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你怕嗎?電負性的新尺度將改寫化學教科書!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化學類

電負性是解釋化學反應發生最著名的模型之一。現在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學馬丁·拉姆用一種新的、更全面的尺度重新定義了這個概念。他與包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同事共同完成的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電負性理論用來描述不同原子吸引電子的強度。通過電負性尺度,可以預測不同分子和材料中電荷的近似分布,而不需要複雜的量子力學計算或光譜研究。這對於理解各種材料以及設計新材料都是至關重要。世界各地的化學家和材料研究者每天都在使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瑞典化學家Jons Jacob Berzelius在19世紀的研究,並在高中階段被廣泛教授。

博科園-科學科普:現在查默斯理工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物理化學助理教授馬丁拉姆(Martin Rahm)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電負性尺度。新定義是最外層和最弱束縛電子的平均結合能——通常被稱為價電子。將實驗光電離數據與量子力學計算相結合,得出了這些值。總的來說,大多數元素以與早期尺度相同的方式相互關聯。但是新的定義也帶來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原子電負性順序發生了改變。此外,對於某些元素,這是首次計算它們的電負性。例如與早期的標度相比,氧和鉻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對於最接近它們的元素排名都發生了變化。新的比額表包括96個元素,比以前的版本有顯著增加。

電負性的重新定義:電負性新尺度涵蓋了前96個元素,比以前的版本有了顯著增加。圖片:Martin Rahm/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現在的刻度是從第一元素氫到第九十六元素,也就是居裡姆。研究人員開發這個新尺度的動機之一是,儘管這個概念有幾種不同的定義,但每一種都只能涵蓋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化學家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解釋為什麼電負性有時不能預測化學反應或化學鍵的極性。這個新定義的另一個優點是,它如何適應一個更廣泛的框架,這個框架有助於解釋當化學反應不受電負性控制時會發生什麼。在這些用傳統化學模型很難理解的反應中,電子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起作用。最終決定大多數化學反應結果是總能量的變化。在這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等式,其中一個原子的總能量可以描述為兩個值的和。

元素周期表顯示了電負性新尺度下前96個元素的值,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圖片:Martin Rahm/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一個是電負性,第二個是平均電子相互作用。這些值在反應中變化的大小和性質揭示了電負性在影響化學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在元素周期表中,有無數種方法可以結合原子來創造新材料。電負性提供了從這些組合中可以得到什麼的第一個重要指標。這個規模是廣泛的,我希望它將大大影響化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電負性在化學研究中是常規的應用,在新尺度下,可以避免許多複雜的量子力學計算。電負性的新定義也可以用於分析通過量子力學計算的電子結構,使這些結果更容易理解。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參考期刊文獻:《美國化學學會期刊》論文DOI: 10.1021/jacs.8b10246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電離能、電子親合能和電負性,三個概念間有什麼關係?
    因此,I1是衡量元素金屬性的一種尺度。下表列出了周期表中元素的I1數據:請與下面的原子半徑對比:電離能是衡量元素金屬性的一種尺度2.     電子親合能是衡量元素非金屬性的一種尺度3.     整體上來說,半徑影響著元素的電離能和電子親合能 科學家測量出電離能和電子親合能的數據就滿足了嗎?不,科學家還要用一個概念把元素的電離能和電子親合能統合起來,這個概念就是元素的電負性!
  • 元素的電負性
    電負性是一個原子對電子吸引能力的量度。對電子吸引能力越強的原子,其電負性越大;對電子吸引能力越弱的原子,其電負性也越小。不難得出,電負性大的原子,其得電子能力就強,即元素的非金屬性強;而電負性小的原子,其失電子能力就強,即元素的金屬性強。這樣我們就用電負性這一標度,統一了金屬性與非金屬性。
  • 教科書即將再被改寫,詭異的氫鍵出現新形態
    儘管很長時間裡教科書都把它定義為分子間作用力,但它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共價鍵特性。科學家還發現氫鍵在這兩者之間轉變,那界限到底在哪?最近一篇發表在Science的論文揭開了氫鍵的「隱秘行動」。現在,我們對氫鍵本質的了解更深了。
  • 再次改寫教科書:大腦裡也有免疫淋巴管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內也存在免疫系統的淋巴管道,這項新發現將顛覆幾十年來教科書中「腦內沒有淋巴管」的舊概念。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Jonathan Kipnis)教授主導這項研究,他對外界表示:「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神經-免疫相互作用的認識。
  • 新院士速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馬大為:「他的成就是要改寫教科書的」
    「馬大為發展的這個反應,已經在工業上產生了上噸級的應用,具有廣譜性,是要改寫化學教科書的。」在2018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Scripps研究所教授餘金權這樣評價。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今年56歲了,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有機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第一線。1998年,馬大為在合成其他分子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類胺基酸分子,可以提高烏爾曼反應的效率。這種由德國化學家烏爾曼在1901年發現並命名的反應,能將簡單的滷代芳烴和其它親核試劑偶聯在一起,構成一個更加複雜的分子。
  • 電負性和電離能
    關注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高考化學選修三的內容以選做題的形式出現,分值15,而電負性、電離能是必考的知識點
  •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改寫教科書:安培千克開爾文和摩爾四個基礎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 2017-11-28 15:13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
    正文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存在正負電荷,並且,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電荷的定向移動產生電流,這似乎早已經被視為恆古不變的真理,並在教科書中我們世代相傳。這意味著我國的科學家即將改寫全球的教科書,這是我國科學家的勝利,也是基礎物理學的勝利。同時,論文已經預先發表在中科院的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已發表論文截圖
  • 電負性與電親和性概念的分析
    摘要:本文對比了電負性與電子親和性概念的不同,國內許多文獻常認為電負性是氣體分子對外部自由電子的吸附,但化學物理文獻及諸多百科全書均認為電負性是分子內原子對內部成鍵電子的吸引。建議今後使用氣體電負性概念時慎重區別其義,避免與電子親和性混淆。
  • 重新定義一個至關重要的科學概念|化學|martin rahm|萊納斯·鮑林|...
    這便是新定義的第一個優點——化學家可以通過這個定義,輕鬆地將電負性的概念擴展到重元素上。Rahm補充說:「從理論上說,我們的定義不僅限於原子,它還可以應用於任何分子或擴展系統。目前我們提供的數據是有關於原子的,但我們也可以通過實驗和計算來得到例如石墨烯薄片,或者其他不同的化學基團的數據。」5.
  • Cell改寫教科書:首次親眼見證!DNA複製與想像不同
    來源:生物探索公眾號  編者按  肺部具有造血功能、DNA 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小腦不僅控制平衡,這些新發現不斷在改寫著教科書
  • 生物教科書可能要改寫了: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的一篇重要研究論文,可能將使生物學教科書改寫,新研究揭示了關鍵細胞過程背後的秘密。這一發現涉及到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過程:基因表達的轉錄階段,使細胞能夠生存並完成其工作。在轉錄過程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酶將自身包裹在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使用一條鏈與核苷酸匹配以形成遺傳物質的副本,導致新合成的RNA鏈在轉錄完成後斷裂。 RNA可以產生蛋白質,這對於所有生命都是必不可少的,並可以在細胞內完成大部分工作。
  • 電負性的應用和化學鍵的類型對生活的積極影響
    電負性:用來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對鍵合電子吸引力的大小。電負性越大,對鍵合電子的吸引力越大。(電負性是相對值,沒單位)為了比較元素的原子吸引電子能力的大小,美國化學家鮑林於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電負性來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
  • 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魚類——月魚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這種奇特的魚類改寫了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
  • 高考化學選3簡答題總結(電負性和電離能)!
    1.(2017·新課標Ⅱ)35.[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15分)我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個五氮陰離子鹽(N5)6(H3O)3(NH4)4Cl(用R代表)。回答下列問題:(4)NH4H2PO4中,電負性最高的元素是   ;P的   雜化軌道與O的2p軌道形成   鍵。
  • 高中生「最怕」看到的4科作業,數學不算啥,第2科學霸也費腦
    高中生「最怕」看到的4科作業 高中時期也不例外,同學們同樣也會有作業,只不過作業的形式可能是一套卷子,或者是一張英語報紙,但是不管怎麼樣,同學們都逃不過作業這一關,而對於高中生來說,他們「最怕」看到的4科作業,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一條不起眼的化學線索,或將改寫大滅絕的故事
    大滅絕通常發生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在這些事件中,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會幾乎完全消失。然而,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一些不起眼的微生物留下的化學線索,可能改寫這次滅絕事件的時間軸。近期一項新研究通過檢驗分子化石(也就是從浸泡在史前水體的微生物席中提取出的微量化學物質)後認為,這些災難性事件實際上比之前認為的發生得更晚。研究已於近日發表在PNAS。通常,科學家把三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及其「前奏」的火山劇烈活動確定在約2.01億年前。
  • 高中生物課本「肌肉女」被刪,專家解釋:尺度過大,怕學生受不住
    你說初中生物課本插圖令人臉紅就算了,高中生物課本哪裡犯錯了?現在,高中生年齡多集中在16歲~19歲,他們容易對異性產生模糊好感與幻想,這張插圖尺度過大,刪掉它,也是怕孩子受不住。」 專家的話有沒有道理?我們暫且不提,先看看下面這個問題: 「肌肉女」為何會成為生物課本插圖?
  • 選修3電負性和電離能!
    高考化學選修三的內容以選做題的形式出現,分值15,而電負性、電離能是必考的知識點,怎麼快速理解記憶這個知識點呢?電負性,顧名思義,就是電子來了帶上負電,所以是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電離能,就是電子離開,即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是不是記住它們的含義了呢?具體看看本文,理解知識點,並能夠熟練應用吧!
  • 新高考模式下,「棄化學」現象很明顯,高中生如何正確選擇
    但是在新高考模式中,有很多的學生選擇「放棄」的化學這門學科,因為學生們都覺得化學這門學科太難了,學生們是想要將自己的總分做到最大化,非常明顯的是,化學這一門學科是完全做不到這樣的效果的,甚至還有可能會拉低自己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