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為深化桂臺合作,加快廣西臺籍人才聚集帶來機遇。近年來,國家惠臺政策部署下,廣西積極開展惠臺工作,在產業聚集、人才聚集、經貿聚集等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在廣西發展大背景下,結合廣西高校人才引進工作實際,從機制、平臺、政策、保障等四個重點環節上,提出「4+1」模式完善廣西高校聚集臺籍人才來桂創新創業的建議。
廣西是較早與臺灣建立合作的省區之一,桂臺經貿交流合作開啟了廣西與臺灣經貿往來、兩岸「三通」,大批的臺企、臺商和臺籍人才在廣西工作就業。作為中國與東協開放合作的前沿門戶,廣西與臺灣山水相連和民心相通,在聚集臺籍人才來桂上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親緣優勢和政策優勢。特別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下,廣西根據中央部署,充分發揮惠臺政策,大力開展臺籍人才來桂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廣西落實海外人才政策與高校聚集臺籍人才工作基本情況
(一)廣西落實海外人才政策工作。近年來,廣西大力發展區域經濟,但是同東部發達省區相比,廣西在經濟、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相對劣勢,致使地區人才拉力較弱,推力較強,人才聚集力相對較弱,使得人才外流嚴重。據廣西統計年鑑顯示, 2018年廣西外流的人口是674萬人。面對自身不足和挑戰,廣西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人才,為引進人才,扭轉外流趨勢,促進人才的地域以及產業化集聚,在「人才強桂」戰略的指導下出臺了《廣西出臺引進海外人才工作實施辦法》,推出了廣西高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以下簡稱「百人計劃」)、百名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以下簡稱「東協傑青入桂計劃」)、港澳臺英才聚桂計劃、「外專聚桂」計劃等一系列海外人才引進項目。為與人才項目計劃相匹配,廣西政府制定了許多具體的人才引進政策,這些政策涉及引進人才生活保障、科研資助、創業創新支持、科研或工作成果獎勵等。一是「百人計劃」。2013年實施「人才強桂」戰略,黨委組織部牽頭、科技廳、教育廳等6部門出臺《廣西高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實施辦法(試行)》,從 2013 年到 2020 年,引進並有重點地支持100名左右具有國際水準、國內領先、高校急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到廣西各高校創新創業。該政策從「以崗定人」向「人崗同步」轉變,截止2019年,共開展6批,共招聘129名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博士人才在廣西高校工作。二是「東協傑青入桂計劃」。2017年廣西響應「一帶一路」創新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實施「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計劃在3-5年內引進100名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桂進行合作交流。2019年根據工作開展需要進行該計劃重新修訂,已遴選了25名東協科技人才來桂工作,其中博士20人,專業涉及農業、化學、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微生物、畜牧養殖、植物研究、巖溶地質研究等領域。三是「港澳臺英才聚桂計劃」。2019年下半年啟動實施,目的是通過接收港澳臺三地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到廣西開展科研工作,在為三地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青年人才的同時,豐富和充實廣西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並進一步強化廣西與三地的科技創新合作,為兩岸三地的科技創新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四是「外專聚桂」計劃」。 2019年實施,引進廣西重點領域發展建設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國(境)外人才和團隊,攻克技術難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提供了幫助。該計劃以課題項目為依託,圍繞課題項目開展技術攻關,已確定資助40項,涉及化學、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微生物等廣西急需重點突破的研究領域。
(二)廣西高校臺籍人才聚集工作。近年來,廣西高校深化綜合改革,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依託廣西惠臺政策優勢,集聚一批臺籍海外高層次人才。據廣西臺辦統計,截止2019年底,廣西高校籤約臺籍人才160人,分布區內14所高校,其中玉林師範學院和百色學院臺籍人才數量佔比約75%,其他高校佔比約25%。目前在桂高校創新創業臺籍人才中,理工科背景人才佔絕大多數,文科背景人才佔少數。他們具有較好的海外留學和工作背景,融合中西方的學術視野,能較好地融入西方科學研究體系,具備在國際TOP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文章的實力。廣西惠臺政策落實為他們在廣西工作提供了便利,如:廣西師範大學臺籍教師王孟筠,在臺灣取得博士學位後,到廣西師範大學求職,在惠臺政策支持下,成為廣西高校首位辦理入編、社保和臺灣居民居住證的教師,與大陸高校教師一樣享有申請高校教師資格、職稱評定、參與國內獎項評選等,實現了同等享受國民待遇。
二、聚集臺籍人才存在的問題
(一)對開展聚集臺籍人才工作的戰略意義和重要性認識不足。
對臺籍人才聚集重要性認識有待提高,對新時期開展臺籍人才聚集戰略意義認識不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聚集更多優秀臺籍人才任務認識不夠,開展臺籍人才的社會力量有待挖掘,在聚集臺籍人才的渠道和方式中缺乏整合社會資源的有效機制,專門針對臺籍人才的平臺尚未搭建起來。
(二)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平臺聚集有待進一步提升。
廣西是與臺灣建立經貿合作較早的省區,區域經濟發展滯後制約了臺籍人才聚集。廣西區位優勢和區域經濟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深化桂臺合作,搭建產業平臺聚集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以「產業鏈」帶動「人才鏈」的模式尚未形成,廣西臺商高科技產業仍處於成長期,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有待加快,現有的企業多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集群園區還沒有形成,對人才培養和就業「沃土」尚未形成。區域經濟競爭對吸引和留住臺籍人才的能力不足。
(三)高校的認識程度和政策配套與評估有待進一步加強。
在調研中發現,各高校對引進臺籍人才的認識程度不一致,從做好統一戰線的角度出發,對臺籍人才來校工作的積極性各有不同。高校在落實惠臺政策方面缺乏結合學校實際制定配套政策,對臺籍人才的人文關懷、專業支持及評估上給予的關注度有待加強。出現「重引進、輕培養、輕考核」的現象,影響臺籍人才在桂創業的歸屬感和獲得感。
三、推進聚集臺籍人才的意見建議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栖」,廣西及廣西高校要以大統戰的思維,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大力實施「人才強桂」戰略,加快臺籍人才聚集,為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和高校推進「雙一流」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在廣西發展大背景下,結合廣西高校人才引進工作實際,從機制、平臺、政策、保障四個重點環節上,提出「4+1」模式完善廣西高校聚集臺籍人才來桂創新創業。
(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必須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統一領導,建立「引、培、用」的人才工作機制。一是建立臺籍人才「蓄水池」。建立以臺辦、科技、教育、人社等政府主管部門和區內高校用人單位為一體的臺籍人才「蓄水池」工程,通過區內政府組織的交流合作峰會和高校「親緣」關係的人才交流,完善臺籍人才信息庫建設。二是加強現有臺籍人才的培養。建立完善「政府+高校」的針對臺籍人才的培養,將臺籍人才國際化能力與國內、區內教育科研模式有機融合,聚焦成果產出導向,發揮人才最大效能。三是建立臺籍人才的科研成果應用激勵。突出成果轉化,加強成果應用的激勵機制,鼓勵人才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在急需關鍵技術上出成果,用好激勵機制,提升人才的能動性。
(二)構建完善人才平臺。廣西現有4項海外人才支持計劃,但是缺乏專門針對臺籍人才的計劃。福建省專門出臺「引進臺灣高層次人才」和「臺灣專才」政策,旨在加強臺灣優秀人才入閩創新創業。加快人才聚集是加速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新支點,廣西應該針對臺籍人才聚集搭建專門平臺,建議設立「臺籍人才小高地」,專門引進臺籍人才及團隊,圍繞廣西急需關鍵技術問題攻關,以點帶面提升臺籍人才向桂聚集。
(三)加快完善考核激勵政策。進一步加強臺籍人才引進用人高校的激勵考核。目前,臺籍人才引進高校工作實施不久,14所高校僅聚集160名臺籍人才,由於惠臺政策較為寬泛,無詳盡實施細則規定,缺乏政策跟隨的主動性,因此,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應加強用人高校政策實施情況的指導,定期對政策落實情況加以監督和考核,聽取用人高校和臺籍人才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跟蹤政策執行,確保惠臺政策真正發揮其效能。進一步加大激勵措施,對成功引進臺籍人才的用人高校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補貼,增強人才引進的積極性,同時對尚未開展臺籍人才引進高校究其原因,督促及時開展臺籍人才引進工作,在3-5年時間區內高校聚集500人左右臺籍人才,為廣西高等教育事業提質升級。
(四)提升人才服務保障工作。高校要結合實際,充分整合內外資源,為引進臺籍人才及團隊到校創業服務提供政策保障。有針對性地制定專項服務臺籍人才政策,吃準吃透國家和自治區惠臺政策,大膽使用政策,為臺籍人才安心融入、適應工作生活環境,專心致志地進行教學科研而服務。在已成熟的政策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優化各方資源,為有意願留大陸長期工作的臺籍人才辦理落戶,讓他們真正享受國民待遇。為臺籍人才搭建科研項目申報立項平臺,讓他們有獲得感和成就感。為臺籍人才提供社會保障服務,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服務高校。完善服務保障網絡機制,真正做到「一把尺子」服務管理,不另眼相看,不畫蛇添足,在用好人才上實現留住人才。科學政策評估機制是人才引進工作的重要環節。政策制定好壞,會影響高校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制定引才政策時,要建立政策績效評估機制,要善用政策工具進行分析,評估政策的傾向,並加以不斷優化,確保政策評估的規範性和連續性。政策制定在符合國家、自治區相關政策法規前提下,充分融入高校學科發展未來規划進行評估,發揮第三方機構客觀評估,減少人為因素幹擾,建立有效的政策評估體系,才能真正促進對人才資源的引進、培育與使用。
(五)注重人文關懷工作。臺籍人才對於工作和生活地域的選擇是自身多元需求綜合作用的結果。引進政府與高校對於人才工作和生活細緻、周到的人文關懷,能夠讓人才的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滿足,增強引進人才對引進地區和工作單位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引進人才對於地區、單位歸屬感程度的提高,有助於引進方留住人才,發揮人才在地區建設、組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人文關懷力度的增強,臺籍人才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提高,有利於提升地區人才引進形象與口碑,增大人才「拉力」,促進廣西高校人才吸引力水平的提升。(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