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流浪計劃

2020-12-04 中科院物理所

自第一個人類抬頭看天開始,

月球就掛在了地球的天空中。

在地球形成的46億年來,

它一如既往地皎潔、明亮。

近幾年來,「超級月亮(Supermoon)」也越來越多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事實上,超級月亮並不罕見,它是一種新月或滿月時月亮位於近地點附近的現象,月亮位於近地點時正好出現新月,稱為超級新月;月亮位於近地點時正好滿月,稱為超級滿月。由於月球以橢圓形軌道繞行地球,月球和地球間的距離不斷變化,因此滿月發生時月亮離地球越近,人們看到的滿月也就越大

然而,在遠古時期,

人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

很可能比現在看到的大一些。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月球成因,目前有四種主流的假說:同源假說認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陽系中瀰漫的星雲物質,經過旋轉和吸積形成大小不同的天體。在吸積過程中,地球比月球相應要快一點。然而,對「阿波羅」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後發現,地球和月球的平均化學成分差別很大。

俘獲假說認為月球本來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月球大小的小行星,運行到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另一種接近俘獲說的觀點認為,地球不斷把進入自己軌道的物質吸積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積的東西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月球。

分裂假說認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後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頓詹森空間中心召開的月亮和行星討論會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本茲、斯萊特裡和哈佛大學史密斯天體物理中心的卡梅倫共同在以上三種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大碰撞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太陽系演化早期,在星際空間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過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星子合併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相當於地球質量0.14倍的天體。

這兩個天體在各自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和由矽酸鹽構成的幔和殼。由於這兩個天體相距不遠,因此相遇的機會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那個小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劇烈的碰撞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運動狀態,使地軸傾斜,而且還使那個小的天體被撞擊破裂,矽酸鹽殼和幔受熱蒸發,膨脹的氣體以及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

這些飛離地球的物質,主要由碰撞體的幔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質,比例大致為0.85:0.15。在撞擊體破裂時與幔分離的金屬核,因受膨脹飛離的氣體所阻而減速,大約在4小時內被吸積到地球上。飛離地球的氣體和塵埃,並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引力控制,他們通過相互吸積而結合起來,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幾個分離的小月球,再逐漸吸積形成一個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地球與月球的關係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為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或「潮汐鎖定」

這在太陽系衛星世界中幾乎是普遍規律。一般認為這是衛星對行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這我們看到的月亮只是50%的月面,事實上,由於天平動(月球來回擺動)現象,我們能看到59%的月面。

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之後阿波羅12、14、15、16和17號相繼實現載人登月,一共有12名美國太空人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採集月球樣品和埋設長期探測月球的科學儀器。太空人們多次在月球安裝復歸反射器,為之後的地月雷射測距實驗提供有力的條件。

長期的觀測和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地球自轉速度在減緩,地月雷射測距實驗結果更是顯示月球正在緩慢地遠離地球,每一年大約遠離地球38毫米。

月球為何遠離?

月球是一個稍扁的橢球體,在地月系統形成早期,地球的自轉速度比現在更快,地月距離比現在更近。如下圖,我們假設月球自轉速度與公轉速度不同,當月球兩尖端不在地月連線上時,由於B距離地球比A近,引力比A大,不平衡的引力將產生一個力矩,「矯正」月球的自轉,久而久之,扁球的一個尖端就會一直指向地球。這就是「潮汐鎖定」或「同步自轉」,在太空飛行器設計中也叫重力梯度效應

雖然相對於地月距離來說,月球半徑很小。但在萬有引力的長期拉扯下,月球的質心已逐漸偏向地球側,月球也被拉得越來越扁

由於月球萬有引力的影響,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

英國天文學家和生物學家喬治·達爾文(George Darwin)(沒錯,就是進化論提出者達爾文的兒子)提出,海水與大洋底的摩擦使地球自轉速度越變越慢。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地球自轉減慢所損失的角動量,會轉移到月球的軌道運動上去,這樣會使月球公轉速度加快,隨之離心力也加大,月球就會逐漸遠離地球。

遠離的月球會造成什麼影響?

目前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如果月球繼續遠離,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將越來越小,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再也看不到日全食,只能看到日環食。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潮汐力引起的作用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會隨著地月距離的增大而迅速衰減,當月球的公轉周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時,地月形成相互潮汐鎖定,此時地球上的一天也就是一個月,地球的一面與月球的一面始終相對,月亮就不會因為潮汐作用而遠離。

然而,要形成相互潮汐鎖定,以目前每年38毫米的遠離速度,可能需要上百億年時間,太陽在五十多億年之後就將進化至恆星末期演化成為紅巨星。因此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地月是無法形成相互潮汐鎖定的。

月球的遠離除了導致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越來越小,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也會減小。由於缺少月亮的反光,夜晚的天空將越來越暗淡。遠離的月球不僅增加了地球被隕石擊中的機會,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地球的自轉軸、轉動周期和軌道等

目前地月距離的變化速度對人類活動影響微乎其微,我們也不用對此有太多擔憂,未來人類何去何從尚不可知,也許到了人類存亡之際,我們已經點亮了相應的科技樹。

美編:高欣欣

校對:陶 琴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編輯:GUOmazing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為啥不是流浪月球?
    電影《流浪地球》大獲成功。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地球流浪了,月球怎麼辦?但地球如果沒了月球的引力束縛,自轉開始加快,有多快呢,你想像不到的快,地球的白天將會只有8個小時,在這瘋狂的旋轉下,然後生物都無法生存下來,因為轉速這麼快,地球上開始出現颶風和大風暴,它們將摧毀一切,高大的植物將被連根拔起。那麼將地球停轉的發動機將會需要更大的馬力來讓地球停止轉動。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去哪了?
    很多人看完電影《流浪地球》,心中會有一個小疑惑——人類帶著地球去流浪,那麼月球呢?月球去哪了?在電影中確實沒有提及月球的去向,但是在小說原著中,月球的命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被人類扔了。實際上,電影《流浪地球》是基於原著中流浪地球計劃大背景的深度改編,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只是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
  • 《流浪地球》當中,人類的地球逃亡計劃,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方式
    流浪地球在這部小說當中,人類開啟了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利用在地球上建設的上萬臺巨大的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並持續加速,最終的目的地是到達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成為比鄰星的一顆行星。基於這一點,有的讀者提出了另外一種聽起來也很不錯的地球逃亡計劃。
  • 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
    現如今非常火爆的電影,也就是《流浪地球》了,畢竟這部電影是我國一部非常強大的科幻電影,但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也是產生了一個問題,在《流浪地球》裡面的地球逃離過程當中,為何沒有出現月球?其實在億萬年來,月球是一直當作是地球的衛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然而圍著地球旋轉的能量,靠的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其實就算是像電影當中描述的那樣,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安裝了非常強大的發動機和非常強大的推動器,並且我們人類也是讓地球上的公轉和自轉徹底消失,隨後想要帶著地球去進行流浪,就算是我們捨棄了所有月亮,依舊會因為存在著萬有引力的作用,對著地球進行「不離不棄」的跟蹤。
  • 「流浪地球」的劇情並不遠?現實中已存在人類撤離計劃,令人震撼
    「流浪地球」的劇情並不遠?現實中已存在人類撤離計劃,令人震撼近期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強勢席捲,讓國人第一次走進硬科幻,走近星際旅行和遷徙,在電影中,太陽以不可逆的態勢極速膨脹,為了躲避滅頂之災,人類為地球安裝上了燃料推進器,進行了一次漫長浩蕩的星際遷徙。
  • 《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逃走了,月亮不要了?後果會怎樣?
    文/某凡《流浪地球》中:人類帶著地球逃走了,月亮不要了?後果會怎樣?說起《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春節檔播出後,人們就已經被這部中國的科幻電影給刷屏了,認為這是中國科幻電影裡程碑式的一部作品,因此觀眾們對它的評價也是非常的高。
  • 《流浪地球》中,月球沒有被帶走?細思極恐,假如人類沒有了月亮
    導語:雖然在《流浪地球》影片中沒有明確交代月球的去向,但從地球的行進過程中來看,月球並沒有隨著地球一併踏上流浪之旅。在原著中,劉慈欣明確給出了月球的去向——以防意外,人類拋棄了月球。因為如果月球還在地球身邊,月球就有可能撞上正在加速的地球。
  • 電影火爆,「流浪地球」計劃能否成真?
    在今年的春節檔中有八部電影同時上映,其中最火爆的無疑是由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了,其單日4.15億票房的佳績更是位列中國電影史的第六位。拋開電影中豐富的人文情感不談,人類有沒有可能真的完成這個流浪地球計劃,讓整個地球逃離太陽系,飛向那壯闊的星辰大海呢?雖然電影很好看,但是不得不說流浪地球計劃,只是一個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並沒有多大用處的計劃。
  • 萬眾期待~Damtoys開啟流浪地球計劃!
    兩年前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收穫了極高的人氣和評價。Damtoys在電影上映2周年之際隆重推出《流浪地球》系列首款1:6比例珍藏人偶——由演員李光潔飾演的CN171-11救援小隊隊長王磊。由郭帆執導、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講述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地球跑了,月球咋辦——《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完完全全是一群理科男的浪漫情懷,「太陽系不再是我的家,但我要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完完全全中國式的思維,完完全全中國人的眼睛對星空的展望。導演郭帆曾帶著《流浪地球》尋求合作,對方看到這個創意都傻了,「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中國人跑路還要帶著地球?」
  • ...107025 流浪地球:領航員計劃運載火箭 The Wandering Earth
    哈嘍大家好,今天拿到了流浪地球的新款 ——領航員計劃運載火箭 這款火箭在電影中的鏡頭非常短暫,只在影片開頭對流浪地球計劃進行描述的時候有畫面
  • 《流浪地球》中的氣候與地球的最終伊甸園
    2030年,聯合國向全世界公布「流浪地球」計劃,同年,生物備份工程啟動。2034年,行星發動機模型成熟,由具有大型基建工程建造經驗的中國政府主導建設,同時,世界各地開始大規模建造地下城,作為2500年人類生活的空間。
  • 月球「車諾比」求生計劃
    這一歷史性的登月任務是人類首次將彩色電視信號從月球表面傳送回地球,並且標誌著美國第一位太空人艾倫-謝潑德(他因為在月球上打出了兩個高爾夫球而聞名)英勇地重返太空。但阿波羅14號和阿波羅計劃的意義不能被誇大,因為謝潑德僅在月球表面停留了兩天。而人類在月球上停留時間最長的紀錄由尤金-塞南和哈裡森-施密特保持著,也僅剛超過三天。
  • NASA公布月球大本營計劃
    近日,NASA公布了一份報告,詳細闡述其月球永久基地計劃,作為其阿爾特彌斯計劃的一部分。常駐於月球上將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我們的衛星,並且能更有效地前往太陽系更遠的區域,包括派遣太空人前往火星。
  • 流浪地球 觀後感
    除夕夜早早睡覺,就為大年初一大早去看流浪地球,沒看過原著的人一定為好萊塢大片般的特效和緊張刺激的劇情叫好,但看過原著的我要挑幾個毛病:1,影片沒利用原著老師給飛船派學生講小生態系統和地球流浪的五個步驟,不容易看懂。
  • 吳京《流浪地球》要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如果實現了你會怎麼樣
    電影《流浪地球》電影《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吳京特別出演
  • NASA 計劃在月球建立 4G 基站
    據 CNBC 報導NASA 和諾基亞計劃在月球上建立 4G 基站。根據 NASA 新提出的 Artemis 計劃,NASA 計劃在 2024 年之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然後計劃在 2028 年實現人類在月球可持續生存。
  • 火星車上天、《流浪地球》復映,背後折射出的問題是
    還記得嫦娥四號探測器帶到月球背面的那隻兔子嗎?當時通過全球徵名,這隻兔子被命名為「玉兔二號」月球車。這是「玉兔二號」在月球留下第一個「腳印」。 最近電影《流浪地球》即將復映,看過電影的小夥伴都知道電影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的故事。
  • 馬斯克發布月球基地概念圖,或即將公布月球計劃
    馬斯克周四在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上分享了一張「月球基地阿爾法」(Moonbase Alpha)的圖片。這是一張由電腦製作的月球基地構想渲染圖。在今年7月華盛頓舉行的國際空間站研究和發展大會上,馬斯克首次呼籲建立月球基地。月球基地阿爾法這個名字指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一部科幻電視劇。
  • 科學家表示不用 星艦計劃更加靠譜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了吧,電影中的設定也非常的清新脫俗,遇到滅世危機的時候,帶上整個地球去流浪,最終逃離太陽系,不得不說確實是非常大膽的想法,那麼如果真有這一天,人類真的要帶著整個地球逃跑嗎,工程量是不是有點太過於巨大了,要知道電影中那些行星發動機是根本推不動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