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權敢想敢幹,重視科技與創新,並身體力行的潛心研發生產「多用途智能升降機器人」,成為了率先由傳統製造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的傳奇企業家。
策劃/宛建國 文/本刊記者 李玲
在廣東東莞,有這樣一位傳奇的企業家,他敢想敢幹、勇於逐夢,用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從一個身無分文的農村孩子,蛻變成身家過億的權眾集團董事長。他就是民營企業家聶權。他重視科技與創新,並身體力行,潛心研發生產「多用途智能升降機器人」,成為了率先由傳統製造業轉型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家代表。
聶權出生在貴州一個農村家庭。因為家裡貧窮,12歲就輟學。但他不願一輩子窩在小山溝裡,過這樣貧窮的生活。抱著不屈服於命運的決心和對未知世界的無限憧憬,聶權冒險扒上了一輛不知去往何處的火車,離開了故鄉……回憶起當時的心情,聶權深有感觸:「那時候就想,貧窮不是你的錯,錯的是你甘於貧窮。」
聶權一路輾轉到廣東東莞,開始過上了流浪的生活。餓了揀飯吃,累了睡馬路,他去建築工地做免費勞力,為的就是能有口飯吃。他在工地上學習焊工,吃飯的問題解決了,活做的也不賴。不知道是命運的眷顧還是天生的聰慧與堅持,90年代,恰逢當時東莞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如雨後春筍般的城市建設勃然興起,1988年,聶權接到了一個建築工程的訂單,他帶著很多在建築工地上打工認識的朋友和老鄉,組建了一個工程隊,一起承接了這個建築項目,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這第一桶金,終於讓聶權在漫長的黑夜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逐夢路上,命運對他百般磨練,他卻時刻提醒自己:孝忠真和、厚德自強。從第一桶金起,聶權開始進入建築行業,承接很多大型的項目,積累了原始資金。靠工程發了家,他卻不忘家鄉父老,為了讓村裡的親戚朋友都過上好日子,他把大部分工程都交給了親人管理,卻被親人騙走幾千萬的工程款,把之前幾年積累的所有家底全都虧光了。這對聶權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面對親人的欺騙,負債的壓力,這大起大落的背後,有多少心酸和淚水只有聶權自己知道。在最悲慘的時候,境遇最不好的時候,聶權始終沒有絕望,是一次次的堅持,支撐著他度過人生最困難的時期。
聶權說:「能堅持下來,靠的是毅力,還有就是一股子氣,我想證明給家裡人,想證明給所有人看,我聶權,是可以成功的!」就這樣,1995年底,一切又要重頭做起,他又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奮鬥歷程。再次回到建築行業,重新積累資金,準備再次創業。在創業的幾個階段,聶權也嘗試轉型做其他行業,比如藝術收藏品、養殖業、建築、酒業、科技、傳媒等,他曾輝煌過,也曾有過慘敗,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的經歷,也都挺過去了。從1997年到2007年,這十年是奮鬥的十年,也是聶權成長最快的十年。創業路上大起大落,總結經驗,聶權覺得:只有好的產品,好的方向,好的團隊,才能成功。
2007年,廣州東莞經濟社會雙轉型形勢下,聶權開始嘗試由傳統建築行業,轉型到高科技行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清華大學的一位副校長,了解到「多用途智能升降機」,多次接觸後,他非常認可這個專利項目。2008年,聶權成立天楠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精儀系展開「TNL-0801」項目合作,研發多用途智能升降機,正式進軍機器人產業,完成了又一次奮鬥路上的華麗轉身。
然而改革,就意味著「流血」和「犧牲」。企業的每一次轉型,都是一次決策者在戰略上的重大革新,聶權需要面對很多的問題,但他始終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改變經濟質量,不斷的提升經濟含量,才能夠真正擴大內需。產業的升級,就是要推動整個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款多用途智慧機器人是一種由特殊的輪系傳動、高能量密度電池、電機驅動的機電一體化裝置,裝置可理解為沿著繩子快速可控運動的可攜式載重機器人。在升降設備史上,這款升降機器人最大的意義在於,應用的高能量密度電源和驅動技術,大功率密度電機和傳動技術,以及新型特殊摩擦驅動輪系,都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
「多用途智能升降機器人,在世界都是領先的,不只是一個經濟利潤豐厚的產品,更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和意義,一旦投入市場使用,他能開闢一道生命的第二防線,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做企業,盈利是必要的,但是同時也要兼顧社會責任。」聶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