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保護丨來自長江邊的江西故事

2020-11-24 澎湃新聞

「網紅省鳥」「環境管家」「兩山銀行」

——來自長江邊的江西故事

全球98%以上的白鶴用翅膀「投票」,選擇在鄱陽湖區越冬;約佔全國種群數量一半的「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在鄱陽湖區生活……

在有著152公裡長江岸線的江西省,沿江生態正在發生喜人的變化。近年來,江西在推進長江大保護中堅持生態為先,創新舉措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探索出一條別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白鶴等候鳥在南昌市五星農場的溼地棲息覓食(2019年12月3日攝)。

白鶴依戀鄱陽湖

鄱湖浩渺,風光旖旎,水落灘出處,白鶴嬉戲玩樂、展翅飛翔。

30多年前,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鄱陽湖時,當時除中國鄱陽湖之外,全球還有另外兩處白鶴越冬地。30多年後,那兩條遷徙路線幾近喪失,而在鄱陽湖區白鶴數量已佔全球98%。

一隻白鶴在南昌市五星農場的溼地上空飛翔(2019年12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春去秋又回,白鶴「青睞」背後凝結著江西幹部群眾修復生態的不懈努力。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負責人周海燕說,為解決白鶴覓食問題,多方籌措資金承租的藕田一擴再擴,目前已有上千畝之多。去年,江西還把白鶴定為「省鳥」,令其成為全省「網紅」。

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江西各地緊盯突出環境問題,以最嚴厲措施治理危及長江生態環境行為。在沿江城市九江,近兩年當地沿著長江岸線,關停礦山340家,治理廢棄礦山8626畝,臨江1公裡範圍之內的小化工企業全部關停退出……

2019年,江西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佔比為89.7%,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3.3%,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

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再現江西: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鳥」的藍喉蜂虎現身龍虎山;時隔12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鬣羚再次被監測出現在桃紅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是江西于都縣段屋鄉寒信村景色(2019年6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環境管家」共抓大保護

11月9日,江西發布2020年1號總林長令,要求各級林長履職盡責,加強對林長制重點工作的巡林督導。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著力探索制度創新保護生態,建立了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林長制」。

上饒市萬年縣裴梅鎮富林村護林員邱壽根一個月至少巡山20天,一旦發現問題,第一時間通過北鬥手機上報村級林長。

五級林長,五級「環境管家」,同心共護森林,目前江西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

除了「林長制」,江西還探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等,並在監管中積極應用衛星遙感、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一個日益完善的生態環境管控體系成為江西「共抓大保護」的有力保障。

被野放的麋鹿在江西鄱陽湖溼地奔跑(2018年4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強化制度建設的同時,江西著力在全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新風尚。出行每3000步可領取1個「碳幣」;每乘坐一次公交車可領取1個「碳幣」;一次網上預約掛號可領取5個「碳幣」……在撫州,市民生活的每一次低碳行為都能在碳普惠公共服務平臺「綠寶」上折成「碳幣」,並可用於消費,鼓勵人們綠色出行。目前這一平臺已吸引35.8萬人註冊。

不只是「積碳分、兌碳幣」,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一個個「新職業」不斷催生——「樹保姆」「鳥管家」「魚保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環保隊伍,助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

一頭江豚在研究船甲板上接受體檢(2015年3月19日攝)。當日,4頭江豚在鄱陽湖被選中送往湖北石首的天鵝洲江豚自然保護區用於江豚的增殖保護。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兩山銀行」變現生態

不久前,一家特殊的銀行——資溪縣「兩山銀行」掛牌成立,這是江西首個「兩山銀行」。

資溪縣常務副縣長張明春介紹,「兩山銀行」借鑑了銀行「貸存理念」,是一個「資源-資產-資本-資金」轉化的綜合性工作平臺,目的是通過把各類生態資源通過租賃、託管等方式收儲整合,再引進金融資本,開展生態資源所有權、經營權的抵押融資創新,實現價值變現。

遊客乘竹筏遊覽龍虎山風光(2018年10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以「兩山銀行」為抓手,資溪縣在全省率先落地「森林贖買抵押貸款」「景區收費權支持貸款」等綠色金融項目,截至今年10月末,全縣「兩權」抵押貸款餘額5.98億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貸款總額16.63億元。

和資溪一樣,江西很多地方正將好山、好水、好空氣等作為生產要素,或折價入股,或買賣變現,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樂安縣綠園生態林場,1噸好空氣通過碳匯交易賣出了11.5噸自來水的價錢;

在大餘縣丫山景區,當地探索以「風景」折價入股等形式,籌集股金3000餘萬元,實現分紅450多萬元;

在撫州,2017年全市核算出的生態產品總價值為3483.59億元,是當年GDP的2.73倍……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江西綠色發展成色日顯、潛力無限。2019年,全省萬元GDP能耗為0.45噸標準煤,較2015年下降17.6%。今年前三季度,江西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佔規上工業比重達到37.8%。

來源:新華網

記者:劉健 陳毓珊 餘賢紅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動植物保護丨來自長江邊的江西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動植物保護丨飛來萬羽滿鵝池
    動植物保護丨飛來萬羽滿鵝池 2020-12-03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野生動植物丨江西:白鶴抵達鄱陽湖越冬 為今年越冬季首次發現
    野生動植物丨江西:白鶴抵達鄱陽湖越冬 為今年越冬季首次發現 2020-10-29 15: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野生動植物丨35萬餘只水鳥遷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2020-12-03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崇左白頭葉猴保護區獲第七屆野生動植物衛士獎!
    11月18日,2020野生動植物衛士行動暨第七屆野生動植物衛士獎頒獎活動在北京召開。這一活動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主辦。↓↓▲獎盃▲榮譽證書野生動植物衛士獎的設立,旨在表彰在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中取得優秀成果的集體和個人,激勵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並藉此推動政府、機構、企業、個人等更多力量共同加入,持續關注、參與支持、共同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
  • 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志願者有了娘家
    2020年11 月20 日,「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自然教育與志願者委員會」成立會議在鄱陽縣召開。來自各設區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相關縣市林業局野保站、以及全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志願者代表、大專院校志願者團隊代表共50多人參加了會議。
  • 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
    近日,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璪都保護管理站工作人員,在提取安裝於林區的紅外感應自拍相機監測信息時,驚喜地發現拍攝到清晰的國寶級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圖為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境內的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璪都保護管理站區域紅外感應自拍相機拍攝的白頸長尾雉。(徐仲庭攝影)白頸長尾雉是中國特產鳥類,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數量極為珍稀。
  •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野生動植物丨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2020-07-03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建立協作網絡以保護長江豚類資源和棲息環境
    新華社合肥7月9日電(記者 王立武)記者從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長江豚類保護協作網絡日前在武漢成立,以有效保護長江豚類資源和棲息環境。    據悉,長江豚類保護協作網絡由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組織成立,沿江各類豚類保護區、豚類監測站和相關科研單位將參與。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首批成員單位加入該網絡。
  • 時政新聞眼丨第三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習近平這樣擘畫長江宏圖
    總書記在會上全面深刻闡述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推進思路和重點任務,鮮明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慶永川區志願者在長江朱沱段撿拾垃圾。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
  • 共舞長江 「贛」勁更足 江西書寫綠色崛起新篇章
    她蜿蜒11省市,留給了江西寬闊又充滿活力的152公裡「黃金水道」。 11月,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江西,三天時間,近二十個採訪點,20多家中央、省市新聞媒體走訪、記錄、感受、見證了江西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中的成就和努力。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2015年3月24日,在鄱陽湖江西都昌城西碼頭江豚暫養點,工作人員在網捕江豚,準備外遷
  • 長江邊救起一條「怪魚」 竟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21 來源:第1眼-重慶廣電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市民小黨在巴南經營著一家奇石店,昨(22)日他在長江邊撿石頭的時候,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外形與中華鱘相似,主要分布於長江上、中遊個幹支流及湖泊裡。
  • 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3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於近日評出。該活動由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
  • 華泰證券攜手WWF資助13支本土團隊,助力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
    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披露,人類歷史上,造成大流行的病毒約有70%都來源於動物。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陰影籠罩全球,警示人們:人類健康與身邊的自然關係密切,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未來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 放歸120條揚子鱷等當選去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
    原標題: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郭香玉)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以及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過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迄今為止,中國自然保護十件大事的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年。
  • 城陽故事|車興儒:超長假期裡的動植物保護志願者
    在家的這4個多月裡,車興儒走出家門,先後參加了7次野生動植物保護活動,一直沒閒著。他說,「參加這些活動,比玩遊戲、追劇有意思多了。」半島記者 | 黃冬梅車興儒的家在夏莊街道少山社區,他的叔叔是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元老級」成員。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2020-10-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尋長江大保護 「本底」
    處在「世界第三極」,又是長江生態最敏感的區域,江源的一舉一動關係整個流域生態變化,科學界有「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同時,江源作為長江流域人為幹擾最少的區域,河流規律和生態指標對長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參考意義,堪稱長江大保護的「本底」。
  • 新聞背景: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保護概況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董峻)長江流域內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星羅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長江特有魚類142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其中白鰭豚、中華鱘、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是我國的特有種類,也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 江蘇文物中的長江故事——流淌古今,在長江中打撈文明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萬裡長江從唐古拉山奔騰而來,在江蘇和上海之間的長江口匯入浩瀚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