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的岬角 野柳雕塑博物館

2021-01-21 國家全景地理

點擊上方關注「全景傳播


四面環海的臺灣,優美的海岸景觀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那時還在海裡,由福建一帶衝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的堆積出砂巖層。到600萬年前發生的造山運動,把巖層推擠出海面,才造就出臺灣島。





原來的海底部分被擠壓凸出地表,破碎的斷層帶受到各種侵蝕,海水衝擊,風吹雨打,日積月累,斷層遂凹入成灣,中間突出的,形成野柳海岬。岸邊則產生了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經由海水、風雨蝕化的作用,演變成蜂窩巖、豆腐巖、蕈(xùn)狀巖、風化窗等罕見的世界級巖層自然景觀。現在的野柳地區,是臺灣北部著名的地質公園,在《中國國家地理》的最美海岸線評選中,它排行第二。


 



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只烏龜般俯臥在海中,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那時是船難的多發之地。

 

野柳地名的由來普遍有三種說法:

1.平埔族社名之音譯,

2.野柳(ia-liu)是以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意即"魔鬼之岬角")的Diablos,省略「D」與「B」兩子音後產生的,

3.野柳當地居民早期靠海維生,因腹地有限,稻米缺乏,需仰賴大陸沿海米商供應。每當運米糧途中,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臺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又被野人給柳去了(臺語)」,因故而得名。

 

話說回來,令野柳名聲遠播的,並不是它名字由來的曲折離奇,作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是大海波浪的常年侵蝕、巖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野柳。


 


野柳剛好處於大屯及基隆火山群之間,沒有安山巖,其地質的構造層為砂巖、頁巖質砂巖、鈣質砂巖。鈣質砂巖因其含有圓形及不規則石灰質結核,抗侵蝕力最強,砂巖次之,頁巖質砂巖最弱。構成野柳巖石的巖層,為大寮層中段的厚砂巖層,巖層的發展方向與海岸線垂直相交。

 

岸邊的單面山,為兩側不對稱的山嶺,起因於新生代第三紀的地層因第四紀的衝上斷層作用後,再受到差異侵蝕而形成。遠望像一斜邊貼地、長短邊比例懸殊的直角三角形,有點像山、又不完全像山。海蝕平臺為曾經被海浪不斷衝擊侵蝕,後因地盤上升而脫離海水侵蝕的巖岸地形。在野柳的海岸上,布滿了蕈巖、姜石、蜂窩巖、燭臺石、海蝕洞、溶蝕洞、風化紋、生痕化石及各種奇形怪狀的巖石。


 



蕈巖而論,因其頂端是顏色較深的鈣質砂巖,抗侵蝕力較強而留存較多,下面的砂巖則受到侵蝕較快而顯得細小,在海浪常年衝擊磨擦下,形成了蕈狀或菇狀的巖柱。野柳標誌性的蕈狀巖「女王頭」,是已經進入生命晚期的蕈狀巖,「脖子」隨時都會斷掉。


 

女王頭


姜石為鈣質砂巖構成,其高度比蕈巖還低,有可能為蕈巖柱石裂後頂端崩解下來,也有可能因地形的坡度和海浪對該位置的磨蝕方式造成的;燭臺石下粗上細,有如一根蠟燭,頂端中央還常有形似燭焰的鈣質砂巖結核,和蕈巖的形狀上下相反,是海浪侵蝕路徑的影響造成的。



姜石

 

蜂窩巖則是蕈巖頂部或純鈣質砂巖上布滿的如蜂窩般的小洞穴,生成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為曾遭受穿孔貝的刺穿,之後,經波浪經年不斷地拍打,海水留在巖石孔隙中,因陽光或溫差變化,熱脹冷縮而形成多個小孔洞;一為巖面變化造成的爆裂,海水漩流的磨蝕及水流壓迫孔穴中空氣,造成的爆破效果。長期作用後,就在鈣質砂巖面上留下大小不同的孔洞,最小的稱蛀洞,稍大的即蜂窩,大的叫風化窗



蜂窩巖

 

燭臺石是沉積物堆積之後,在形成沉積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巖石中的產狀,可以說是成巖作用下的一種產物。形成的原因是沉積物在埋藏的時候,某些礦物質會在沉積層中產生集中的現象,而使此處的巖石成份與周圍的巖石不同。被礦物富集的巖石有時會比較堅硬,因此在遭受風化侵蝕之後會特別的突出巖石表面,形成「石珠」。


 

燭臺石


在海蝕平臺及海蝕崖,時而可見的有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洞指昔日海面較高時,波浪、潮汐及海流在巖壁蝕出的洞穴,而海蝕門則指侵蝕貫穿過巖壁。北部海岸有名的海蝕門為龍洞門及石門,野柳這裡的海蝕洞、門則較小。學者們能從海蝕洞、門的測量統計中,推估以前海平面基準的位置。因為,海平面的波浪侵蝕作用最強,蝕出的水平寬度也最寬,因此,從各個海蝕洞、門的水平最寬處可推知過去的海平面位置。



海蝕洞 象鼻巖


溶蝕盤

   

在海蝕平臺上,可以觀察到美麗複雜迴旋的風化紋,在明顯的巖面節裡線上,也會有細砂堆積形成層次分明的紋路,為單調土黃色的平臺巖面增添幾許細膩色彩。不過,更有趣的是生痕化石的遺蹟。在有些巖面,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許多海底生物或追逐、或覓食、或逃跑、或排遺的身形,其中星盾海膽及圓碟海膽的化石頗為明顯,見證了此處原本在海底沉積,而後上升,受到侵蝕,之後再隆起成為平臺狀的歷程。



風化紋

 

風化紋在黃、褐色的孤寂間加添了許多喧譁的回聲,而生痕遺蹟則更是留下了沉默的巖石上曾經展露過的生命氣息。如今,這些古生物的生痕甚至與遊人的足跡重重相疊。



生痕化石

 

野柳,還是候鳥們南遷到達臺灣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時最後一個可以歇腳的地點之一。每年南遷北返之際,尤其是3月、4月(鳥們等待西南季風)與10月,是觀賞過境鳥類不可錯過的地點。其中又以白眉巫、黃喉巫、戴勝、授帶鳥、黃眉柳鶯、烏灰鶴、黑鶇等稀有鳥類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秋過境時,在野柳還經常可見非海岸型的候鳥,尤其東北季風帶來的溼冷天氣,長途拔涉至此的候鳥必需稍事喘息補充體力。其中不乏罕見的壽帶、日本歌鴝、鳥灰鶇與各種鵐等,常見的黃尾鴝、藍尾鴝、野鴝、赤腹鶇、白腹鶇等更是容易見到。



日本歌鴝

 

野柳的植物生態也具有多樣性,從常綠喬木的大葉山欖、到亞灌木蕁麻科的薴麻、還有耐溼、耐鹽及耐風沙的防風植物林投、濱海地區常見的馬鞍藤、種子能提煉汽油的臺灣海桐、半落葉性蔓性灌木蔓莖等等。不親臨野柳,勢必以為此處只是遍地巖石而缺乏綠意,但實際上卻絕不是這樣,在單面山上,就能見到多樣栽培植物,木麻黃遍布,月桃、林投等散生其間。



臺灣海桐

 

每當退潮後,岸邊又會時不時留下五顏六色的貝殼、海膽,再加上美人蕉、龍舌蘭、海鞭蓉、南國薊等海岸植物。野柳,不單止有被海浪雕琢而成具有奇特巖岸的風景,還因為它的生態條件的優良,蔚然而成一個天然的海岸公園,青翠的海濱植物,金黃的海蝕平臺與湛藍的海水,形成的是一派色彩對比鮮明的美麗風景。





城市之美

發現 · 行走 ·  認識

演繹中國新的城市故事


(掃碼進入微店購買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全景傳播」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野柳「女王頭」 海選「接班人」
    野柳記者 吳亞明攝  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 臺灣地質景觀野柳「女王頭」海選「接班人」
    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野柳「女王頭」。
  • 臺灣野柳「女王頭」恐將「斷頸」 海選「接班人」
    野柳   本報記者 吳亞明攝   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 野柳沒有野柳,有的是海天一色和嶙峋怪石
    野柳又稱「野柳岬」「野柳鼻」「野柳半島」,位於臺北縣萬裡鄉野柳村,野柳地質公園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長約1700 公尺,野柳奇巖是這裡的主要看點,它是世界奇觀之一。野柳的石頭很怪,怪到了充滿藝術氣質,令人嘆止。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鬼斧神工 令人心醉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省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圖為近日野柳地質公園吸引遊客參觀遊玩。
  • 人在旅途:臺灣野柳景區完全手冊-野柳的石
    野柳屬於臺灣省新北市萬裡區,位於臺灣島東北是一個深入海中的岬角。也叫野柳岬.野柳半島,野柳因為其別具一格的海蝕地貌形成的奇石怪巖而聞名於世。>野柳岬全長約1700米,分為一、二、三區,奇石大多分布於一二區,三區是一側懸崖的海蝕平臺需要登山是候鳥觀賞區一般遊客少至。
  • 野柳,海之孕育的美麗幻境
    據說,它源於西班牙語「Punto Diablos」,意思為「魔鬼之岬角」。野柳,從新北萬裡鄉野柳村一路輾轉延伸至海,形成一個小小的「半島」,長約1700公尺,故有野柳岬、野柳鼻、野柳半島之稱。盤山道俏公主灣流  永遠不知疲倦的海水,伴著永恆的潮汐漲落,一片片、一遍遍地衝刷著野柳。
  • 林嶽棒/驚豔臺灣野柳
    用完自助早餐後,我們在新北市貝爾頌精緻汽車旅館,乘坐「知見旅行社442—SS」大巴,前往「野柳國家地質公園」。因半路遇到趕廟會的隊伍,在大巴既不鳴笛又不超車的前提下,用了約一個半小時到達了景點。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北端的基隆市西北約15公裡,是一塊突出海面的岬角。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一隻俯臥在海中的烏龜,所以又稱為「野柳龜」。
  • 臺北野柳風景區/野柳地質公園門票及旅遊攻略
    野柳位於臺北縣萬裡鄉野柳村,是大屯山系延伸至海中的一個岬角,這一帶地層由砂巖堆積而成,因受海浪長期的侵蝕和風化,在海邊形成陡直的海蝕崖及寬平的巖床。  由於大部分遊客都是衝著「女王頭」來的,所以如果真想和女王合影,就要一早前來,直接進入位於公園第二區的女王頭景點,聽從導覽人員的安排,依次排隊拍照。
  • 大自然奇特景觀--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組圖]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地貌景觀一角。中國網圖片庫 李曉峰攝影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省萬裡鄉,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
  • 獨一無二的野柳
    野柳,位於臺灣基隆市西北方約十五公裡處,是一處突出海面的岬角。 還有那由於節理與岬角延伸的方向垂直,節理面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但關於野柳的介紹,我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了。只是礙於我的知識淺薄、記性不佳,哪怕當下看得津津有味,現在也仍還是講不出一個果以然來。於是,旅遊歸來後,我開始在網上搜野柳形成的種種介紹及與野柳相關的地質論文。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你知道那些長相奇葩的怪石是怎麼形成的?
    到了臺灣,必去野柳,而且,必須趕緊去。  野柳地質風景區位於臺灣基隆市西北方約15公裡處的基金公路,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野柳地貌的形成是因為幾百萬年前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巖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奇巖怪石景觀。
  • 神奇靈異的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北市東北方向的野柳村,是臺灣北部大屯山系延伸至海中的一個岬角。野柳岬在著名基隆港西北不遠,北望東海,東向太平洋。這一帶地層由砂巖堆積而成,海灘上奇巖怪石密布,種類繁多,各盡其妙,是世界級的地質公園。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當今臺灣著名的十二名勝之一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地處臺灣大屯山系延伸到海中的一個岬角,千萬年來的風吹雨打和日曬侵蝕使這一帶的砂巖地質形成千姿百態的風化石、風蝕溝、風蝕崖和大小不一的孔穴,遍布在海灘上的奇巖怪石種類繁多,不論人物,巨獸還是各式器物無一不是惟妙惟肖,是當今臺灣著名的十二名勝之一。
  • 臺灣野柳景區「女王頭」出現斷頸危機,大陸「國王頭」表示很傷心!
    你曾去過臺灣的野柳地質公園嗎那裡有一個聞名世界的地理奇觀——女王頭女王頭坐落於位於臺灣新北市萬裡區野柳地質公園,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米。接下來,在海浪、雨水及風的侵蝕和地殼不斷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巖怪石。蕈狀石的演育過程要歷經千百年,成形後像是一顆顆大香菇,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
  • 新北市地標 野柳「女王頭」脖子愈來愈細
    野柳女王頭是遊客最愛(中評社 李文輝攝)東南網6月28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野柳位於臺灣北海岸和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內,行政區隸屬新北市萬裡區,是大臺北地區的後花園,因千百萬年造山運動、風化、侵蝕的交互作用,將巖層推擠出褶皺,逐漸形成蕈狀巖、燭臺石、姜石等地質奇觀,進而出現女王頭、仙女鞋、龍頭石、冰淇淋石等奇巖怪石,而有從海洋升起的城堡美名。
  • 我的遊記:野柳的女王頭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市萬裡區。女王頭野柳地質公園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林添貞捨己救人雕塑九份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在臺北附近,距離不遠,抽一天去玩時間很寬鬆!
  • 野柳可不只有女王頭
    去野柳地質公園排隊那麼久只看了一眼女王頭?是不是以為「野柳=女王頭」?你一定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更美的風景,才會離開得那麼乾脆決然。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臺北故宮博物院一日遊,刷爆你的朋友圈
    故宮博物院博物館的參觀果真是小夥伴們大開眼界。另外,博物館依山而建,碧瓦朱欄,宏偉壯麗也令大家大飽眼福。野柳地質公園:看形態各異的奇巖怪石們在第二天的行程中,野柳地質公園也當然也是小夥伴們分外驚喜的景點之一。
  • 臺灣風情:野柳,奇巖怪石各盡其妙
    野柳,是一種意境,是對美的一種嚮往。野柳,是一種寄託,是對美的一種追求。野柳,多麼浪漫的名字,然這裡的浪漫卻又與柳無關,這是一個顧名不可思議的地方。那麼野柳無柳,卻何以得此雅名?其實主要得名於這裡的別樣風採。野柳一帶地層由砂巖堆積而成,因受海浪長期的侵蝕風化,在海邊形成陡直的海蝕崖和巖床。遠遠望去,海灘上奇巖怪石密布,高低起伏,頗為壯觀。仔細一看,其中人物、巨獸、器物無一不是惟妙惟肖,不禁要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