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一個人「氧」活300名危重症患者,農民工老鮑的80天戰「疫」

2021-01-21 21新健康

來源: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陳紅霞、左茂軒

編輯:徐旭、李欣夷

圖源:圖蟲創意



「壓力一下掉下來,一下掉下來,我急得不得了。」


談起剛「封城」那兩天的突發狀況,老鮑的語氣還很急促。因為醫院病人陡增,機房供氧跟不上,壓力報警器一直在響。整整兩天,老鮑沒離開過機房一步,不停地給氧氣加壓。

 

56歲的老鮑是一名農民工,已在武漢市肺科醫院工作三年,主要負責醫院氧氣瓶的搬運和管理工作。隨著肺科醫院成為武漢市首批治療新冠肺炎定點醫院,老鮑這個在醫院不起眼的後勤人員,也在不知不覺中打起了一個人的戰「疫」。

 

在這場席捲全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有不少像老鮑這樣的農民工參戰,只不過他們散落在各條戰線上,默默無聞。



01

 「這個是救命的東西,不能耽誤的」


三年前,來自湖北麻城的老鮑經老鄉介紹,進入武漢市肺科醫院,成為一名醫院氧氣瓶搬運工。

 

這次疫情中,武漢市肺科醫院是定點收治重症患者的醫院之一,而輸氧則是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最重要基礎手段。

 

老鮑每天要做的,就是把大氧氣瓶送到機房裡安裝好,供有輸氧管道的病房使用。若醫護人員有額外需求或病房裡沒有輸氧管道,老鮑再把小氧氣瓶送過去。

 

除了送氧氣瓶,老鮑還要負責24小時巡查,每隔兩個小時就得去機房和各個病房巡視一圈,看看氧氣輸送有沒有異常。有時候氧氣瓶壓力不夠了,他得及時加壓,不然氧氣送不出去。這樣一來,老鮑日夜都要上班,也沒有休息日。

 

回湖北之前,老鮑在浙江跑物流,「幫可口可樂公司送可樂。」冬天是淡季,每周有機會雙休,閒下來還能跟工友聚在一起吃吃飯、打打麻將。

 

在肺科醫院,老鮑的收入不如從前,也沒時間再跟老鄉一起打麻將了。但是他年紀漸大,只想離老家近一點。「我們打工的,其實在哪裡都差不多,都要做事。」剛好碰上醫院食堂招人,老鮑把原本在老家的妻子也叫來了武漢,跟自己一起工作。

 

平日裡,夫妻倆就住在氧氣瓶機房旁邊的值班室。一個10平方米的房間,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電視,成了全部陳設。唯一特殊的,就是房間裡的三個報警器了:氧氣濃度報警器、氧氣壓報警器和火警報警器。要是報警器出現了異常,老鮑就得趕緊去機房排查問題。

 

「我這個工作也不存在上班下班。怎麼說呢,交給你了,你必須負責。既然答應做,就要把它做好。醫生一般有急事兒才要我去送氧氣瓶,這個是救命的東西,不能耽誤的。」老鮑說。





02

「高峰期一天送五六十瓶氧氣瓶」


正是由於這份工作的特殊性,三年來,老鮑沒有一次在過年前提前回老家。今年本來夫妻倆買好了大年三十下午回老家的車票,但是在1月23日,農曆二十九那天,老鮑接到院領導的通知,說今年春節情況特殊,他得留在醫院值班。

 

「一般過年時病人不多,沒想到今年要值班,我就不能回家了。不回就不回了,我想那就讓老婆自己回去。結果當天看到電視新聞,武漢封城了,老婆也沒回成。」老鮑說。

 

1月20日,武漢市肺科醫院被列為首批定點救治醫療機構之一。直到此時,老鮑才真正意識到這場疫情的嚴重程度。

 

老鮑兩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春節原本是一家人難得團圓的機會,但是今年,一家四口卻分隔三地:老鮑和妻子在武漢,小兒子一早回到麻城,大兒子轉道去了福建朋友家。兩個兒子只能通過電話,叮囑他們注意防護。

 

老鮑所在的武漢市肺科醫院,原本有120張左右病床,疫情暴發後急速擴建到150多張。而從1月3日首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至2月9日,該院已累計收治危重症患者達300人。

 

隨著大量危重症病人的進入,氧氣需求量成倍增長,老鮑也開始了一個人的戰「疫」。

 

武漢市肺科醫院使用的氧氣瓶有兩種規格:大的175L,是液態氧;小的40L,是已經汽化的高壓氧。氧氣瓶是鋼製的,一個40L的氧氣瓶,高度約1.5米,總重量約55公斤。每次往病房送氧氣瓶,老鮑最多只能推一個、拉一個。

 

以前,制氧廠家會每天上午送來氧氣瓶,三、四個175L規格的大瓶就能滿足醫院一天的需求。疫情發生後,廠家每天得來三趟,由於氧氣瓶緊缺,生產不過來,只能直接把用光的大瓶拉走,灌滿氧氣以後再送回來。而小氧氣瓶消耗更多。老鮑說,以前一天也就送個三四瓶,今年過年高峰期一天要送五六十瓶。


廠家送來的氧氣瓶

 

通過新聞,老鮑知道新冠肺炎是有傳染性的。但他必須把氧氣瓶送到病區交給醫護人員,因此勢必會接觸到病人。而病區又屬於汙染區,老鮑每次來回都得走汙染通道。另外醫院供病人乘坐的電梯,同樣在汙染通道附近,這又增加了老鮑的暴露風險。


更麻煩的是,疫情初期防護物資緊缺,醫院只能優先保障醫護人員的供給。而老鮑只能通過佩戴口罩、帽子和手套來防範感染。每天去送氧氣瓶之前,他先要到特定區域換好工作服和其他防護裝備,再進入汙染區。

 

每天光是來回送小氧氣瓶,老鮑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看著病人和運送醫療垃圾的同事在身邊來來去去,老鮑心裡還是有些慌的。「當時肯定有點害怕了。」他說,只能在進入病區的時候「儘量距離病人遠一點」。

 

為了節省口罩,老鮑一般在送完一輪氧氣瓶之後才回機房。離開汙染區之前,他要在換衣服的地方全身噴灑濃度75%的酒精消毒,把工作服掛起來,再把帽子和一次性手套扔掉。


「全副武裝」的老鮑運送氧氣瓶


跟老鮑一樣,在醫院食堂做飯的妻子也要進入病區,給隔離病人送飯。「她也危險,我也危險,兩個人都危險,只能互相叫對方注意。」老鮑說,那段時間,兩個兒子天天晚上打電話來問情況。他在醫院裡忙,經常接不到電話,就由妻子負責讓孩子們寬心。「我要是能接到,就跟他們說這邊物資都很齊全,讓他們不要擔心嘛。」

 

老鮑說,物資緊缺的情況,大約持續到1月30日,之後防護服等物資就都到位了。

 

有沒有想過太危險了,乾脆別幹了?聽到這個問題,老鮑沉默良久,才說:「我走了,誰來做這個呢?醫院本身安排的人就不多,一個崗位的人走了,那個崗位就缺人了。」



03

「看到有病人出院,就像看到了希望」


談到疫情期間印象最深的事,老鮑說起了封城開始的那兩天。

 

1月23日、24日,醫院病人陡增,機房的供氧跟不上了——大氧氣瓶裡裝的是低溫液態氧,輸送之前需要加壓汽化。但冬天溫度低,機房沒有空調,氧氣汽化得太慢,壓力報警器一直在報警。壓力異常,意味著氧氣無法正常輸送到病房裡。

 

「壓力一下掉下來,一下掉下來,我急得不得了。」整整兩天,老鮑沒離開過機房一步,不停地給氧氣加壓,吃飯時也是託處理汙水的同事或妻子直接送到機房。「這瓶不行了,就開那瓶試試,反正就是想辦法換,看有沒有辦法讓它汽化得快一點。」

 

到後來,老鮑覺得這樣實在滿足不了供氧需求,就打電話給醫院領導反映,建議給機房裝兩臺空調,提高機房溫度。「領導馬上安排找人裝空調,但那時候已經封城了,找不到人,最後還是打電話到武漢市衛健委,衛健委想辦法找工人來安的空調。之後,機房的溫度升起來了,供氧就正常了。」老鮑說。

 

供氧正常後,連續48小時沒有合眼的老鮑,也終於有空休息了兩個小時。「那兩天累得不行,白天走路有點晃晃的,差點以為自己感染了。不過還好也就兩天,長期肯定受不了。」

 

和老鮑交談過程中,他一直強調,情況在持續好轉,現在防護物資都已經到位,他每天都會穿防護服。同時,他也明顯感覺到,重症病人越來越少,沒有那麼忙了。

 

1月28日,武漢市肺科醫院首批治癒病人出院。老鮑說,看到病人高高興興出院的樣子,他也跟著開心。「之前只看到入院的,沒看到出院的,心裡肯定還是害怕嘛。看到他們出院,我心裡也比較放心了,知道這個病是可以治好的,不那麼可怕。怎麼說呢,就像看到了希望吧。人這輩子說長也不長,好好活著,沒有病是最好的。

 

他說,自己年紀大了,也差不多該退休了。現在兩個兒子還沒有成家,等兒子成了家、有了小孩,他就準備跟妻子一起回老家帶孫子了。

 

對於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工作,老鮑覺得,「就是一個普通人所做的事情,也沒什麼好說的……其他的我也沒想法,只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好了,早點結束大家都歡喜嘛。」


不管您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患者家屬,或是相關企業從業人員,只要您了解與本次疫情相關的信息與情況,或有想講述的故事,都請與我們聯繫!


21新健康編輯微信:sanadamo(請附言「投稿」)

投稿郵箱:lixy1@21jingji.com



相關焦點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
  •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 山東戰「疫」最美青年:以青春之名,匯聚磅礴戰「疫」力量!
    全省共有1300多名青年醫護人員 支援湖北戰「疫」一線、 15萬多名青年志願者、鄉村「好青年」、 返鄉團員參加了城鄉社區防疫,
  • 援漢醫生自製吸管讓危重症患者喝水不停氧
    截至3月5日,他負責的危重症患者已有20多人轉危為安。向光明在病房工作 醫療隊供圖3月5日上午,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見到向光明時,他正在接聽一位四川省廣元市患者的電話,雖然是休息時間,但向光明一早仍接了5位家鄉患者的諮詢電話,並一一作了解答。
  • 在抗疫一線書寫奮鬥故事 10人獲評山東戰「疫」最美青年其中青島2人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8日訊(記者 吳爽)8日晚,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共青團山東省委、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山東戰「疫」最美青年雲發布儀式舉行。經過組委會初審、青年代表線上覆審和公示,10名來自不同崗位基層一線的傑出青年獲評山東最美戰「疫」青年。
  •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症病區主任孫偉 2020-02-21 15:46:11
  • 白衣披甲戰江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戰「疫...
    援鄂抗疫歸來的北大第一醫院內科聯合團支部書記葉晶分享的感悟把大家的視線引向數月前那場波瀾壯闊的抗疫之戰。北大第一醫院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隊、北大第一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劉新民說。「最困難、最艱難的關鍵時刻,正是黨組織和黨員最應該發揮作用的時刻。」庚子新春大年初一傍晚,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馬靖獲知北大第一醫院將派出首批援鄂醫療隊的消息,立即報名,主動請戰。
  • 「託珠單抗」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療效顯著,20名危重症者19名已康復出院
    3月5日發表在ChinaXiv上一篇題為《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with Tocilizumab》的論文顯示:託珠單抗對治療新冠重症患者療效顯著,在參與治療的20名重症患者者,已有19名康復出院,剩餘1名恢復良好。
  • 廣西首次採用血漿輸入治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廣西新聞網南寧3月5日訊(記者 劉琴 通訊員 呂新新)3月4日下午,廣西「小湯山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這也是廣西首次採用該療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3月4日下午,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將康復者恢復期900毫升血漿,分別輸入給3位在院治療的危重症患者。
  • 高擎利劍驅疫魔——科研攻關助力湖北戰「疫」記
    新華社武漢3月3日電 題:高擎利劍驅疫魔——科研攻關助力湖北戰「疫」記新華社記者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研機構加緊開展科研攻關,積極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貢獻。軍令如山,聞令而動。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COVID-19危重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為深入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疾病進程提供了科學依據。COVID-19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無特效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COVID-19危重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 非易感新冠患者卻成危重症 巴拿馬科學家開展基因研究找原因
    【南美僑報網劉大美編譯】讓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感到費解的是,在很多易感患者成功擊敗新冠肺炎的同時,一些不屬於易感人群的確診患者卻最終發展成了危重症病例。巴拿馬科學家著手進行的一項有關遺傳基因的研究,有望找出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
  • ECMO、P3移動實驗室等高精尖設備匯集戰「疫」一線
    (抗擊新冠肺炎)ECMO、P3移動實驗室等高精尖設備匯集戰「疫」一線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李亞南)記者從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獲悉,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P3移動實驗室、移動的CT等高精尖設備,在此次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66歲肝移植患者,感染新冠,新冠危重症患者,他能逃過一劫嗎?
    66歲肝移植患者,結果感染了新冠,而且還是新冠危重症患者,身在美國,他能逃過一劫嗎?入院當天,患者得知其姐姐已診斷出Covid-19,他擔心自己的症狀也可能是由新冠感染引起的。 在健康中心,患者報告有輕度呼吸困難。他看起來很舒服,呼吸很順暢。溫度為37.8°C,脈搏為每分鐘125次,血壓為127/78 mm Hg,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8次,而他在呼吸周圍空氣時的氧飽和度為97%。肺部聽診顯示呼吸音正常。建議在該醫院急診室進行進一步評估。
  • 六次從死亡線拉回,西安交大一附院救治全省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
    「由於急診的特殊性,它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診場所,不管患者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只要病人需要,急診科就必須無條件接診,無條件進行搶救。」急診科主任杜俊凱說。感染科主任趙英仁清楚記得該名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強陽性!進一步的檢查發現,該患者感染嚴重,其痰液中新冠病毒含量之高,超出了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NGS檢測設備的最高上限值,「那一刻,我的神經緊繃起來」,趙英仁說到。應急響應立即啟動,專家團隊隨時應戰,生命之戰已經打響。
  • 中國頂級醫學專家堅守武漢,為重症患者阻擊死神!看「王炸」天團...
    目前湖北全省仍在院治療有6016例,其中重症1657例、危重症441例,多數危重症患者合併基礎疾病,救治難度較大。攻堅階段,重症救治面臨哪些新的難題?重症、危重症救治如何爭分奪秒和死神搶時間?降低病亡率,重症患者向高水平定點醫院集中已經接近中午12點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這間會議室裡,多學科聯合會診仍在進行。
  • 東莞共有兩名危重症患者被輸注康復者血漿,其中一人已經出院
    東莞共有兩名危重症患者被輸注康復者血漿,其中一人已經出院金羊網  作者:文聰  2020-03-17 目前,東莞已有十幾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了血漿
  • 德陽援助湖北醫生何清的戰「疫」日記...
    2月2日,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126名隊員從成都出發,乘飛機趕赴湖北。德陽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何清作為我市首位援助湖北醫護人員,隨隊出徵(德陽援助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首位醫護人員出徵!何清,我們等你回家!)
  • 中國記「疫」:武漢「封城」,中國戰「疫」如何打贏「保衛戰」?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記「疫」:武漢「封城」,中國戰「疫」如何打贏「保衛戰」?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中國記「疫」:武漢「封城」,中國戰「疫」如何打贏「保衛戰」?1月24日起,全國陸續派出340多支醫療隊、4.2萬名醫護人員趕赴湖北,帶來呼吸機、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高精尖設備,最優質的醫療戰隊在此集結。口罩、消毒液、蔬菜等從全國各地湧來,解決了武漢各類物資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