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中國兩艘航母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中國的航母的艦島特別的大呢?而看到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艦島時感覺特別小呢?其實中國的航母艦島看上去之所以大,那是因為艦島大部分一半左右的空間都是煙囪排煙的管道,而美國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和福特級航母的艦島看上去有點小那是因為採用核動力,所以不需要煙囪排煙。而說到航母的煙囪排煙,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二戰時期日本航母的排煙方式。
為啥要說日本呢?因為二戰時期的航母的煙囪排煙方式就日本特立獨行,和普通的煙道排煙不同,日本航母的排煙的煙囪有兩個很大的辨識度。一個是向海面排煙的彎曲煙囪,一個是傾斜外飄型煙囪,這樣的煙囪只有日本在二戰時期的航母獨有。首先,作為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使用了煤、石油這樣的化學燃料的話就會產生煙霧,而產生煙霧就得排放出來。但和普通艦船那種直接在船中央立個直直的煙囪不同,航母需要寬大平整的甲板,所以普通艦船的排煙方式肯定不適合航母。
而在航母探索發展早期的初期,流行不需要艦島的「平板甲板」設計,如果沒有艦島的話,那煙囪設計該放到哪個位置呢?所以這時候日本就設計出了第一種特有的煙囪——彎曲煙囪。這種煙囪是被譽為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設計的,和向上排煙的普通煙囪不同,在軍艦的側舷設計成一個很大的向下彎曲的煙囪。在設計赤城號的時候這個煙囪排放的是1~4號鍋爐艙內的11臺重油專燒鍋爐排放的白色煙氣。這樣的排煙方式使得煙霧被強行向下排放後經歷向下再往上飄的過程,而等煙霧再飄上來的時候就不會影響到上層甲板了。
而這個設計也被後面的設計的航母使用,並成為了日系航母的一個特有標誌。而且在赤城號設計的時候,為了防止海水侵入煙囪,在大煙囪上還設計有盲蓋,在緊急情況下打開這個盲蓋的話就可實現煙霧往上飄。不過早期的赤城除了11臺重油專燒鍋爐外還有8臺油煤混燒鍋爐,這些鍋爐布置在5~6號的艙室內,這些鍋爐的煙霧由一個小煙囪延伸到艦尾向上排放。不過向上排放的設計卻是失敗的,因為當軍艦全速航行的時候,向上排放的煙霧會飄到上層甲板,這樣對飛機的降落有很大的影響。而藤本之所以把小煙囪搞成向上設計的就是怕在緊急情況下大煙囪的盲蓋失去作用從而喪失全部動力。
由於在赤城號的小煙囪排煙不便,在加賀的時候便用管道把煙霧排向艦尾
而第二種日系特有的煙囪就是傾斜外飄型煙囪,其中這種煙囪和美英兩國那種將煙囪和艦橋設計成一體化的方式是一樣的,但唯一不同的是,不知道是為了特立獨行還是艦橋高度不夠,所以煙囪的高度要高於艦橋,且在高出艦橋的煙囪開始向右上方傾斜26度。其設計目的就是避免排氣妨礙艦載機的起降,這一設計最早在改裝船「飛鷹級」航母上採用,後面的大鳳級航母、信濃級航母都採用了這個設計。據日本自己使用證明,這樣的設計要比此前的彎曲煙囪排煙要方便的多。這也夠折騰的,因為當時英美一開始就是這樣排煙的,只不過日本要特立獨行搞什麼彎曲煙囪。
而這種將煙囪和艦橋設計成一體的方式在海軍假日建造的大型航母就開始出現,這種艦橋和煙囪合為一體的設計今天我們稱之為「艦島」。美國在核動力航母出現前也是採用這樣的設計,不過隨著最後一級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航母的退役,美國開始轉向發展核動力航母。而核動力航母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艦島的面積縮小了,這樣還間接增加了甲板的面積,使得航母的飛行甲板更為寬敞,更利於甲板調度和增加艦載機的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