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 瘦素和能量平衡

2021-01-21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撰文 | 王浦天琦

責編 | 兮

瘦素(Leptin)是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它在血清中的含量與動物脂肪組織大小成正比()【1】。瘦素作用於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受體(Leptin Receptor) 從而調控生物的行為以及新陳代謝。當動物體的體脂減少或處於低能量的狀態下(例如飢餓),血清中瘦素的含量會明顯下降, 從而激發動物的覓食行為, 同時降低自身能量消耗。反之,當生物體的體脂增加時,血清中瘦素含量升高,進而抑制進食並且加速新陳代謝。瘦素就是通過這樣的負反饋機制來調控生物體的能量平衡以及體重。

瘦素基因(ob)在1994年由洛克菲勒大學的Friedman教授團隊率先克隆【2】。這個重大發現讓學界認識到肥胖和基因的密切聯繫,從而也開啟了科學家們對於肥胖、能量代謝以及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的新篇章。由於瘦素基因突變導致缺失瘦素的小鼠異常肥胖(ob/ob),這是因為瘦素受體接受不到信號,導致該突變小鼠長期處於虛假的 「零脂肪低能量狀態」。這種小鼠會表現出極強的食慾,同時由於自身能量代謝和脂肪的分解被抑制,最終積累出超過正常小鼠數倍的脂肪。進一步研究揭示,通過對該突變小鼠進行長期瘦素蛋白治療,其食慾以及新陳代謝會回歸正常,其肥胖症狀也會最終消失【3】。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儘管人們對瘦素與小鼠食慾和新陳代謝調控的關係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但是對瘦素如何促進脂肪分解和利用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

2020年7月22日,洛克菲勒大學Friedman教授團隊(共同一作為王浦天琦和Ken H. Loh)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A Leptin-BDNF pathway regulating adipose innervation」【4】,揭示了瘦素如何調控交感神經在脂肪組織內的分布,同時闡述了該交感神經對於脂肪分解與運用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發現,在瘦素缺失(ob/ob)以及瘦素受體突變的肥胖小鼠(db/db)的脂肪器官內,交感神經的分布密度大幅度低於野生型小鼠。這也導致這些小鼠無法正常的分解體內儲存的脂肪來為自身提供能量。長期給成年肥胖小鼠注射瘦素可以將其脂肪內的神經分布密度還原到正常值。這也恢復了他們在飢餓的情況下高效運用脂肪貯存來為自身提供能量,以及在寒冷的環境中維持體溫恆定的生理功能。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肪器官內交感神經分布密度與脂肪器官的生理功能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由脂肪器官自身分泌的瘦素可以靈活調控其自身神經的分布密度。在成年小鼠的器官內出現神經結構如此大幅度的變化(plasticity)是非常罕見的,這樣的大幅度變化通常也只有在小鼠的生長發育或是損傷組織的修復中才會看到。

瘦素受體大多分布在動物大腦中一個叫下丘腦的區域(hypothalamus)。為了在大腦內找到受瘦素特異性調控並且控制交感神經分布的神經元,研究人員運用偽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 PRV) 來追蹤分布在脂肪器官內交感神經上遊的中樞神經元。研究發現小鼠大腦內有包括弓狀核(arcuate nucleus,ARC)在內的幾個腦區在表達瘦素受體的同時, 會間接與脂肪器官內的交感神經相連。通過立體定向手術(stereotaxic surgery)向成年小鼠大腦內注射腺病毒(AAV)來調控瘦素受體在上述幾個腦區域的表達,該團隊發現只有在敲除小鼠ARC腦區瘦素受體時,其脂肪器官內的神經分布密度會大幅度降低。ARC區域內有多種神經元表達瘦素受體,其中特別重要的兩組神經元--弓形神經肽Y/刺鼠相關蛋白(NPY/AgRP)【5】與阿黑皮素原(POMC)【6】--在控制食慾和新陳代謝方面的作用卻截然相反。於是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CRISPR-Cas9【5】基因編輯技術分別在成年小鼠的AGRP或POMC神經元內敲除瘦素受體,然後觀測小鼠脂肪內神經結構的變化。有趣的是,儘管這兩類神經元的功能大相逕庭,但是任何一種缺失瘦素受體都會導致脂肪內神經分布密度的降低,從而使小鼠的新陳代謝發生顯著的變化。綜上所述,小鼠腦中弓狀核區域內瘦素受體的AGRP和POMC神經元能協同作用,調節交感神經在脂肪組織內的分布以及功能。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信號通路在控制機體能量平衡上同樣至關重要。BDNF或其受體TrkB變異的病人會患有嚴重肥胖症【7】。雖然激活中樞神經系統內的BDNF信號通路也有促進能量代謝的作用,但是該通路在調控脂肪器官內神經結構上的作用還有待發現。該文的另一大亮點是發現BDNF信號通路能夠通過作用於瘦素信號通路下遊來調控新陳代謝。具體的來說,瘦素通過調控其下遊下丘腦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內表達BDNF的神經元來控制脂肪器官中的神經結構,從而促進脂肪分解和運用。

雖然臨床上因瘦素基因及其受體基因變異而罹患肥胖症的病例被相繼發現,但是這類患者在肥胖症患者總人數中只佔據較少的比例【8,9】。絕大多數肥胖患者雖然體內因脂肪含量超標而積累了大量的瘦素,但是因為下丘腦神經元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所以無法通過注射瘦素來降低體重。該研究發現,瘦素是通過調控下遊神經元活性從而影響新陳代謝,這揭示了通過利用現有藥物或者開發新型藥物直接靶向這些神經元來治療肥胖的巨大潛能,因此對臨床研究和未來藥物開發具有指導意義。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27-y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 Friedman, J. M. & Halaas, J. L. Leptin and the regulation of body weight in mammals. Nature 395, 763–770 (1998).

2. Zhang, Y. et al. 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 Nature 372, 425–432 (1994).

3.Pelleymounter, M. A. et al. Effects of the obese gene product on body weight regulation in ob/ob mice. Science (80-. ). 269, 540–543 (1995).

4. Wang, P. et al. A leptin – BDNF pathway regulating sympathetic innervation of adipose tissue. Nature 583, (2020).

5. Xu, J. et al.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leptin neural circuits in energy and glucose homeostases. Nature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049-7.

6. Balthasar, N. et al. Leptin Receptor Signaling in POMC Neurons Is Required for Normal Body Weight Homeostasis. Neuron 42, 983–991 (2004).

7.Xu, B. & Xie, X. Neurotrophic factor control of satiety and body weight. Nat. Rev. Neurosci. 17, 282–292 (2016).

8. Clément, K. et al. A mutation in the human leptin receptor gene causes obesity and pituitary dysfunction. Nature (1998) doi:10.1038/32911.

9. Farooqi, I. S.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leptin on obesity. J. Clin. Invest. 110, 1093–1103 (2002).

原標題:《【學術前沿】 瘦素和能量平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DNA元件百科全書」第三階段成果;瘦素和能量平衡
    《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聯合發表14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2,【Lancet子刊】人工智慧識別前列腺癌精確度高達98%!來源:轉化醫學網Galen前列腺第二閱讀系統的算法和臨床部署概述7月27日,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數字健康》(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表明,迄今為止,使用人工智慧(AI)程序識別和表徵前列腺癌是準確性最高的。
  •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控制器官大小的全新機制 2020-10-22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瘦素發現者團隊《自然》最新發文
    雖說靠節食和運動來減肥在普通人看來是個常識,但有意思的是,在科學家們看來,為什麼這麼做能促進燃脂,背後的因果關係還一直是個謎,也就為開發有效的減肥療法造成了困難。不過,近日發表在《自然》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洛克菲勒大學(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利用小鼠模型,發現了燃脂的奧秘。該研究指出,真正引燃體內儲存脂肪的,是嵌入在脂肪組織中的一類神經。
  • 瘦素-BDNF途徑可調控脂肪組織交感神經
    瘦素-BDNF途徑可調控脂肪組織交感神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6:39:29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Jeffrey Friedman和Ken H. Loh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
  • 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0-26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按相關管理規定,校方對入選團隊免除年度考核和聘期科研目標任務考核,資助周期內不進行年度考核和中期檢查,倡導以學術興趣為動力,關注長遠目標、瞄準學術前沿,進行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新亮在給第三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授牌時直言,入選團隊要破除「唯論文」的思維,立足國家發展需求,解決「卡脖子」核心技術。薛宇教授說很感激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給他提供的平臺。
  • 簡併量子氣體前沿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本報北京10月20日訊(記者王丹紅)今天,為期5天的簡併量子氣體前沿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清華科技園區舉行,包括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楊振寧、沃爾夫岡·克特勒、威廉·菲利普斯和埃裡克·阿林·康奈爾在內,40多位簡併量子氣體領域的專家應邀在大會報告最新研究成果,討論強相互作用的不平常性質
  •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 等離子體的總能量平衡方程
    《宇宙的造物法則》第六章 等離子體的總能量平衡方程(更多待續)相對論的能量平衡方程式或一般方程式:E=MC2給出了等離子體無質的有形部分與構成等離子體的能量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等離子體的無質組件所能釋放的全部運動中的等離子磁場(它們離開等離子體的邊界之時)(能量),等於構成等離子體的無質組件相互作用之後的總平衡等離子磁場場強(質量),乘以等離子磁場能夠在物質環境中運行的最高速度的平方」。  因為知道了新的等離子體的組合方式,所以等離子體的總能量不僅是在其物質組件的質量中,而必須是在其所有物質組件的質量的總和中。
  • 不平衡消耗你的精神能量
    But whenthe brain senses imbalance–and particularly when it thinks you’re sinking–it goes intocritical mode and nearly 100 percent of its energy is consumed with trying tofix that.
  • 能量醫學與生命健康國際論壇在廊坊召開(圖)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韓揚 記者解麗達)12月15日-16日,由新奧生命科技研究院主辦的「能量醫學與生命健康國際論壇」在廊坊七修酒店召開,來自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高校、醫院的學術領軍人物和研究學者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共同分享能量醫學的最新進展,並就新奧生命科技研究院提出的「生命健康理論」進行了深入研討。
  • 不同劑量瘦素對大鼠機械通氣所致肺損傷氣道黏蛋白MUC5AC的影響
    (VILI)氣道黏蛋白MUC5AC的影響,探討瘦素對VILI的保護作用及可能機制,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依據。C組、D組腹腔注射瘦素,A組、B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鹽水,注射後即刻開始通氣。 分別於氣管插管前即刻(T1)、通氣結束後(T2)股動脈取血進行血氣分析。
  • 簡併量子氣體前沿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楊振寧等出席
    [科學時報 王丹紅報導]10月20日,為期5天的簡併量子氣體前沿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清華科技園區舉行,包括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楊振寧、沃爾夫岡·克特勒、威廉·菲利普斯和埃裡克·阿林·康奈爾在內,40多位簡併量子氣體領域的專家應邀在大會報告最新研究成果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2020-11-1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波動力學前沿學術論壇 第4期 順利召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北理工波動力學實驗室-北京大學裴永茂研究員:聲振鑷子的設計和實驗力學方法研究進展
  • 波動力學前沿學術論壇 第1期 順利召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北理工波動力學實驗室-清華大學陳常青教授:力學超材料中的可控局部變形和靜態孤立子2020年10月13日,「波動力學前沿學術論壇」第1期以線上形式通過騰訊會議召開,本期論壇邀請的主講人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陳常青教授,報告題目為「力學超材料中的可控局部變形和靜態孤立子」。
  • 波動力學前沿學術論壇 第6期 順利召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北理工波動力學實驗室-清華大學張一慧教授:非常規網狀軟材料力學2021年1月6日,「波動力學前沿學術論壇
  •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但是目前為止,細菌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的還不得而知。
  • 【學術前沿】疫情之下的生物醫學研究:危險與機會
    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40餘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始終在加緊、加快和重新部署各學科與各組織的研究力量,以應對新冠病毒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