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部分改革領先日本,但為什麼不能打敗日本呢?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覆滅給了人們巨大的深思,是軍事水平差還是經濟實力差呢?清朝和日本幾乎同時進行改革,其外交戰略基本一致,為什麼結果卻如此不同?
太平天國滅亡後,清朝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武器裝備,開始建立自己的機械廠、鋼廠等現代工業,在各個方面,清朝都有點起死回生的味道。由於同治皇帝在這個時候掌權,它也被稱為「同治中興」。在清朝和洋務運動的同時,東邊的日本也開始了自己的明治維新。從時間上看,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洋務運動要晚,但師傅請進門,成事在個人。三十年後,清朝和日本開始了一場影響國家發展的戰爭,我們最終失敗了。李鴻章是清代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作為淮軍集團的領導人,李鴻章在軍隊建設上當然會偏愛他的淮軍舊部,比如駐紮在天津的盛軍,它是淮軍的精銳部隊。
戰爭爆發前,盛軍官兵都穿上了新式軍裝並且配備了大量西方連射步槍、從國外進口的加特林機槍和重炮,還聘請了許多德軍軍官擔任顧問,學習德軍戰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盛軍都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至少在亞洲,應該沒有對手,但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我們會發現,清朝最精銳的軍隊也充滿了腐敗和無知。盛軍各級軍官基本上沒有受過軍事教育,選拔軍官時,選拔標準仍然是精通弓馬和英勇作戰,這顯然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曾經德國顧問建議,應該召集盛軍的主要軍官,組織一個速成班,然而德國顧問卻遭到中國軍官的排斥。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北洋海軍身上。英國顧問郎維禮和劉步蟾將領的矛盾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雖然裝備了先進的武器,但沒有相應的戰術和思維,這是當時清朝軍隊內的真實寫照。這樣一支軍隊雖然看上去很強大,但實際上只是虛張聲勢,徒有金玉其表但內在確是敗絮其中。清朝統治者盲目模仿的西方列強表面,卻並不知道西方列強強大背後的制度原因。退一步,即使明知如此,他們也不會放棄既得利益,進行深層次的制度變遷。此外,當他們意識到危機正在蔓延時,他們真的想做出一點改變時已經太晚了,所以我最後只能潰敗。
中國改革都叫洋務,日本改革叫維新,兩國開始的時間都差不多,中國在1865年,日本在1868年。都是邀請外國專家翻譯經典、引進機械設備、修建鐵路、礦山、架設電線、出國留學等等。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從1635年到1868年明治維新結束前,歷時233年。1723年,雍正禁止傳教,限制貿易,開始閉關鎖國,從那時起到1840年《南京條約》的籤署,清朝閉關鎖國已117年。似乎清朝的改革先於日本,但有一點是日本是領先的,那就是「政治改革」。日本於1889年頒布了憲法,並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民選國會。組織內閣後,日本鋼鐵、礦業、軍工等產業發展迅速,工業綜合實力強於中國。從那以後,日本踏上了快速發展的列車,把中國甩在了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