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蘭西「領導權」理論的方法論本質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葛蘭西「領導權」理論的方法論本質

2014年09月25日 11: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謝蘊枰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葛蘭西日益受到國內研究者的重視。總的說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霸權理論、知識分子理論及其市民社會理論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哲學、政治學、文學批評的劃分研究。事實上,葛蘭西的理論遺產絕不僅僅是「文化的領導權」或「有機知識分子」,把葛蘭西單純視為文化霸權的提出者更是一種誤解。在葛蘭西那裡,文化與政治是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面,是一種相互嵌入的、辨證的關係。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看清葛蘭西「領導權」理論的方法論本質。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葛蘭西日益受到國內研究者的重視。總的說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霸權理論、知識分子理論及其市民社會理論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哲學、政治學、文學批評的劃分研究。事實上,葛蘭西的理論遺產絕不僅僅是「文化的領導權」或「有機知識分子」,把葛蘭西單純視為文化霸權的提出者更是一種誤解。在葛蘭西那裡,文化與政治是同等重要的兩個方面,是一種相互嵌入的、辨證的關係。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看清葛蘭西「領導權」理論的方法論本質。

  從思想源頭看,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總體性方法的繼承。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總體性方法」,但總體性方法貫穿於他們的作品之中,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以及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等。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對總體性方法的論述是針對 「經濟決定論」提出的。盧卡奇認為,「不是經濟動機在歷史解釋中的首要地位,而是總體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同資產階級科學有決定性的區別。總體範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並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正是從市民社會入手體現總體性方法的。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國家與市民社會是一個「二分」的分析範式。葛蘭西提出「國家=政治社會+市民社會」,試圖通過「領導權」理論對國家與社會進行辯證的融合分析。

  在葛蘭西看來,霸權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定社會集團「必須在取得統治權之前行使 『領導權』」,「但即使它牢牢握住了權力,也必須繼續以往的領導」。這裡便涉及如何分析政治和文化關係的問題,也是總體性分析方法在葛蘭西那裡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不少學者看來,盧卡奇、柯爾施、阿多諾更稱得上是總體性方法的代表。然而,在對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即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的認識上,葛蘭西與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差異造就了不一樣的總體性方法。可以說,盧卡奇等人的分析是在哲學和文化層面的,政治是當作一種「副產品」被排除在外,所謂的總體性方法或是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面,或是為了突出他們所關心的文化層面。而在葛蘭西那裡,文化與政治是同樣重要且相互嵌入的。

  在另一個參照系下,葛蘭西關於政治與文化的辯證分析也得到了鮮明的呈現。這就是葛蘭西與列寧的差異。在列寧和葛蘭西的時代,列寧無疑是第一個把政治提到一個空前重要位置上的人,並對自發主義和經濟決定主義進行了批判。對政治的重視,是列寧與葛蘭西的共同點。但是,雖然兩人都把政治放到革命鬥爭的「首要地位」,其發展路徑卻不相同。列寧把政黨放在了首要位置上,無產階級政黨是革命的先鋒力量。葛蘭西則認為存在「機遇性的」和「有機的」兩種政治運動,「跨越卡夫丁峽谷」是歷史上的「外在機遇」意義上的革命成功。相對於列寧對政治—軍事鬥爭的強調,葛蘭西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放到與強制力量同等的地位,「認同」與「強制」形成一種辯證關係。在這個意義上,葛蘭西關於無產階級的文化霸權理論,可以看作是一種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革命的政治意識,是一種政治的文化。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潘桂英)

相關焦點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盧卡奇等人批評對馬克思哲學知識論的解釋模式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學實證主義方法論基礎上的,必然會無批判地看待它的研究對象,把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對象看作是整個世界,其功能和使命就是把握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與絕對本質,無法發揮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價值功能,並由此強調馬克思哲學的哲學方法論是「總體性辯證法」。
  • 從何時開始,馬克思主義認識到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極端重要性?
    當然,恩格斯晚年的意識形態理論,也並沒有否認「意識形態」在根本上的「副本」性質,只是在肯定它獨立的「相對性」的同時,肯定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對的「獨立性」地位。 真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概念以一種正面的、積極的或肯定性內涵的,則是列寧和葛蘭西等人。列寧在《怎麼辦?》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具有個人主義方法論凸顯與片面性的缺陷,導致公共性與價值性的缺失。儘管如此,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範式,仍然具有它存在的必然性。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的特徵   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與傳統行政管理理論方法論的不同在於其理論基礎的不同。傳統的行政管理理論是以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為其理論基礎的,其中「政治與行政二分法」理論、官僚制理論與科學管理理論成為了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核心理論基礎。
  • 科爾曼的理論和方法論傾向
    科爾曼創建的理性行動理論在方法論上主要針對主流社會學的整體方法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科爾曼認為,儘管社會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解釋社會系統行動,而不是解釋個體行為,但系統行動是間接地來源於眾多的個人行動。他指出,對社會系統的解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整體方法論,另一種是個體方法論,他主張採用後者。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三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有其深層的方法論根源。此時,真正支撐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及其政治經濟學進行顛覆性批判的方法論基礎,不僅包括索緒爾和巴特的符號學方法,更根本的是莫斯和巴塔耶的象徵交換與非生產性耗費理論。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阿爾都塞以「科學」來指稱馬克思理論的分野,卻受到沙夫和馬爾科維奇等人的批判。沙夫指出並不存在某種外在於人的「科學」,馬爾科維奇同樣認為任何科學都無法擺脫人的應用,因此科學在本質上是建立在人道主義的基礎上的。
  •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原標題: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黨的十九大著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 實證會計理論的性質、目的和方法論
    關鍵詞:實證會計;方法論   湯云為,趙春光(2001)將廣義的實證會計研究稱為經驗會計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種方法:實驗室實驗、實地試驗、實地研究或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和檔案研究,所研究的領域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審計的各個方面。實證會計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必要研究實證會計理論的性質、目的和方法論等基本內容。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
  • 曹堂哲:公共行政學方法論流派爭論的焦點
    本文在知識類型學的基礎上,將公共行政學的主要方法論流派劃分為實證主義方法論流派、技術設計流派、評估研究方法論流派、詮釋主義方法論流派、批判主義方法論流派,這些流派圍繞五個焦點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這五個焦點問題是第一,公共行政學探討對象的本質是什麼?第二,公共行政學的核心議題是什麼?第三通過什麼途徑獲得公共行政知識?第四,行政學是科學還是職業?第五,公共行政學的學術規範是什麼?
  • 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
    那麼,在實證範疇裡,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又有何本質區別是呢?應該說這個區別不僅僅是方法上的區別,也是方法論的區別,或者說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學說。我們通常在三種意義上討論方法論的問題:方法論作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 考研政治知識點詳解:馬哲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及其理論形態、基本特徵和社會功能。第三節,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的關係,著重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隨時代發展而發展。(二)本章重點、難點和需要注意劃清的理論界限本章重點、難點: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及其理論成果。
  • 光子的本質及理論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愉快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光子的本質及理論。光子19世紀時,物理學家們認為自己已經解釋了光的本質,它是一種波。但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建立了一個新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光是由粒子組成的。愛因斯坦沒錯,光的粒子後來被叫做光子。
  • 通過20個句子認識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通過20個句子認識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1.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提高理論思維的方法就是學習哲學。3. 哲學是研究普遍規律的,屬於「形而上者謂之道」領域,被稱為「本體論」「總開關」。4.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人類社會是有規律的5.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是從觀念出發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解釋觀念。」
  • 翻譯史研究的方法論
    翻譯史研究方法論意識的增強涉及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史識觀、翻譯理論、研究問題和史學方法等方面意識的增強。 1. 史識觀意識 「歷史」一詞有兩層基本含義:一、客觀歷史,即不以主觀為轉移的自在的歷史;二、主體化的歷史,即歷史學或歷史知識。
  • 人民日報:五大發展理念彰顯科學方法論
    治國理政新理念的產生,既是準確把握科學世界觀和認識論的結果,也是嫻熟運用科學方法論的結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實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實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而且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尹漢寧:談談《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的方法論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和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方法論,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建設的重大任務。中宣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以下簡稱《十講》),緊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貼黨員幹部思想和工作實際,深入闡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受廣大黨員幹部歡迎。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他還代表全黨鄭重要求,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好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