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體育產業逐漸復工復產,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難得可貴,並對健康生活方式迫切嚮往,然而,你還在隨心所欲不著邊際地運動,想以此改善健康嗎?因此,運動愛好者要找準最佳運動生物鐘,防止病毒趁虛而入。
運動的晝夜節律性(生物鐘),上午遛狗、中午打太極、傍晚跑步、晚間重訓, 能找到時間運動已經不容易,但挑錯時間運動,卻可能健身不成反傷身。從生物鐘的角度,我們發現運動頭暈、抽筋原來有跡可循;
01上午缺水、低血糖,低強度運動最安全
從人體運作來看,不鼓勵上午運動,由於身體剛喚醒,肌肉處於僵硬狀態,跑步會疼痛、造成關節傷害。運動流汗是身體為了散熱,但如果身體缺水,流汗後就容易脫水導致頭暈、頭痛、抽筋;此外,清晨血液較濃稠,身體內循環系統負擔較重,對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發生意外的風險很高。雖然對健康的人來講風險偏低,但安全起見,不建議晨間比賽或劇烈運動,如果要運動,建議低強度運動,如慢跑、健走或者太極拳等低強度的運動。
02 增肌+抗病毒,傍晚是最佳運動時間
白天的工作和學習的壓力引起大腦血流量減緩,通過運動可以調整身體狀態,為接下來夜間工作提高效率。傍晚是運動最佳的時刻,因為體溫較高、肌肉彈性最好(下圖),這時可以做高強度如重訓、TABATA、HIIT(高強度間歇運動)或聯合類運動。
另外,開天窗(破窗)理論建議疫情期間避免高強度,因此處在疫情國的你更要找準運動時間,適度鍛鍊。
1、肌肉力量 傍晚(16:00後)練肌力的效率會比早上高3~21%;也有研究指出,傍晚練股四頭肌,肌肉量會比早上多0.8%。這都顯示出傍晚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訓練肌力的效果也更好。
2、免疫系統 生物鐘受到幹擾會影響其免疫應答,人們對運動生物鐘可能感染病毒風險的進程還在摸索中,運動期生物鐘會影響病毒複製以及擴散的能力,在一天中不同時段運動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會出現較大變化。
3、內分泌系統 人體內分泌系統中,兩種最被運動員或訓練員看重的是睪固酮(T)和可體松(C)。睪固酮有助身體合成肌肉,可體松可以分解體內營養來供給人體應付外界環境帶來的變化。兩者濃度在人起床時都會達到巔峰,過了中午、傍晚則會下降,但研究指出,傍晚運動,尤其是重量和阻力訓練,會顯著降低可體松濃度,增加睪固酮和可體松比例(T/C),對運動效益有幫助,從T/C來看,下午合成的效果比早上高,因此可能可以達到較好的運動效益。
4、脂質代謝 研究顯示,急性耐力運動對時間的獨立反應,在肥胖人群的實驗中發現,下午和晚上跑步的氧氣消耗量要高於早晨,晚間遞增跑步運動的脂肪氧化量高於上午訓練,運動對脂肪燃燒更有利。
5、認知功能 對於晚間大腦活化度低的人群,傍晚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研究顯示,急性運動後可以加快腦血流量速度,促進BDNF(腦源性營養因子分泌多巴胺)分泌,提高突觸可塑性,進而能夠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
03夜間避免高強度運動
夜間運動,甚至練重訓,是否會造成睡眠困難?答案是不一定。建議晚上運動應選擇低強度的運動,避免太高強度的運動,因為高強度運動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入眠困難。若擔心晚上運動會睡不著覺,可在運動後做正念、冥想或靜坐,讓情緒和身體放鬆。
04結語
了解運動中的晝夜節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體的運動生理互相作用的過程,未來我們在制定運動安排時要注意生物鐘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 / 趙孟虎
編輯 / 楊傑茗 張永傑 校對 / 陽子 排版 /金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