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A股走強,個股普漲,即使出現債券違約的上市公司也受到資金的青睞,走出上升行情,但跑贏股指的寥寥無幾。4月後隨著市場調整,違約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下挫,單邊下跌大,較市場要弱的多,風險一覽無餘,需謹慎。
6月10日,騰邦集團公告稱,因短期內資金周轉困難,公司未能按時足額支付「17騰邦01」 1.125億元利息,本次債券構成實質違約。
實際上,「17騰邦01」違約早有鋪墊,今年二季度以來,騰邦集團陸續遭遇股票質押被動減持、公司及實控人股份遭司法凍結等事件,為債券利息違約埋下伏筆。
主要盈利來源問題纏身
騰邦國際為騰邦集團的重要子公司,且為騰邦集團的主要盈利來源之一。騰邦國際2018年年報顯示,當年營業收入48.86億同比增加近四成,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卻下降逾四成。
未來償債壓力仍然較大
儘管旗下擁有上市公司,騰邦集團資產龐大,但其面臨的流動性壓力一點也不小。
騰邦集團2018年債券年度報告顯示,公司短期負債包括短期借款和一年到期非流動負債在內,合計90.67億元;加上長期借款、應付債券等非流動性負債,有息負債為127.02億元。此外,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共獲得銀行授信額度人民幣93.31億元,其中已使用授信額度人民幣80.01億元,未使用授信餘額人民幣13.30億元。
騰邦集團表示,公司及實際控制人擬通過加快應收款項回款、處置部分子公司股權及資產等方式繼續為公司債付息籌集資金,爭取短期內儘快確定資金到位時間;若公司短期內有望籌集足夠資金支付本期債券利息,公司將與受託管理人、監管機構等溝通及時將延期付息的具體安排予以公告,並按照披露方案給予債券持有人進行付息相關款項。
實控人突然變更
騰邦國際5月16日發布關於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籤訂《表決權委託框架協議》稱,截至《框架協議》籤署之日,公司總股本約為6.17億股,騰邦集團共計持有騰邦國際約1.64億股股份,佔騰邦國際總股本的26.55%。實控人鍾百勝持有騰邦集團67%股權,同時其共計持有騰邦國際1426.89萬股股份,佔騰邦國際總股本的2.31%。鍾百勝擬將直接、間接持有的騰邦國際所有股份的表決權都委託予史進,即後續籤署正式委託協議後,史進可實際支配騰邦國際股份表決權股份數達1.78億股。
騰邦國際補充披露稱,後續表決權委託正式協議的籤署可能將導致公司控制權的變化,史進可實際支配的股份表決權將佔公司總數的28.87%,可能成為騰邦國際第一大股東。
資料顯示,史進於2016年9月進入騰邦國際,時任騰邦國際控股子公司騰邦旅遊的董事,2017年6月起史進擔任騰邦旅遊的總經理。因此史進亦常常被業界認為才是騰邦國際幕後發展的「真正的掌舵手」。
騰邦國際表示,此次委託是為了優化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促進上市公司規範運營與持續發展,保障上市公司業績的穩健。
騰邦集團作為A股騰邦國際的控股股東,在違約發生後,上市公司董秘回復投資者疑問時表示,「17騰邦01」和「17騰邦02」屬騰邦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債券,騰邦集團相關債券與騰邦國際無關。但控股股東現兌付危機,旗下公司完全不受影響或較難。
Wind行情顯示,騰邦國際自4月初高點以來,一路單邊下跌至今,從最高點11.63元跌至6月10日最低價5.55元,股價跌去一半以上,位於3000多家A股跌幅榜的前50位之內,雖然期間市場也較弱,股指下探,但騰邦國際如此大的跌幅,遠遠弱於絕大多數個股,顯然不僅僅只是受大行情的影響。
騰邦國際一季報顯示,大股東所持股份已悉數質押。隨著股價的下跌,騰邦集團存放在中信證券客戶信用交易擔保證券帳戶的股票觸及平倉線及在國海證券的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觸發違約條款,出現被動減持的情況。
此外騰邦集團旗下還有一隻港股騰邦控股,其股價從去年2月份高點2.65元開始下跌到目前僅有0.5元,已經跌去八成。期間恒生指數還有一輪高達30%的反彈,但該股卻幾乎沒變化,可見港股對價值和風險的反映更加敏銳。
今年以來債券違約依舊不斷爆發,部分公司甚至出現多隻債券無法兌付。W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共有12家上市公司自身發行的債券出現違約,涉及22隻相關債券,總計餘額136.27億元。其中永泰能源、*ST康得和*ST秋林都有2隻以上債券發生違約,債券餘額均超10億,規模較大。而其餘上市公司則僅有1隻債券違約,餘額也相對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永泰能源是上市公司中發生違約債券數量和金額都最大的一家。共涉及6隻債券違約,合計餘額50億元。不過自去年以來,公司經營困難,已經有10多隻債券相繼違約,因其發行的債券數量較多,後續不可避免還有更多的違約將出現。
不過今年債券違約中,「18東方園林CP002」投資者則相對幸運。公司因財務人員操作失誤,在最後時間內未能及時將3000萬元利息支付到上海清算所,致使債券違約,不過次日上午完成了兌付,讓投資者虛驚一場。
此外今年還有10家上市公司大股東發行的債券也出現違約,共涉及19隻債券,違約餘額達188.66億元。其中ST新光大股東違約債券餘額最大,達38.32億。緊隨其後*ST凱迪、*ST中葡等大股東債券違約餘額均在30億元或以上,規模也不小。
債券違約反映了公司經營不善,不過在今年一季度小牛市行情下,這些上市公司股票也紛紛受到資金的搶籌。但二季度隨著市場下探,這些個股跌幅均較大。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市公司本身及相關大股東債券違約共涉及22隻個股,一季度在大行情帶動下,除了*ST凱迪停牌和*ST康得、*ST秋林下跌外,其餘個股全部上漲,但真正跑贏滬指的僅有6隻,佔比為27.3%,若相對於深成指或創業板指的上漲,跑贏股指的則更少。
隨後4月市場有所調整,二季度以來,滬指下跌5.34%,跌幅較大的創業板指達12%左右,而這22家上市公司僅*ST信通跌幅為5.03%,強於股指,其餘個股全部出現大幅下跌。其中18家下挫20%以上,佔比達81.8%。值得一提的是*ST華業等3隻個股甚至重挫超過70%,跌幅巨大。
可見,無論是上市公司自身發行的債券違約還是其大股東債券違約,都會對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影響。在大行情普漲下,這些上市公司股價也有所上漲,但漲幅不大。一旦市場回調走弱,這些個股則會出現大幅殺跌,風險極大。因此無論什麼行情下,這些債券違約的個股,都是投資需要迴避的。
總體來看,債券違約後的兌付並不樂觀,通常情況下,債權人能夠回收的金額有限。一旦債券投資者踩雷,不僅要耗費較長時間追債,而且資金回收率並不高。因此債券投資上,這些已經發生過違約的公司,若還有未到期債券,這些債券後期違約概率也是極大,屬於最先需要迴避的品種。其次對於經營不佳的主體發行的公司債、企業債、中票等均需謹慎,不能因利率高而不顧風險的去投資。
而股票投資上,對於違約的上市公司也需注意風險,即使在大行情較好,遇到資金炒作大幅上漲時,也需謹慎。畢竟一陣炒作熱潮過後,價值回歸,容易被套在頂部。
來源:WIND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