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餐飲行業整體遭遇「寒冬」的局勢下,仍有一些店生意火爆
河南商報記者 陳曉麗/文
唐韜/圖
「鄭州餐企寒潮來襲」、「餐飲門店迎來倒閉潮」、「傳統餐飲已死,緩期五年執行」……炎熱的三伏天裡,鄭州餐飲界人士卻在一片唱衰聲中,如歷寒冬。
各界「唱衰聲起」,鄭州餐飲真的陷入危機了嗎?
【大勢】
餐企懸崖百丈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關於餐飲行業的寒冬論調,自2012年「國八條」之後開始,愈演愈烈。從高端餐飲遇冷,到中端餐飲混戰,再到全民搶灘大眾餐飲,起於高端餐飲的所謂「寒潮」,正逐步向大眾餐飲傳導。
但弔詭的是,在餐飲一片喊冷聲中,整個餐飲行業的高速增長仍在繼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餐飲7月份增速高達12.2%。
一邊是市場蛋糕不斷增大,一邊卻是無數餐企叫苦連天,原因何在?
一位資深餐飲人的反思也許能點醒很多人,「過去城市人口飛速發展,供不應求,現在大家一窩蜂殺進餐飲,導致供求關係瞬間轉換。以前供不應求,生意太好做,很多餐企誤以為自己情況不錯,而忽略了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如今,形勢突然轉換,一下進入供過於求時代,如果餐企不迅速轉變,一定會越走越難,直至被淘汰出局。」
【破局】
寒冬仍有花枝俏
「不是市場不好,而是我們做得太差。」連日來,河南商報記者對多家餐企的探訪,也印證了這一論斷。
因為在無數生意蕭條餐廳中,河南商報記者卻發現了很多常青型、人氣型餐廳。
這些餐廳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家高手千錘百鍊鍛造出來的品質店,如華豫川,生意經久不衰,25年僅開5家店,店店賓客滿門;如曼玉融合餐廳,3年開3家店,顧客排隊有時候排到下午三四點;還有紫蘇餐廳,以「匠心」立店,10個月把營業額從4000元做到了4萬元。
另一種是外家高手妙手生花經營出來的新業態,如瓦庫,茶餐融合成就奇蹟,每天五輪生意,1400平方米的店,營業額高達4萬多元;如錘子火吧,晚上10點前是飯店,火鍋、烤魚、涼菜,吃什麼有什麼,10點後變身酒吧,擼串、嗨酒,想幹什麼幹什麼,這樣一家店,在選址極不理想的情況下,硬是用8個月時間把營業額從2000多元做到2萬元;還有小小河邊魚,這家有最接地氣之譽的「鄉村鮮魚館」,不僅開一家火一家,而且還救活了好多家經營困難的店鋪,被不少店主戲稱為「救命魚」……
都說傳統餐飲將死,他們集體說NO。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