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個寶寶九個黃」
新手爸媽常常會發現
剛出生幾天的寶寶成了「小黃人」
皮膚黃、眼睛眼白部分也黃
這就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高
住院率高
常常讓爸爸媽媽揪心不已
曬曬太陽
自購藍光燈照
……
傳說的偏方都試一遍
結果黃疸沒退
寶寶也受夠了折騰
本期節目
兒科專家告訴大家
寶寶渾身是「疸」
爸媽別盲目「退黃」
各位看官請就位!
這裡是
權威輕鬆接地氣實用的
今天邀請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
新生兒科(省重點專科)副主任醫師 王義烔
曬太陽能去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寶寶體內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皮膚、黏膜、組織都「染」成黃色的現象。
寶寶在母體時,膽紅素由孕媽代為排出體外,寶寶出生後就要靠自己排出。
但初生寶寶的膽紅素產量大,排出慢,約5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可見黃疸。
臨床研究發現,在波長450~460 nm 的可見光照射下,膽紅素的轉換率最高。
太陽光剛好包含這一波長區段,成為老百姓最受歡迎的純天然「退黃」妙方。
「曬太陽退黃疸」在理論上有效,但效率低,一不小心還可能讓寶寶著涼、眼睛和皮膚曬傷。
黃疸還會危及生命?
膽紅素升得太高太快可能導致膽紅素腦病及其他器官損傷,重者危及生命。
部分「小黃人」可能遺留聽力受損、智力低下、運動障礙等後遺症。
黃疸可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寶寶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7~10天逐漸消退,早產兒或持續2~4周。寶寶的黃疸按以上「時間表」變化,且黃疸程度不高,可以觀察為主,無需治療。
但如果黃疸出現早,上升快,消退慢,退而復現,或監測黃疸超出標準值,和伴有吃奶不好、大便色白、反應差、嗜睡、尖叫、抽搐、發熱等情況,應考慮病理性黃疸,要及時就醫。
黃疸的評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醫生會根據胎齡、體重、時齡、日齡和有無其他高危因素綜合考量。不建議家長憑肉眼判斷,以免延誤病情。
正確去「黃」方法
目前治療病理性黃疸的有效方法包括光療和藥物治療,嚴重者需要換血。
光療是最普遍也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藍光或者綠光。但「藍光」並非「藍色的光」,藍光燈更是專業醫療器械,生產需要遵循相應的質量標準和治療要求。
家長自行購買的藍燈能否退黃、是否安全都需認真考量。
此外,部分中藥有退黃作用,但患有蠶豆病的新生兒需慎用,要在專業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