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在輕武器界,造型最科幻,骨骼最驚奇的一種武器,那大多數人恐怕都會選擇這款德國無殼彈步槍——G11。但為何後來德國放棄採購了呢?主要還是因為蘇聯解體了,沒有了對手,沒有了軍事壓力,再去採購G11就覺得太貴了點,最終德國軍方也就放棄了這款看起來很科幻的無殼步槍】
G11 無殼步槍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小口徑步槍的風潮了,在上世紀60年代各國都開始流行小口徑步槍,比如美國開發的M16步槍,並最終以5.56mm口徑統一了北約標準;前蘇聯緊接著開發出了AK74,最終也以5.45統一了華約標準。可是同一時期西方陣營的德國卻遲遲沒有動向,德國人雖然在一戰二戰都失敗了,可實際上他們對自己的武器開發是相當自傲的,在德國人看來小口徑步槍固然有所進步,但還是無法擺脫傳統步槍的框架和局限,於是德國人準備另開爐罩點開更高級的科技樹,直接研製一款劃時代的無殼步槍系統,這就是G11的起源。
西德軍方很快就HK公司、諾貝爾公司展開合作,由HK公司負責武器開發,諾貝爾公司負責彈藥設計。西德軍方對這款武器寄予厚望,並提出了具體要求:第一就是要短,最長不能超過750mm;第二彈容量要大,起碼要裝50發;第三重量不能超過4.5公斤;第四要有精準的3點發模式,而且瞄具不用校準,平均有效射程至少300米。
到70年代末,G11步槍整體結構設計基本確定下來,其採用有利於縮短長度的無託結構,彈匣平行放置在槍管上方,光學瞄具兼具提把功能,當然最關鍵還是無殼彈。這種沒有金屬彈殼的子彈原理就是將發射藥與彈頭鑄壓成一體,也就是拿火藥包在外面當彈殼使用。諾貝爾公司經過 反覆的試驗,最終在1988年定型了這款無殼槍彈,其直徑4.73mm,長20mm,重3.25g,全部埋入模壓成型的發射藥柱中,被命名為DM11子彈。這款子彈發射時除了彈頭會飛出彈膛外,發射藥柱會在槍膛內燃燒殆盡。
圖:子彈攜帶量來說,G11有壓倒性優勢
G11無殼彈步槍確實有很多優點,省略了金屬彈殼讓子彈重量大大減輕,單兵攜帶子彈量大增了;同時還不需要設計拋殼機構,節省了射擊自動循環時間,射速大大增加,理論射速更是達到驚人的2000發/分鐘;而且這款槍後座力非常低;另外G11無殼彈出廠就直接封裝在塑料殼內,使用時直接往彈匣裡面套就可以,裝彈速度快得驚人。當然G11的缺點也很致命,第一火藥在槍膛內直接燃燒,對槍管的抗燒灼能力和氣密性都是極大的考驗;第二普通子彈火藥被包裹在金屬彈殼裡面,這就是很好的隔熱保護層,而無殼彈是用火藥包住彈頭,容易造成自燃,特別是連續射擊之後槍的內部溫度急劇升高,子彈殼都還沒等你射擊就先自己燃燒了;第三G11採用了複雜的導氣自動旋轉槍擊,網絡上有這款槍擊的圖片,那看起來哪裡像槍擊,更像一款緊密設計的鐘表結構,這樣的槍擊不但造價昂貴,後勤維修保障也是大麻煩,難怪有人說後勤人員看到G11槍擊後,當場暈死過去。
G11成功定型後,德國人對這款先進步槍信心滿滿,在他們看來這款槍碾壓世界同時代的所有步槍,不久就會重新統一北約標準,引領世界。可打擊有時候就來的這麼快。在上世紀80年代,HK公司帶著G11信心滿滿的去參加美國陸軍發起的先進戰鬥步槍(ACR)項目競標,萬萬沒想到實測中其短點射精度居然輸給了M16A2,據說是因為彈頭太小,受風偏因素幹擾嚴重,結果G11就這麼敗下陣來。後來西德軍隊準備自己採購,結果趕上蘇聯解體,敵人沒有了,軍事壓力沒了,而G11的造價成為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德國軍隊也就沒有了換裝新武器動力,最終花了20年研發的G11無殼彈步槍慘澹收場,沒有任何國家軍隊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