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是由古猿逐漸進化而來,而這一觀點也已經為科學界所普遍接受,但這一結論的認知過程卻是相當漫長的。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是能夠製造工具、會兩足直立行走、大腦思維發達和語言系練複雜等等。不過,人與其他動物一樣,需要攝取營養、呼吸氧氣來維持生命,具有新陳代謝與生老病死等共同的生理特徵,身體結構也與哺乳動物非常相似。因此,早期進化論學者首先根據人與現生靈長類的相似性,提出了「人猿同祖」的科學命題。
地球生物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進化歷程,人類只不過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結果之一。在約達46億年的地球歷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發展過程中,最早的生命體,即類似原核細胞的生物出現於約35億年前,最早的脊椎動物即甲魚類出現於4.4億年前。大約4億年前,原始西棲類動物開始出現,其中一支則於3.5億年前後進化成了爬行類。
羊膜卵是陸生脊椎動物的標誌,它的產生是脊椎動物擺脫對水的依賴的決定性進步,卵中帶著水滋潤著胚胎,使成年動物不必到水中產卵。這樣,脊椎動物就可以到陸地深處去繁衍生息,從一出世就在陸地上生活。最早出現羊膜卵的動物是爬行動物,所以,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
羊膜卵
約在2億年前,爬行類中又分化出了哺乳類和鳥類。約在7000萬年前,哺乳動物中的一支進化出了古猿等靈長類動物。約在1200萬年前,又從古猿類中分化出一支逐漸向人類方向發展,最終在距今300萬年前後進化成了人類,直到今天的我們。
綜上,我們人類進化先後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核細胞—脊椎動物—兩棲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古猿—靈長類古猿的一支—人類。
原核生物
泥盆紀魚
人體中存在的痕跡器官和同源器官,也能一定程度地說明人類起源於動物界。
生物在進化的同時必然隱含著某些體徵的退化現象,既然現生物是由古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那麼它的身體結構中就應保留生物進化的線索。
如人的體毛、盲腸、闌尾、尾椎和犬齒等,都屬於痕跡器官,因功能退化只保留作用不大的一點痕跡。但這些器官在其猿類祖先的身體結構中曾是非常有用、而且發達的。
又如,人的上肢與鳥翼、鯨鰭以及馬的前肢等,雖然它們的形態功能各不相同,但骨骼排列、肌肉附著、血管分布和神經支配是基本一致的,應屬同源器官,也就是說,它們的起源是相同的。
人手與猿手對比
魚類、哺乳類乃至人類,其早期胚胎的發育特徵極為相似,都有鰓裂和尾巴,這一時期,它們的外形特徵是很難區別的,只有胚胎發育到晚期階段,各自的形態特徵才趨於顯著。
而早期胚胎發育的相似性特徵,表明它們可能源於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說,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脊椎動物,都源於有鰓、有尾的水棲類祖先,亦即人類源於動物界!
不同物種胚胎發育比較
從魚到人的進化
從人類一直到最簡單的病毒,核酸是決定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而且所有生物的蛋白質都是由20種胺基酸組成的。
研究發現,不同生物種類的某些蛋白質組成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親緣關係越密切,其相似程度就越大。
人類與黑猩猩的細胞色素C的多肽鏈中,胺基酸的數目完全相同,人和獼猴只有一個胺基酸不同,而人類與袋鼠有10個胺基酸數目存在差別。這說明,人類和黑猩猩、獼猴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從以上生物學角度、比較解剖學角度、胚胎學角度和分子生物學角度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誠然。這些證據的科學性是不容否認的,但都不是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因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和回答人類的起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