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個月前,這場「悄然而至」的疫情仿佛為高速運轉的社會生活按下了急停按鈕。一時間,在外不見了熙熙攘攘的行人,不見了川流不息的車輛,不見了熱鬧非凡的集市。所有人的神經都被疫情牽動著,一切焦點都在抗疫最前沿匯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每一次危機的考驗,都是一部英雄的締造史,是一部讚歌的譜寫史,是一種新精神的弘揚史。這場嚴峻鬥爭亦不例外,一個個白色的身影活躍在抗擊疫情的前線,一面面鮮紅的「黨旗」飄揚在疫情防控的每一道關卡。不論有名無名,不論功績大小,我們感謝每一個衝在一線的勇士,他們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而成「大我」, 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忠誠與初心。
平原和丘陵一樣不朽。英雄固然值得頌揚,但此時此刻,我還想感謝無數努力生活的平凡人。他們作為樸素的大多數,或許沒有豪言壯語,或許不會說出宏偉誓言,或許沒有高超的醫術,也沒有指揮戰疫的智慧。平凡的他們只是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不論晨光微曦還是日暮黃昏,他們用送外賣的電摩、碼字辦公的筆記本、備課的教案、清潔馬路的掃帚、審判席上的法槌、甚至是炒菜的顛勺,默默撐起職責、書寫奉獻、詮釋摯愛。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看似戛然而止、陷入停滯的社會才依然得以良好運行。
感謝他,他或許是一名平凡的外賣小哥。疫情阻擋了他與親人團聚的歸程。索性他就繼續留守在某座城市裡。初春的風依然凜冽,駕駛著疾行的電摩,一頂騎手頭盔、一件厚厚的衝鋒衣,可能還無法抵禦沁膚嚴寒。他早上七點就要上班,在統一消毒之後就開始接單配送,風裡來雨裡去,有時一直忙到晚上十一點,一日三頓的裹腹乾糧都是一桶泡麵。在特殊時期,他成了人們與外部世界連接的一條紐帶。
感謝他,他或許是一名平凡的環衛工人。凌晨太陽還未升起,人們還在溫暖的被窩中時,他就已經走上轄區街頭開始清潔衛生,分揀各類垃圾,並且拉運到十多裡外的垃圾場去處理。晚上八點,當人們坐在家中其樂融融觀看晚間節目的時候,他還在打掃著廣場、道路,對每一個垃圾桶消毒、清洗、再消毒。當深夜降臨,我們再次進入夢鄉時,他還開著清掃車,沿著街道衝洗路面。他風雨無阻,寧願一人髒,換取萬人潔,用自己的堅持,守衛城市的潔淨。
感謝他,他或許是一名人民法官。雖然疫情期間極少有當事人來法院開庭,但從上班伊始,他就沒有閒下來過。他主動聯繫因疫情延期的案件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就相關事項提前告知、充分釋明,爭取最大限度得到當事人的理解。他認真研判,篩選出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案件,聯繫組織網絡調解及庭審。有的當事人不太擅長網絡操作,他就通過微信、電話耐心指導,有時甚至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上門指導。他深入基層網格,主動向村委會、村民了解糾紛及訴求,推動訴源治理,化解矛盾。他以高度的責任意識與精深的法學修養,使司法職能在疫情期間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他們扮演著無數平凡角色,無法枚舉。但他們都有著若干共同的名字,他們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是妻子……他們在何處,家就在何處。那裡是我們溫暖的港灣,是包容我們缺點和失敗的地方,是無條件給予我們甜蜜與愛的地方。我們與家的紐帶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加深、凝聚,父母對宅在家時的我們「不要熬夜」的叮嚀、妻子為上班時的我們準備的熱騰騰的飯菜。家是我們每天出發的起點,卻是我們畢生的歸宿。讓我們好好感謝他們,不需要歌功頌德,也無需貴重禮物。有言的、無聲的、一個親吻、一個擁抱、一句問候,就已足夠。
平凡如微光,卻點亮萬家燈火。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李益飛)
原標題:《【戰疫微時評第22期】螢燭微光,可聚星河——感謝所有努力生活的平凡人》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