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追劇、聽音樂、刷視頻、打遊戲,成為很多人乘坐地鐵時打發時間的首選,但是外放音量引發的「民怨」在近年來迅速升溫。對此,國內多個城市先後頒布地鐵「消音令」。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正式要求乘客在地鐵車廂內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此地鐵「消音令」消息一出,便很快被推上了熱搜。
上海實行的「消音令」,正可謂一下擊中了社會痛點,在公共場合製造噪音早已令人們深惡痛絕。地鐵是一座城市交通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更是一扇觀察社會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同時,如何根治地鐵陋習、提升乘客素養、涵養地鐵文明,已經成為不少地方面臨的現實問題。
談新規:城市公共服務意識在提升
記者梳理相關報導發現,公共運輸工具外放音量的行為,近年來引發關注較多。今年,有媒體在微博發布「車廂內哪種行為你最反感」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36%的網友反感其他乘客「躺臥佔座或踩踏」,不滿他人「使用電子產品時外放」和「吃有味道食物」緊隨其後,分別佔比30%和21%,另有13%的網友投票給「乞討賣藝被推銷」。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如果能全選的話,我要全選!」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文明乘車越來越受到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累計有40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6730.27公裡,2019年度新增運營線路968.77公裡,客運量超240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但揆諸現實,2016年,就開始有網友提議增加「冷漠號」車廂;2017年,有主持人在微博發文呼籲設置「熊孩子專用車廂」引發關注;2019年,一名演員因在高鐵阻止他人外放音樂反遭被罵……種種不文明現象時常見諸報端。有人因此評論,「少數人乘坐地鐵的文明意識,並沒有跟上軌道延伸的速度。」
近年來,北京、廣州、天津、蘭州、長沙、武漢、昆明等地,均出臺過嚴禁乘客外放音樂的規定。其中,《合肥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於2016年12月20日開始實施,在上述城市中屬最早。2019年10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在乘客行為規範方面,規定乘客不得有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等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行為。
今年4月1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實施,明確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目前,北京、天津、武漢、昆明等地也都明文規定,禁止在軌道交通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
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等地將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收入新版乘客守則,體現了管理人性化與細緻化,是城市公共服務意識的提升。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有關部門的自我加壓,因為這顯然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鐵路部門也在今年10月提出,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部分復興號動車組試點設置「靜音車廂」。願意遵守相應行為規範的旅客,通過12306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購票時,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
有聲音認為,「靜音車廂」是對文明行為的提倡。紅網評論員文章指出,「靜音車廂」的推行,是一種文明的呼籲和一種人性服務的創舉,值得其他公共場合複製推廣。為喜歡安靜的旅客創造更安靜的環境,讓他們的需求不被忽視,這也是鐵路服務以人為本、日趨精細的一種體現。
從本質上來看,高鐵設「靜音車廂」與地鐵「消音令」有異曲同工之處,旨在尊重旅客自我約束和相互制約的選擇,充分體現服務精細化人性化。說到底,提供公共服務,就該多些精細化與人性化,精準施治,清除服務「堵點」與「痛點」,讓民眾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看落實:新規還需多方保駕護航
「消音令」規定出臺的同時,能否落地、如何落地、落地效果如何成為另外的關注點。實際上,儘管多地為規範乘客行為先後頒布相關守則、條例等,但在具體的條款細則方面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
上海市地鐵運營管理中心客運市場部副經理陳悅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針對該規定的具體執行,「我們也很難」。他說,目前雖明確了乘客進站、乘車須遵守的相關要求,但對違反要求後的處罰並無明確的裁量基準。運營單位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難,他們希望今後能夠在《上海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中給予支撐,對違反守則後的處罰操作進行明確。
業內法律專家指出,根據《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第十五條的規定,若乘客不遵守,軌道交通企業有權勸阻和制止,制止無效的,報告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專家表示,公安部門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警告或罰款等處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嶽琴舫認為,目前,交通運輸部出臺的管理辦法雖然沒有具體規定違反乘客行為規範的相關法律責任,但作為行政規範性文件,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乘客應該予以遵守。
「為促進《辦法》有效落實,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出臺法律規章、制定相應細則,對違反乘客行為規範的人予以相應懲罰或法律制裁,明確告訴運營單位及乘客,遇到不文明行為時該怎麼辦、如何罰。」嶽琴舫說,「只有落之於細、落之於實,才能確保相關法律法規或政策文件的威懾力、約束力和執行力。」
同時,相關專家也表示,新規能否真正落地,除了執法,更多的是需要公民自覺去遵守,「只有大家合力去遵守、去執行,才能讓新規落到實處」。
不管是社會生活噪聲汙染,還是公共運輸工具上乘客外放聲音的治理,本質都是文明建設範疇的內容。而文明建設既要通過文化的力量,也不能缺少法治手段。特別是在某些傳統陋習「勢力」較強的背景下,制度約束是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
對此,分析人士建議,地鐵部門在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文明規範的同時,也要加大巡查力度,做好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銜接,及時糾正違法違規行為。此外,還可以加強與公安等部門的配合協作,「對於不遵守乘客行為規範的,應及時依法懲處,形成典型案例」。
網友評論:「消音」做法建議全國推廣
@Eric Liew:全國推廣越快越好,那些車上開大聲音看視頻和刷抖音的人,心中根本沒有別人。
@漁村舵手:建議不僅是地鐵,而且類似於公交車、動車、飛機等所有公共運輸工具內都能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最好是全國範圍內推廣實施。
@帥帥羊大帝:非常支持!順便問一下,長沙什麼時候推行?
@Lh:深圳幾個月前就開始推行了吧。巡車的安保還會提醒有些開外放的注意。
@一線斷時:有些人是真的沒有邊界感,你說了也不會理解,出臺這類政策能給他們帶來好的指引,不然個人真沒轍。
@請讓我一個人呆一會兒:大聲打電話算不算啊,因為列車運行聲音大聽不清,打電話說話聲音特別大那種。
@蘇某熱:人多的地方秩序為本,人少的地方方便為本,希望能考慮到實際情況,別「一刀切」就還好。
@Hey_Sleepyjack:誰來監管,舉報有什麼懲戒措施?
@Dionysuszzzzz:這本應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質,出守則條例約束實屬無奈之舉。
(部分內容援引紅網、《人民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