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小娜帶著剛出生10天的寶寶來門診看黃疸。我為患兒皮測黃疸值為20mg/dl,皮膚黏膜已經達到重度黃染,建議寶寶住院治療黃疸並進行相關檢查明確黃疸病因。小娜捨不得還未滿月的孩子,就問我:醫生,網上說曬太陽或是自己在網上買個藍光燈可以治療黃疸,對嗎?
答案是否定的。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臨床問題。幾乎每個寶寶出生後一周內都會面臨的現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別。醫學上定義總膽紅素值超過12.9mg/dl(220.6mmol/L)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即病理性黃疸。但隨著母乳餵養的推廣和普及,目前認為母乳餵養的寶寶黃疸值可以適當放寬指標至15mg/dl。對於病理性黃疸醫院的治療方法一般是藍光照射治療,很多人便根據這個治療方法依葫蘆畫瓢,讓寶寶曬太陽進行治療;有的更是自行網購藍光燈在家治療。不但退黃效果不滿意,可能還會使寶寶著涼、皮膚受損甚至是脫水。
臨床研究發現,波長在400~500 nm左右,尤其在 460~490 nm 區段的可見光照射,能讓膽紅素的轉換效率達到最高。也就是說只要是擁有這個區段的藍光、綠光、太陽光等可見光,都是可以用來治療黃疸的。而太陽輻射的波段範圍大致在295~2500nm之間,太陽光中含有可以轉化膽紅素的區段光,所以曬太陽能夠幫助退黃在理論上是成立的。
那麼,為什麼說曬太陽不靠譜呢?首先,太陽光的波段範圍很廣,光源的質量根本無法保證;其次曬太陽時需要寶寶褪去衣物,充分暴露身體才能起到治療作用,家長難以給寶寶保溫,寶寶受涼的概率很高;再次,寶寶的皮膚稚嫩,曬太陽容易導致寶寶曬傷,且這個度也不太好把握。
同樣的道理,家用的藍光燈質量上參差不齊,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使寶寶皮膚被藍光灼傷;因為退去衣服家中無法達到恆溫效果,也可能使寶寶著涼或失水。如果不及時給寶寶補充液體,寶寶很有可能會脫水。
醫院裡的新生兒治療室,對空氣、溼度、溫度,都會有嚴格的要求。醫院一般採用的是波長在 460nm 左右的藍光治療儀,保證了光源的質量;設備有維持適宜溫度溼度的功能,不會讓寶寶受涼;寶寶在保護特殊部位後幾乎全身裸露近距離接受光源照射的,治療效果得到保證;醫生會及時跟進監測,預防光療帶來的副作用,必要時及時給寶寶補液預防脫水。
所以,建議大家對於輕度的黃疸,通過加強餵養、讓寶寶多吃多拉,等待黃疸自然消退。對於中重度的黃疸,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藍光照射治療。曬太陽及自行照藍光的治療方法,可操作性不強且易產生不利影響,不常規推薦使用。
註:照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