該產品及其應用的信息,歡迎垂詢歐美大地。

服務熱線:400-700-9998

郵箱:marketing@epc.com.hk

相關焦點

  • 電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質中的應用
    經過70餘年的發展,我國的電法勘探無論在基礎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使電法成為應用地球物理學中方法種類最多、應用面最廣、適應性最強的一門分支學科。同時,經過廣大地球物理工作者不懈努力,在深部構造、礦產資源、水文及工程地質、考古、環保、地質災害、反恐等領域,電法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 成都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初步形成
    通過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研究,項目組精細釐定了成都市主要隱伏斷裂的空間分布,摸索出西南紅層區城市地下富膏鹽地層探測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城市淺層三維地質結構精細探測技術,初步形成成都市地下空間結構地球物理組合探測技術方案。據介紹,該子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
  • 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匯總(下篇)
    緊接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的上篇內容介紹,本篇的內容從應用方向及之前的做過的成功案例開始介紹,重點內容主要是「物探三寶」之二的探地雷達和感應電磁法。1.溶洞探險救援,電阻率法發揮重要作用電阻率方法在找斷層、找溶洞的傳統應用,上圖是18年我們在泰國溶洞營救行動裡,用我們的GD-20測出來的山裡溶洞的位置.當時在泰國還接受了GMA的採訪。這個信息給到救援小組,為他們的營救行動提供指導,價值很大。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隨著環境科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發展,地球物理學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採用地球物理學方法研究場地物質的物理或化學特性,已被我國及全世界用於解決汙染場地調查、環境汙染的監測,生態環境變化預測等方面。一、汙染場地環境地球物理方法應用前提由於地質體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產生相應的地球物理效應,引起汙染場地中的地下水和土壤化學性質和物理特徵發生變化,地球物理方法就是通過對這些物理場的觀測,從而達到汙染場地調查的目的。
  • 巖土工程相關知識:水文地質勘察的主要技術方法
    (1)測繪  測繪,是嚴格遵守《測繪法》規定,按一定比例尺要求,對測繪範圍內水文地質現象進行準確的觀察測量與描述記錄,形成地質測繪圖件並進行總結,對地下水的形成與運動規律進行研究分析。水文地質測繪是認識地區水文地質的最基礎方法,也是全部水文地質工作的基礎。
  • 地球物理技術從粗放到精細—以水文地球物理為例
    報告題目:地球物理技術從粗放到精細—以水文地球物理為例報 告 人:胡祥雲教授報告時間:2017年12月05日(星期二)上午9:00-11:00報告地點:地質宮519會議室報告人簡歷:胡祥雲,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湖北省創新群體負責人,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院長
  • 物探成果圖的編制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儀器
    ⒉ 磁法勘探自然界的巖石和礦石具有不同磁性,可以產生各不相同的磁場,它使地球磁場在局部地區發生變化,出現地磁異常。利用儀器發現和研究這些磁異常,進而尋找磁性礦體和研究地質構造的方法稱為磁法勘探。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測等。
  • 地球物理勘探簡介
    地球物理勘探一、物探及其分類二、物探方法簡介三、物探方法的特點:四、物探方法的應用範圍與應用條件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會議紀要
    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甘肅省地礦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委員會物探技術研討會暨十屆三次工作會在南科大召開
    山東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術公司高級工程師李才明強調了現今網絡信息的安全,講述了地下空間數據高效、安全的運輸方案。中鐵二院地勘院高級工程師李堅介紹了川藏鐵路修建工程,航空瞬變電磁法在該工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 層析技術概念、原理、分類(各類層析特點)
    自1944年應用濾紙作為固定支持物的紙層析誕生以來,層析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20世紀50年代開始,相繼出現了氣相層析和高壓液相層析,其他如薄層層析、薄膜層析、親和層析、凝膠層析等也迅速發展。在生物化學領域裡,層析技術已成為一項常用的分離分析方法。
  • 離子交換層析的應用
    離子交換層析法是根據電荷特性分離生物分子的一種蛋白純化方法,由於該法操作簡易,解析度高且通量大,迅速成為蛋白質、多肽、核酸及大部分發酵產物分離純化的一種重要方法。本文介紹了離子交換層析的原理,介質以及常見問題解析。
  • 地球物理專業如何科學擺攤
    地球物理學是研究地球及其周圍空間環境的物理過程和物理性質及其定量分析方法的一門自然科學。具體而言,地球物理學是通過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彈性波、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周圍空間的物理性質的科學。它包括地球的形狀、內部結構和組成、引力場和磁場、動力學過程和表面的板塊構造運動、火山活動和巖石的形成等等。
  • 地球中水的循環與影響因素
    地球深部層圈的水和礦物結合水與地球淺部層圈中自由態的水相互轉化,地球各圈層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水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即水圈或水系統。自然界的水循環根據循環途徑長短、循環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層圈的範圍,分為水文循環、地質循環兩類:水文循環是發生於大氣水、地表水和地殼淺部地下水之間的水分交換。水的地質循環即發生在大氣圈到地幔之間的水分交換。
  • 常用的層析分析方法
    一、 吸附層析1、 吸附柱層析吸附柱層析是以固體吸附劑為固定相,以有機溶劑或緩衝液為流動相構成柱的一種層析方法。2、 薄層層析薄層層析是以塗布於玻板或滌綸片等載體上的基質為固定相,以液體為流動相的一種層析方法。這種層析方法是把吸附劑等物質塗布於載體上形成薄層,然後按紙層析操作進行展層。
  • 高中地理知識複習:地理河流水文學講解
    公元1610年,義大利人聖託裡奧發明流速儀,使河道水流測量有了科學的基礎。此後,雨量、水位、蒸發等水文測驗技術得到迅速發展。1762年,義大利人弗裡西著的《河流水文測驗方法》出版,總結了河流水文測驗技術的經驗。1738年瑞士人伯努利發表水流能量基本方程,1775年法國人謝才提出關於明渠中水流斷面平均流速與斷面形狀、水流比降之間的定量關係,為研究河水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
  • 諧振:一種特殊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康海霞/文地震勘探是指人工激發所引起的彈性波利用地下介質彈性和密度的差異,通過觀測和分析人工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規律,推斷地下巖層的性質和形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決油氣勘探問題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它是鑽探前勘測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質勘查、區域地質研究和地殼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
  • 清華物理系薛平等提出基於光計算的每秒千萬次高速光學相干層析...
    清華物理系薛平等提出基於光計算的每秒千萬次高速光學相干層析計算技術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平研究組於11月21日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用於光學相干層析成像的光計算技術》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新型基於光計算的高速光學相干層析系統。
  • 第九屆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會議紀要
    大會有十位專家作大會報告,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彭蘇萍教授的《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安全探測技術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林君教授的《關於我國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創新的思考》;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捷教授的《二十一世紀近地表地球物理成像技術的進展》;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雲研究員的《電磁法探測新技術及其應用》;浙江大學夏江海教授的《城市環境被動源面波方法》;
  • 地震前兆監測——地下流體
    地下流體是指廣泛存在於地殼巖層空隙中的各種流動性物質,包括水、油和氣體等。集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地球動力學於一體的地震地下流體學以地下水位、流量、水中氣體、化學組分、溼度和土壤中氣體等與地震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關的內容作為研究工作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