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消音令」引熱議 城市公共服務意識再升級

2020-12-05 湖南民生網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追劇、聽音樂、刷視頻、打遊戲,成為很多人乘坐地鐵時打發時間的首選,但是外放音量引發的「民怨」在近年來迅速升溫。對此,國內多個城市先後頒布地鐵「消音令」。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正式要求乘客在地鐵車廂內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此地鐵「消音令」消息一出,便很快被推上了熱搜。

上海實行的「消音令」,正可謂一下擊中了社會痛點,在公共場合製造噪音早已令人們深惡痛絕。地鐵是一座城市交通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更是一扇觀察社會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同時,如何根治地鐵陋習、提升乘客素養、涵養地鐵文明,已經成為不少地方面臨的現實問題。

談新規:城市公共服務意識在提升

記者梳理相關報導發現,公共運輸工具外放音量的行為,近年來引發關注較多。今年,有媒體在微博發布「車廂內哪種行為你最反感」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36%的網友反感其他乘客「躺臥佔座或踩踏」,不滿他人「使用電子產品時外放」和「吃有味道食物」緊隨其後,分別佔比30%和21%,另有13%的網友投票給「乞討賣藝被推銷」。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如果能全選的話,我要全選!」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文明乘車越來越受到關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累計有40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6730.27公裡,2019年度新增運營線路968.77公裡,客運量超240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但揆諸現實,2016年,就開始有網友提議增加「冷漠號」車廂;2017年,有主持人在微博發文呼籲設置「熊孩子專用車廂」引發關注;2019年,一名演員因在高鐵阻止他人外放音樂反遭被罵……種種不文明現象時常見諸報端。有人因此評論,「少數人乘坐地鐵的文明意識,並沒有跟上軌道延伸的速度。」

近年來,北京、廣州、天津、蘭州、長沙、武漢、昆明等地,均出臺過嚴禁乘客外放音樂的規定。其中,《合肥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於2016年12月20日開始實施,在上述城市中屬最早。2019年10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在乘客行為規範方面,規定乘客不得有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等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行為。

今年4月1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實施,明確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目前,北京、天津、武漢、昆明等地也都明文規定,禁止在軌道交通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

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等地將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收入新版乘客守則,體現了管理人性化與細緻化,是城市公共服務意識的提升。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有關部門的自我加壓,因為這顯然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鐵路部門也在今年10月提出,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部分復興號動車組試點設置「靜音車廂」。願意遵守相應行為規範的旅客,通過12306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購票時,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

有聲音認為,「靜音車廂」是對文明行為的提倡。紅網評論員文章指出,「靜音車廂」的推行,是一種文明的呼籲和一種人性服務的創舉,值得其他公共場合複製推廣。為喜歡安靜的旅客創造更安靜的環境,讓他們的需求不被忽視,這也是鐵路服務以人為本、日趨精細的一種體現。

從本質上來看,高鐵設「靜音車廂」與地鐵「消音令」有異曲同工之處,旨在尊重旅客自我約束和相互制約的選擇,充分體現服務精細化人性化。說到底,提供公共服務,就該多些精細化與人性化,精準施治,清除服務「堵點」與「痛點」,讓民眾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看落實:新規還需多方保駕護航

「消音令」規定出臺的同時,能否落地、如何落地、落地效果如何成為另外的關注點。實際上,儘管多地為規範乘客行為先後頒布相關守則、條例等,但在具體的條款細則方面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

上海市地鐵運營管理中心客運市場部副經理陳悅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針對該規定的具體執行,「我們也很難」。他說,目前雖明確了乘客進站、乘車須遵守的相關要求,但對違反要求後的處罰並無明確的裁量基準。運營單位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難,他們希望今後能夠在《上海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中給予支撐,對違反守則後的處罰操作進行明確。

業內法律專家指出,根據《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第十五條的規定,若乘客不遵守,軌道交通企業有權勸阻和制止,制止無效的,報告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專家表示,公安部門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警告或罰款等處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嶽琴舫認為,目前,交通運輸部出臺的管理辦法雖然沒有具體規定違反乘客行為規範的相關法律責任,但作為行政規範性文件,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乘客應該予以遵守。

「為促進《辦法》有效落實,建議各地因地制宜出臺法律規章、制定相應細則,對違反乘客行為規範的人予以相應懲罰或法律制裁,明確告訴運營單位及乘客,遇到不文明行為時該怎麼辦、如何罰。」嶽琴舫說,「只有落之於細、落之於實,才能確保相關法律法規或政策文件的威懾力、約束力和執行力。」

同時,相關專家也表示,新規能否真正落地,除了執法,更多的是需要公民自覺去遵守,「只有大家合力去遵守、去執行,才能讓新規落到實處」。

不管是社會生活噪聲汙染,還是公共運輸工具上乘客外放聲音的治理,本質都是文明建設範疇的內容。而文明建設既要通過文化的力量,也不能缺少法治手段。特別是在某些傳統陋習「勢力」較強的背景下,制度約束是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

對此,分析人士建議,地鐵部門在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文明規範的同時,也要加大巡查力度,做好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銜接,及時糾正違法違規行為。此外,還可以加強與公安等部門的配合協作,「對於不遵守乘客行為規範的,應及時依法懲處,形成典型案例」。

網友評論:「消音」做法建議全國推廣

@Eric Liew:全國推廣越快越好,那些車上開大聲音看視頻和刷抖音的人,心中根本沒有別人。

@漁村舵手:建議不僅是地鐵,而且類似於公交車、動車、飛機等所有公共運輸工具內都能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最好是全國範圍內推廣實施。

@帥帥羊大帝:非常支持!順便問一下,長沙什麼時候推行?

@Lh:深圳幾個月前就開始推行了吧。巡車的安保還會提醒有些開外放的注意。

@一線斷時:有些人是真的沒有邊界感,你說了也不會理解,出臺這類政策能給他們帶來好的指引,不然個人真沒轍。

@請讓我一個人呆一會兒:大聲打電話算不算啊,因為列車運行聲音大聽不清,打電話說話聲音特別大那種。

@蘇某熱:人多的地方秩序為本,人少的地方方便為本,希望能考慮到實際情況,別「一刀切」就還好。

@Hey_Sleepyjack:誰來監管,舉報有什麼懲戒措施?

@Dionysuszzzzz:這本應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質,出守則條例約束實屬無奈之舉。

(部分內容援引紅網、《人民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報導)

相關焦點

  • 上海地鐵「消音令」後怎麼辦?逸鷗骨傳導耳機為你解憂
    近日上海地鐵的「消音令」被推上熱搜。自2020年12月1日起,上海地鐵要求乘客在車廂內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如今的5G時代,使用電子設備聽音樂、看視頻已經成為多數上班族乘坐公共運輸時的首選。「消音令」後,大眾都必須使用耳機在地鐵上看視頻聽音樂了,那麼什麼樣的耳機適合在地鐵使用呢?東京地鐵給出了答案。
  • 深圳地鐵品牌升級發布新LOGO 未來地鐵運營裡程將達1000公裡
    11月28日,深圳地鐵集團舉辦了主題為「厚德載運,深鐵為民」的品牌升級發布會,並發布深鐵品牌新LOGO。深圳地鐵沿用綠色這一生命色作為企業主標誌色,同時增加藍色、黃色、紫色、金色分別作為建設、運營、商業和置業板塊的輔助色,成為國內軌道交通行業內首個擁有業態專屬色的企業,使品牌升級更精準、品牌表達更專業。
  • 齊魯晚報:地鐵進食很難做到「一禁解百愁」
    原標題:地鐵進食很難做到「一禁解百愁」   交通運輸部出臺「地鐵禁食令」,也有倒逼文明之意。把禁令的施行與文明的培養更好地結合起來,堅持「管」和「引」兩條腿配合走路,而不是各行其道,尤其是走單行道,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 南方銀谷資訊: 花生地鐵獲螞蟻金服加持 助力地鐵大出行
    近年來,資本對出行領域的爭奪激烈,而地鐵集中了年輕人群,是高效連接工作、生活和消費的城市主流場景,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截止目前,全國已有44個城市覆蓋地鐵,每天近5000萬人次通過地鐵出行,未來三年,中國將共有58個城市步入軌道時代,超1億人次每天將在地鐵內流動。而花生地鐵,目前已經擁有6千萬註冊用戶,在中國地鐵的運營裡程份額,佔到總體市場的75%,平臺效應逐漸凸顯。
  • 市政廳|香港地鐵建設運營,如何與城市發展共贏
    本文以香港地鐵為例,探討港鐵公私合作的過程和機制,如何持續保證公共產品服務質量和效益,為內地軌道交通建設運營運用PPP模式提供參考。軌道交通需要引入TOD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入黃金髮展期。
  • 《全球風暴》天災引專家熱議:幾百米海嘯會發生?
    《全球風暴》天災引專家熱議:幾百米海嘯會發生?影片不惜工本打造「全門類氣象災難」的震撼末日場景,災難規模和破壞力空前升級,被評論為《2012》(2012)之後最值得期待的災難電影。隨著物料陸續放出,影片熱度持續攀升,不僅普通觀眾廣泛熱議,還吸引氣象專家在社交平臺發起討論,從科學角度解讀災難看點。 《全球風暴》講述的是未來世界裡一場波及全球的氣象災變。
  • 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評價理論研討會暨藍皮書發布會
    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認真學習借鑑各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和有益做法,取長補短,開拓創新,全面推進以幸福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戰略,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能力,大力推動旅遊文化和淨土健康產業,保護好西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保護好西藏的碧水藍天,力爭使我們的公共服務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建設美麗家園幸福拉薩、實現中國夢拉薩篇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 地鐵禁飲,因噎廢食不如因勢利導
    (9月28日《現代快報》)    地鐵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逐漸走入中國市民生活的,她在為市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檢驗著市民文明素質。對於在公共運輸包括軌道交通中禁止飲食規定,大多市民形成了共識並自覺落實,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仍然有少數市民置規定和他人感受於不顧,在公交車上用早餐、吃零食。
  • 中國地鐵,拿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世界城市地鐵排名
    全球範圍內,地鐵裡程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和廣州。你沒有看錯,全都是我們中國的城市。排名第四的是韓國首爾地鐵,第五的是日本東京地鐵。東亞地區的城市,在地鐵排名方面獨領風騷。這和東亞的城市發展模式有關,東亞地區普遍是中心大城市的發展模式,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很是平常。而西方大都是遍地開花的中型城市,幾百萬人口都算是特大城市了。
  • 我國智慧城市呈現三種形式六大特色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六個特色 一、關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以人為核心,以民生需求為出發點,圍繞社區服務,開展智慧社區、居家養老等領域的智慧化應用,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蘭州市等地取得了突出成效.
  •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 讓城市更宜...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話,連日來引發不少代表委員熱議。常住人口超800萬、流動人口近500萬的寧波,通過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明確了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嶄新理念和努力方向。「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的科學規律。」許亞南委員說,有效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健全城市治理體系至關重要,只有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等多方發力,才能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讓人民過...
    浙江在線5月2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禕 黃珍珍 陳佳瑩 李攀)「提高治理能力」「完善便民設施,讓城市更宜業宜居」……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話,引發不少代表委員熱議。常住人口超800萬、流動人口近500萬的寧波,通過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明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嶄新理念和努力方向。「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的科學規律。」許亞南委員說,有效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健全城市治理體系至關重要,只有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等多方發力,才能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島城躋身地鐵先進城市行列
    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乘坐地鐵後再轉乘公交上下班。徐常青 攝    30日,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順利通過竣工驗收,兩條新線距離通車再近一步。「地鐵2號線開通後,我們經過客流調查發現,每天早高峰,乘坐2號線到中韓站再轉乘公交前往株洲路附近的上班族較多,為此我們特意開通了對接線路,方便市民同時也加快了車輛周轉。 」該公司經理安峰崗說。地鐵正改變市民的出行習慣    作為城市運行的主動脈,地鐵憑藉其大容量、專有路權等優點,備受遠距離上班族的青睞。「相比公交車,地鐵專有路權可以解決道路擁堵產生的無法預估出行時間等問題。
  • 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太原地鐵1、3號線選定五大站點風格
    城市復興型、站城融合型、組團鄰裡型、片區中心型、地鐵小鎮型,我市軌道交通1、3號線沿線將設計重點示範站點,並引導實現沿線 TOD (公共導向模式)類型全覆蓋。
  • 專家:很多城市中看不中用 公共服務滯後
    李鐵: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實名化改革解決公共服務問題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我們現在很多地方在想城鎮化的時候,想我們怎麼發展產業,但他忘記了絕大部分城市都已經含有一大批已經在城鎮就業的,比如說我們大量的保姆、保安、快遞、清潔工人和飯店的服務員,他們在這兒就業很長時間了,有的都十幾年了,但是沒能享受到公共服務
  • 讓地鐵車廂「靜悄悄」需形成合力
    記者從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方面獲悉,截至1日下午1時,執法人員共勸阻了19名在地鐵上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的乘客。(據澎湃新聞網12月1日報導) 一項調查顯示,「躺臥佔座或踩踏」「吃有味道的食物」「用電子產品外放」是網友最反感的3種車廂內不文明行為。
  • 西安地鐵「翻車」:秀出的服務不美麗
    西安地鐵微博截圖 近日,西安地鐵官方微博稱地鐵工作人員主動為磨腳女乘客處理傷口送上愛心創口貼沒想到,這條常見的便民服務宣傳報導發出不久就翻了車,多個細節被當事人否認。 眼見眾網友把「西安地鐵」送上了熱搜,西安地鐵悄然刪除了微博,並快速發布致歉說明,承認女乘客反映的情況屬實,就此事中的「不細、不嚴的形式主義問題」向公眾道歉。 本以為是一個熱心助民的暖心故事,未承想卻是一場愛心服務「秀」。
  • 高德地圖上線公交地鐵乘車伴隨卡 全程引導優化綠色出行體驗
    高德地圖今日發布了v10.15新版本,持續優化公共出行體驗,在業內首創上線了公交/地鐵「乘車伴隨卡」服務,將步行導航、乘車路線規劃、換乘引導、實時公交、地鐵擁擠度查詢、下車提醒等眾多功能有機整合在一個產品界面中,可為公共出行用戶提供「門到門」的動態引導服務,大大提升綠色出行體驗。
  • 每天客流量那麼大,為何全國僅有這幾座城市地鐵在賺錢?
    我國擁有近14億、9億勞動力,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城鎮化進程還在持續推進,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中國經濟將會再上一個臺階。 隨著國家經濟不斷向好,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是不斷的提高。在交通還不「發達」的時候,大家要想出趟遠門只能靠兩條雙腿,但是如今,大家要想出趟遠門,汽車、火車、高鐵、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供大家選擇。
  • 河北日報|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檔升級 把法律服務送到...
    縣鄉村三級配備法律顧問,建設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打造「指尖上的法律服務」……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檔升級——把法律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河北日報記者 高珊 通訊員 李麗坤「周律師,感謝你啊!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業務量大、涉及面廣,是司法行政機關服務群眾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也是全面依法治省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2019年以來,我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立足「法律事務諮詢、矛盾糾紛化解、困難群眾維權、法律服務指引和提供」的功能定位,從線上線下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選擇的公共法律服務,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