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全景傳播」
四面環海的臺灣,優美的海岸景觀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那時還在海裡,由福建一帶衝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的堆積出砂巖層。到600萬年前發生的造山運動,把巖層推擠出海面,才造就出臺灣島。
原來的海底部分被擠壓凸出地表,破碎的斷層帶受到各種侵蝕,海水衝擊,風吹雨打,日積月累,斷層遂凹入成灣,中間突出的,形成野柳海岬。岸邊則產生了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經由海水、風雨蝕化的作用,演變成蜂窩巖、豆腐巖、蕈(xùn)狀巖、風化窗等罕見的世界級巖層自然景觀。現在的野柳地區,是臺灣北部著名的地質公園,在《中國國家地理》的最美海岸線評選中,它排行第二。
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只烏龜般俯臥在海中,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那時是船難的多發之地。
野柳地名的由來普遍有三種說法:
1.平埔族社名之音譯,
2.野柳(ia-liu)是以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意即"魔鬼之岬角")的Diablos,省略「D」與「B」兩子音後產生的,
3.野柳當地居民早期靠海維生,因腹地有限,稻米缺乏,需仰賴大陸沿海米商供應。每當運米糧途中,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臺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又被野人給柳去了(臺語)」,因故而得名。
話說回來,令野柳名聲遠播的,並不是它名字由來的曲折離奇,作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是大海波浪的常年侵蝕、巖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野柳。
野柳剛好處於大屯及基隆火山群之間,沒有安山巖,其地質的構造層為砂巖、頁巖質砂巖、鈣質砂巖。鈣質砂巖因其含有圓形及不規則石灰質結核,抗侵蝕力最強,砂巖次之,頁巖質砂巖最弱。構成野柳巖石的巖層,為大寮層中段的厚砂巖層,巖層的發展方向與海岸線垂直相交。
岸邊的單面山,為兩側不對稱的山嶺,起因於新生代第三紀的地層因第四紀的衝上斷層作用後,再受到差異侵蝕而形成。遠望像一斜邊貼地、長短邊比例懸殊的直角三角形,有點像山、又不完全像山。海蝕平臺為曾經被海浪不斷衝擊侵蝕,後因地盤上升而脫離海水侵蝕的巖岸地形。在野柳的海岸上,布滿了蕈巖、姜石、蜂窩巖、燭臺石、海蝕洞、溶蝕洞、風化紋、生痕化石及各種奇形怪狀的巖石。
以蕈巖而論,因其頂端是顏色較深的鈣質砂巖,抗侵蝕力較強而留存較多,下面的砂巖則受到侵蝕較快而顯得細小,在海浪常年衝擊磨擦下,形成了蕈狀或菇狀的巖柱。野柳標誌性的蕈狀巖「女王頭」,是已經進入生命晚期的蕈狀巖,「脖子」隨時都會斷掉。
女王頭
姜石為鈣質砂巖構成,其高度比蕈巖還低,有可能為蕈巖柱石裂後頂端崩解下來,也有可能因地形的坡度和海浪對該位置的磨蝕方式造成的;燭臺石下粗上細,有如一根蠟燭,頂端中央還常有形似燭焰的鈣質砂巖結核,和蕈巖的形狀上下相反,是海浪侵蝕路徑的影響造成的。
姜石
蜂窩巖則是蕈巖頂部或純鈣質砂巖上布滿的如蜂窩般的小洞穴,生成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為曾遭受穿孔貝的刺穿,之後,經波浪經年不斷地拍打,海水留在巖石孔隙中,因陽光或溫差變化,熱脹冷縮而形成多個小孔洞;一為巖面變化造成的爆裂,海水漩流的磨蝕及水流壓迫孔穴中空氣,造成的爆破效果。長期作用後,就在鈣質砂巖面上留下大小不同的孔洞,最小的稱蛀洞,稍大的即蜂窩,大的叫風化窗。
蜂窩巖
燭臺石是沉積物堆積之後,在形成沉積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巖石中的產狀,可以說是成巖作用下的一種產物。形成的原因是沉積物在埋藏的時候,某些礦物質會在沉積層中產生集中的現象,而使此處的巖石成份與周圍的巖石不同。被礦物富集的巖石有時會比較堅硬,因此在遭受風化侵蝕之後會特別的突出巖石表面,形成「石珠」。
燭臺石
在海蝕平臺及海蝕崖,時而可見的有海蝕洞或海蝕門。海蝕洞指昔日海面較高時,波浪、潮汐及海流在巖壁蝕出的洞穴,而海蝕門則指侵蝕貫穿過巖壁。北部海岸有名的海蝕門為龍洞門及石門,野柳這裡的海蝕洞、門則較小。學者們能從海蝕洞、門的測量統計中,推估以前海平面基準的位置。因為,海平面的波浪侵蝕作用最強,蝕出的水平寬度也最寬,因此,從各個海蝕洞、門的水平最寬處可推知過去的海平面位置。
海蝕洞 象鼻巖
溶蝕盤
在海蝕平臺上,可以觀察到美麗複雜迴旋的風化紋,在明顯的巖面節裡線上,也會有細砂堆積形成層次分明的紋路,為單調土黃色的平臺巖面增添幾許細膩色彩。不過,更有趣的是生痕化石的遺蹟。在有些巖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許多海底生物或追逐、或覓食、或逃跑、或排遺的身形,其中星盾海膽及圓碟海膽的化石頗為明顯,見證了此處原本在海底沉積,而後上升,受到侵蝕,之後再隆起成為平臺狀的歷程。
風化紋
風化紋在黃、褐色的孤寂間加添了許多喧譁的回聲,而生痕遺蹟則更是留下了沉默的巖石上曾經展露過的生命氣息。如今,這些古生物的生痕甚至與遊人的足跡重重相疊。
生痕化石
野柳,還是候鳥們南遷到達臺灣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時最後一個可以歇腳的地點之一。每年南遷北返之際,尤其是3月、4月(鳥們等待西南季風)與10月,是觀賞過境鳥類不可錯過的地點。其中又以白眉巫、黃喉巫、戴勝、授帶鳥、黃眉柳鶯、烏灰鶴、黑鶇等稀有鳥類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秋過境時,在野柳還經常可見非海岸型的候鳥,尤其東北季風帶來的溼冷天氣,長途拔涉至此的候鳥必需稍事喘息補充體力。其中不乏罕見的壽帶、日本歌鴝、鳥灰鶇與各種鵐等,常見的黃尾鴝、藍尾鴝、野鴝、赤腹鶇、白腹鶇等更是容易見到。
日本歌鴝
野柳的植物生態也具有多樣性,從常綠喬木的大葉山欖、到亞灌木蕁麻科的薴麻、還有耐溼、耐鹽及耐風沙的防風植物林投、濱海地區常見的馬鞍藤、種子能提煉汽油的臺灣海桐、半落葉性蔓性灌木蔓莖等等。不親臨野柳,勢必以為此處只是遍地巖石而缺乏綠意,但實際上卻絕不是這樣,在單面山上,就能見到多樣栽培植物,木麻黃遍布,月桃、林投等散生其間。
臺灣海桐
每當退潮後,岸邊又會時不時留下五顏六色的貝殼、海膽,再加上美人蕉、龍舌蘭、海鞭蓉、南國薊等海岸植物。野柳,不單止有被海浪雕琢而成具有奇特巖岸的風景,還因為它的生態條件的優良,蔚然而成一個天然的海岸公園,青翠的海濱植物,金黃的海蝕平臺與湛藍的海水,形成的是一派色彩對比鮮明的美麗風景。
城市之美
發現 · 行走 · 認識
演繹中國新的城市故事
(掃碼進入微店購買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全景傳播」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