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菌:我們為何需要月球樣本?月球就是太陽系的歷史書

2021-01-08 騰訊網

月球從形成以來,就一直暴露在宇宙的真空環境中,45億年的時間裡,月球沒有受到任何嚴重的人為影響,基本保持著自然的狀態。

月球沒有磁場、沒有大氣層,太陽輻射和宇宙輻射可以直接影響月球,這讓月球表面土壤完整記錄了太陽系的一切變化,挖掘月球樣本,就像是查看太陽系的天然歷史書。

月球完美記錄了太陽系的歷史:

在地球上,由於存在大氣層和磁場,太陽風暴和宇宙輻射會受到影響,很少有帶電粒子直接撞擊到地球表面,這讓科學家很難對其進行研究。由於人類的存在,地球表面已經被人類徹底改變,幾乎找不到任何太陽系或地球形成的痕跡。

月球沒有地球的這些特徵,因此月球會不斷吸收這些帶電粒子,通過挖掘月球的土壤和巖石,就可以研究太陽系的輻射歷史。

雖然月球可以記錄太陽系的輻射情況,但是經過45億年的輻射,月球表面的很多成分都已經發生改變。

比如月球很有可能存在鉀元素,但是由於多年的輻射,月球的鉀元素幾乎都被破壞。太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活躍周期,有可能爆發強烈的太陽風暴,此時的太陽輻射非常強烈,會深入月球地表,影響更深的土壤。

月球土壤的採集和研究,會幫助科學家了解太陽何時發生過太陽風暴。

月球上的地質樣本:

美國、蘇聯、中國已經成功採集月球樣本,月球表面各個地區的樣本都不相同,具有不同的年齡。

目前三個國家採集的樣本都處在不同的地區,樣本年齡也各不相同,就像是一塊巨大的月球拼圖,當人類將月球各個年齡段的樣本都完成採集,或許湊齊月球的「歷史書」。

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幾乎都在同一時刻誕生,了解月球就能推斷出太陽系其他天體的誕生過程。

太陽系中發生的一切,月亮基本都記得。

高能宇宙射線和太陽輻射會在月亮上殘留,甚至會在巨石和土壤上留下痕跡,利用顯微鏡就可以看到這類痕跡,宇宙射線還會破壞分子內核,影響巖石的分子結構。

雖然人類已經採集了許多月球樣本,但是還遠遠無法湊齊月球的編年史,未來還需要更多的月球樣本。

為了取得最可靠的月球樣本,必須要在月球上挖掘1米以上,才能得到最佳的樣本,隨著越來越多的月球樣本送往地球,或許人類最終可以編寫出太陽系的歷史!

文章來源:百度知道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何需要月球樣本?月球就是太陽系的歷史書
    月球沒有磁場、沒有大氣層,太陽輻射和宇宙輻射可以直接影響月球,這讓月球表面土壤完整記錄了太陽系的一切變化,挖掘月球樣本,就像是查看太陽系的天然歷史書。  由於人類的存在,地球表面已經被人類徹底改變,幾乎找不到任何太陽系或地球形成的痕跡。  月球沒有地球的這些特徵,因此月球會不斷吸收這些帶電粒子,通過挖掘月球的土壤和巖石,就可以研究太陽系的輻射歷史。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為何到月球上去「挖土」?樣本有利於...
    按計劃,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約20多天後將帶回我國首份自主無人採集的月球樣品。這也是繼1976年蘇聯Luna24取回月球樣品後,人類時隔44年再一次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地球。 針對此次嫦娥五號登月採集月球樣品,記者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講述嫦娥五號為何要登月去「挖土」?
  • 塵封50年的月球秘密,NASA解鎖阿波羅17號帶回的月球樣本
    美國自從登月成功後就慢慢地將精力放在了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上,對月球的重視程度呈直線下降,但是隨著我國探月工程的順利實施,他們似乎眼紅我們的探月成果了。於是NASA再次制定了2024重返月球計劃,此計劃力爭在5年內實現再次載人登月。不僅僅如此,為了刷存在感,美國還公布了一份封閉了50年之久的關於月球的秘密。
  • 月巖樣本分析結果挑戰主流月球起源理論
    這個巖漿盤最後形成距離我們最近的鄰居——月球。這一月球起源理論就是所謂的「巨大撞擊起源說」。電腦模擬結果顯示,如果巨大撞擊起源說符合物理學定律,巖漿盤中至少有40%的物質來自於「忒伊亞」。唯一一種能夠驗證巨大撞擊假設的方式就是對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樣本中特定元素的同位素進行分析。  絕大多數元素的原子都能以略微不同的形態存在,也就是同位素,不同同位素的質量存在微小差異。
  • 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新樣本能告訴我們什麼?
    這9次任務帶回的月球樣本均採樣自月球正面的月海,年齡基本在30億到45億年間。而其中最古老的樣本,不僅幫助科學家提出大碰撞假說、重建了可能的月球起源過程,還為太陽系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論。將這些樣品稱作寶藏,可以說是一點也不為過。
  • 《科學》高度關注中國嫦娥五號最新行動:新樣本提供月球年齡
    《科學》雜誌在報導中指出,嫦娥五號是中國一系列雄心勃勃探月計劃的最新行動,它在月表著陸後,將從月表鏟取一些月壤樣品,還將鑽探到月表之下2米採集月壤巖芯,這些樣本將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釐清月球的年齡。著陸地點意義重大《科學》雜誌在報導中指出,嫦娥五號的目標是計劃自1972年人類最後一次執行登月任務40多年後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樣本。
  • 月球坑坑窪窪的表面隱藏著地球和太陽系的歷史
    這讓那些想要更好地了解在太陽系周圍飛馳的這些碎片的科學家們感到非常沮喪。因此,一項新的研究利用了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來追溯物質撞擊月球和地球的歷史,研究發現我們的鄰居月球在2.9億年前的處境要糟糕得多。「月球非常適合研究隕石坑,撞擊的一切痕跡都呆在那裡,」薩拉·馬茲魯伊(Sara Mazrouei)說,她是一名行星科學家,在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攻讀博士期間領導了這項新研究。但是為了追溯撞擊的歷史,科學家不僅需要識別撞擊坑,還需要估算撞擊坑的年齡。這項工程在月球上要比在地球上困難得多,因為地質學家目前還不能直接採集月球隕石坑的樣本。
  • 我國首個月球樣本實驗室公開,靜候 2kg 月球樣本歸來
    IT之家12月6日消息 據 @央視軍事官方微博今日報導,我國首個月球樣本實驗室建成,目前已經做好各項準備,隨時可以接收嫦娥五號返回艙帶來的月球表面樣品。該實驗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實驗室寫有 「安全解封、科學處理、妥善存儲」的標語,展現了實驗室對於月球樣本處理全程的嚴謹操作。
  • 40年首次帶回月球樣本!中國航天引美國登門拜訪,要求分享成果
    嫦娥5號發射成功的消息傳來,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第一時間要求我們中國分享月球樣本的採樣結果。美國這麼要求的依據是什麼?是否存在滿足美國要求的可能?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迅猛,一系列的載人航天計劃、北鬥組網計劃、行星探測計劃不斷開展。
  • 月球的年齡可能比我們知道的還要早
    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雖然它只在月球逗留了數小時,但採集回地球的月巖樣本總重多達21.55公斤。隨後,其他阿波羅任務也帶回不少月巖樣本。 在阿波羅任務首次登月50周年後,這些樣本仍然給科學家帶來不少驚喜,因為這些月巖樣本有著不同的成分,形成年代也不同,因此綜合這些月巖提供的訊息後,可以得知每塊月巖樣本相對於月球內部及其巖漿海固化的關係。
  • 月球的形成有哪幾種說法?嫦娥五號「摘月」歸來後,需要重新研究
    首先是對目前選定的月球著陸區,進行現場探測採樣,為後期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更多有效的數據,比如月面環境、地形,以及月巖等物質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等數據。其次,月球作為第一個被探測取樣的天體,可以通過月壤的成分分析,並推斷出月球的形成,找尋億萬年前星體運動和作用的記憶,從中探尋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奧秘。對人類研究月球成因、演化歷史以及太陽活動等課題都有著重要意義。
  • 那些年從月球採回的土,都在哪裡?|美國|事務所|科學新聞|地球|月球...
    美國官方和學界一直在追蹤這些樣本,並開展針對假冒月巖的打假行動。來自蘇聯月球任務的301克月巖近況如何?宙姐沒有查到詳盡資料。1971年6月10日,美蘇曾交換月球樣本。美國收到了蘇聯月球16號任務帶回的3克樣品,並向蘇聯科學院提交了阿波羅11號和12號太空人收集的6克樣本。
  • 月球也在太陽系的宜居地帶,為什麼沒有生命?
    我們抬頭就可以看到月球,人類第一個探索的星球也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一顆天然衛星,和地球又是相互依存的存在,距離地球還比較近,而且更很幸運的是月球與地球一樣都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按理說,月球應該和地球一樣,會有生命的存在,但是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研究,發現月球相對於地球來說卻是一片冷清,那為何月球沒有孕育出生命呢?
  • 太空人從月球採集的一份樣本,它的成分可能來自我們地球
    在執行任務期間,阿波羅14號船員設法取回了一些在月球上發現的各種材料的樣本。此外,他們在那裡進行了不少於10次的實驗。該團隊還拍攝了一些令人驚嘆的照片,最終讓我們地球上的所有人都看到了那裡的樣子。如果我們記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石頭有多複雜,它說明了它們可以向科學家揭示多少潛在的信息。阿波羅14號的太空人也帶回了一些玄武巖樣本。這種巖石顏色較深,是熔融的巖漿冷卻變硬後形成的。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未來或可利用月球監測地球數據
    月壤是 「絕佳樣本」  「月壤是了解月殼巖石圈的組成和分布特徵,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演化歷史的絕佳樣本。它存在於月球表層,遭受了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所以含有微隕石和小行星撞擊歷史的信息;此外,月壤是從月球固體巖石圈到太陽系空間的過渡帶,月壤暴露於宇宙射線和太陽風中,包含太陽系空間物質和能量信息,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歷史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此次月球之旅有哪些精彩看點?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此次月球之旅有哪些精彩看點?月球上的「土」是怎樣的?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月壤。科學家根據阿波羅登月任務採集的月球樣品進行了分類,其中直徑大於1釐米的顆粒,被當作巖石樣品來進行研究,稱為月巖;直徑小於1 釐米的顆粒,被當作土壤樣品對待,按習慣也稱為月壤,即狹義上的月壤。其中,顆粒直徑小於1毫米的部分,是月壤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大部分月壤樣品中佔總重量的90%以上。不管是月巖還是月壤,都採自月球的風化層。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
  • 月球流浪計劃
    然而,對「阿波羅」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後發現,地球和月球的平均化學成分差別很大。俘獲假說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月球大小的小行星,運行到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另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
  • 嫦娥五號發射倒計時,它將去月球「挖土」,為建造月球基地做準備
    目前我們已經進行到探月的收尾階段。這意味著,未來除了月球之外,小行星也將成為我國探測的主要項目之一,畢竟小行星上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而且它上面的有機物等,也將為研究太陽系的起源演化、地球生命的起源等問題,提供各類數據參考和幫助。
  • 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44年來首次帶回月球樣本
    ,並實現月球表面土壤的採樣工作,隨後登月艙會完成點火起飛的過程,並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軌道艙完成對接,並返回地球,這也將是繼美國成功實現登月之後44年的時間裡,人類首次帶回遙遠月球的月面樣本。去月球「抓把土」,這一把土真可謂是寸土寸金。44年前的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登月第一人,不過,這次的登月計劃最大的科研成就並不是阿姆斯特朗的腳印,而是太空人們從月球帶回來的月球土壤樣本,來自月球的珍貴實物徹底的改變了人類對於月球的認識和整個太陽系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