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9日訊(記者 李昭 段留芳)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民眾的創業意識越來越強,更多的人擺脫傳統的僱傭關係選擇創業,但創業之路無疑是艱辛的。那什麼項目能夠加大創業的成功機率?創業過程中什麼是最具威脅性的?怎樣降低創業的風險?中國網教育頻道採訪了一位80後副總裁——吳正杲。
80後教育集團副總裁吳正杲做客中國網《教育名人堂》(攝影 中國網/段留芳)
嘉賓背景資料:吳正杲,浙江人,80後,某教育集團副總裁。是該教育集團最年輕的副總裁之一。
創業方向有兩個:核心技術類和管理經驗類
如今,80後已成為創業的主流人群。面對高壓下的就業形勢,一批又一批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在嚴峻的形勢下,這些有創業夢想的人該往哪方面走呢?吳正杲說:大學生的創業籠統地說就是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依靠某個核心的技術,比如說高科技類的軟體、生物類的項目、或其它新技術。圍繞這個新的技術或者說新的智慧財產權為核心,以知識為主的這種創業。圍繞核心的技術或者是知識等有價值的東西高附加值的去運作,這是一條創業的路。
另外一條是依靠豐富的管理經驗或管理能力去運作一個項目,然後逐漸實現超越,成為這個行業或者說這個細分領域的成功企業。經過我分析,這兩種創業是社會上是比較普遍的創業方向。
第一種屬於異軍突起黑馬型的,非常快,一個新的熱點,就像前幾年的網絡,基於網絡的創業他們都是屬於這個類型的。那後面居於管理類的創業,就是依據成熟的領域,依靠管理降低成本,實現最大地超越,這些都有。
大學生創業有激情、創新意識高、經得起失敗
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大學生創業群體也存在很明顯的弊端。沒有充足的資本,沒有經驗。雖然在經驗和資本積累方面與其它群體存在一些劣勢,但是他們很有激情,創新意識很強,雖然少對社會的了解少了一些,但換個角度來講這可能更是思維的一種解放。就是說他們對這些沒有了解,沒有經驗,可能恰恰也是創新性更強一些,所以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性更強。另一個,大學生相對其它創業群體在年齡結構和知識層次上優於其它群體,從客觀條件上是經得起失敗的。
另外,創業能力中價值發現的能力也一定要有,他們要在市場上進行調研、進行基礎地調研,閉門造車造出來的項目肯定不適合市場。
創業機遇可遇不可求 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
目前,很多的大學生被社會環境所影響,對財富充滿了極大的渴望與追求。但現實條件卻迫使他們在當找工作與創業之間舉棋不定左右搖擺。而且沒有正確引導的方式給他們足夠強大的力量。小張是北京某高校07屆的本科畢業生。從畢業到現在,4年中他開過小賣部,合夥參股做過生意,開過桌遊吧,都因種種原因以失敗而告絡。那比較合理的路子又是怎樣的呢?
吳正杲說:我也工作了一段時間,在我看來創業和就業之間如果沒適合的項目,不會主動的去選擇創業。創業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它需要機遇,需要好項目或者創新點。對於在創業與就業之間舉棋不定,比較合適的路子是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當然,該有魄力的時候一定要有。
當被問及創業是否一個特定的時間段的時候,吳正杲說,沒有這麼一個時間段,其實比爾蓋茨這麼有錢,大學沒讀完他就去創業了,那是因為他有一個創新點,沒有早晚之分。創業想成功他必須具備核心的是在市場上有一個價值核心因素,然後再加上很好的創業團隊,必須具備這兩點。那還有資金的注入,就會使這個創業迅速地發展,但前兩點是絕對不可少的。資金支持可以尋求投資基金或是天使基金的幫助。
有管理經驗和資本豐富的人群創業成功率較高
目前創業群體以年輕人居多,但也突顯出不同的特點,並存在不同的階段。最早的就是大學時開始創業,比如讀大學時候的幾個同學或是創業夥伴萌生了創業的夢想,找到了一個好的項目就開始創業,這是第一類的創業人群。
第二類的創業者是在工作了好幾年之後在某一個行業內積累了經驗,在行業內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業。那他們是在原有的知識背景和能力框架下去尋找這個行業的新突破,一個新的管理的升級。
那第三類人群可能就是工作了很多年,而且也有很多豐富的管理經驗,而且也積累了豐富的資本。運用這些資本和管理經驗組建公司,那這樣子的創業屬於大的職業經理人的二次創業。吳正杲說:從現實意義和成功的案例來判斷,創業的成功率較高的是可能是第三種人群。但是從創業群體的人數總量來說,大學生創業仍然是創業的主流群體,我們應該是鼓勵他們,並且現在政策也有一定的傾斜來支持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創業成功三要素:創新的點子、志同道合的團隊和發現價值的能力
大學生在高水平的管理經驗、資本積累等方面與第三類人群在創業基礎條件上有很大的差別。那必須在項目選擇上尋找新的點。這個創新點可能是別人不具備的,或者是說他的創新技術是別人所不具備的,這樣子可能更容易實現創業的成功。吳正杲通過大家都熟知的真實的案例證明了這個論點。
當下大學生比較流行的三國殺,還有類似三國殺這樣的桌遊等,都是中國傳媒大學和清華管理學院的幾個學生他們共同組成的創業團隊開發的。那麼這個他就符合了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幾個要點,第一有非常新的,而且有市場的一個突破點,發現並挖掘這個項目的價值。第二,他是一個團隊的創業,而不是獨立個體的創業。這個團隊形成的初期就有各方面的能力,就是他初創的三個人,一個是專門研究遊戲本身,一個是專門研究怎樣拓展市場的,還有一個專門研究企業管理,他們不同分工並組成志同道合的團隊,而且分工比較融洽。
團隊協作關及生死 創業團隊一定要有共同目標
創業初期團隊裡的每一個期望值和目標不一樣,有的是希望把這個項目當作事業去做。有的人只是希望這個創業平臺掙錢,並非在這裡指出對與錯。如果這個項目的參與者全都是以短期內掙錢為目標並得以實現,這是一種成功,因為每個人都獲得了自己的目標所在。
團隊裡的每一個人的共同的目標如果把它當事業來做,點滴地積累最後變成了一個持續性地積累,最後這個企業發展地比較好。這是另外一種成功。
所以大學生創業首先是要有一個好的項目,必須要有志同道合的團隊。這個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有共同的價值目標,如果每個人人對項目本身的期望差異太大,那這個項目最後操作起來會很痛苦的。團隊期望差異性太大是否甚至能決定項目的生死。因為想法與現實總會存在巨大差異,如果選擇的項目在市場上不一定有生命力。反之可能在未來會有新的生命力,都會是不同的結果。
另一個因素對初創業者和大學生創業群體非常重要,不管這個項目或是專利有多大的前景,一個人很難做成一個企業,肯定還要有團隊協作和團隊領導的能力,有發現價值的市場意識。但是並非個人意識比較強的創業起來就困難,其實一個團隊中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有可能個人意識比較強可能適合做市場突破。但也要注重在團隊中的合作,如果創業初期幾個人都合作不好,那麼創業之路更是雪上加霜。
成功者不都是偏執狂 創業經過充分市場調研
成功人都是偏執狂,這個觀點很是盛行。偏執狂有兩條路,一個是很成功,一個是很失敗,非常地失敗。要是走對了,順應了發展。那是不是一個失敗的偏執狂或者是不是一個成功的偏執狂,他的眼界就決定了他最後能不能成功。就是他看到這個東西是不是價值主流所認同的。包括賈伯斯,他的偏執就是在他的價值觀剛開始沒有被所有人認可,但有小部分人是認可的。我們很難界定前方是南牆還是沒有被人發現的一塊兒處女地,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根據個人的價值判斷的。
比如拿青銅器做工藝品很高雅。但把把所有的東西都用青銅器,那就是這麼偏執了。吳正杲說:不管從任何時候開始創業,都要對消費者,受眾,市場做充分的調查研究。,然後再走創業這一步棋,而不是按照自己偏執的想法就去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