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歧視的真相:坑完用戶坑自己

2020-12-0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我們經常在直播的時候聽見這樣的話語,「在直播間可以低價購買,出了直播間只能原價買了」。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價格歧視。本文作者圍繞價格歧視展開了四個方面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電商直播競賽,又打通了價格歧視的新通道。

「花時間看直播,就能獲得更低的價格,不看直播就得高價購買」,這種以價格歧視為基礎的邏輯,成為了買、賣、播三方所公認的規則。

然而,經營者的價格歧視策略,卻無法永遠為其帶來更多利益。

在買、賣雙方,價格歧視與被歧視之間,其實正發生著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一、無處不在的價格歧視

現如今,價格歧視已經成為了市場運作中不可獲取的手段之一。無論是掃蕩下沉市場,還是從高消費群體手中賺取溢價,都少不了價格歧視的影子。

大數據殺熟雖然飽經聲討,卻仍然屢見不鮮。各種促銷活動以價格歧視為底層邏輯,用一種更文明、更容易被人情感所接受的方式,區分著不同消費能力、不同需求迫切程度的用戶。更多人願意為微小的個性化溢價而買單,也有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走上了這條道路。一些透明度低、缺乏標準化的行業,就和幾十年前沒什麼兩樣,依然繼續著看人下菜、一人一價的定價策略。不可否認,日益成熟的信息手段,為價格歧視的實施,提供了很多便利。

一些聰明的價格歧視策略,不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甚至還能兼獲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然後,價格歧視並不是無往而不利的武器。

雖然對很對企業來說,在短期內,如果精心調控價格歧視策略,能帶來一定的收益提升。但若因此就向著極致發展,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

畢竟,在經營者擁有價格歧視這一武器的同時,消費者也擁有著另一種手段,在與價格歧視進行著曠日持久的博弈。

二、歧視與反歧視的較量

嚴格來說,價格歧視並不缺少極致的力量。只不過,它的最大力量,只有在絕對壟斷的條件下,才能真正體現。

而在自由的市場競爭當中,價格歧視的作用,往往會受到一些無形力量的自發制約。

1. 無知 VS 已知

價格歧視最大的效用,是在產品相同或極為相似的情況下去,讓價格不敏感者付出更多費用,從而賺取高額利潤。同時讓價格敏感者付出較少費用,但產生更多購買行為。

簡單來說,預算是10塊錢的人,就不能讓他只花5塊錢就走。只願意花2塊錢的人,也多多益善,把他們的2塊錢都留下。之所以能達成這種目的,所依仗的,就是信息不對稱。

價格不敏感者,雖然不介意為一件商品多花錢,但卻不會喜歡被人愚弄,當冤大頭。

王某家中檯燈壞了,想在樓下的雜貨店中買一個電燈泡替換,心理價位是10塊錢。店主要價8元,兩人迅速達成了交易。但在另一種情況下,假設王某剛剛進店時,目睹了店主將同樣的燈泡,以2元價格賣給了另一個人。那麼,雖然王某有10元的預期,想必也不會心甘情願用高於2元的價格購買燈泡。信息不對稱給予了經營者價格歧視的空間,但信息傳播的不可控性,卻又在時時阻撓著價格歧視的交易達成。

採用價格歧視策略的經營者,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原本為價格敏感者準備的特價促銷,因為傳播渠道有誤,都傳遞給了價格不敏感者。

非但不能吸引到更多價格敏感者進行消費,還讓原本願意出高價的價格不敏感者,都以極低的價格達成了交易。

甚至有的時候,企業和員工的目標差異,還助長這一情況出現。KPI的壓力,讓促銷制定者,不得不擬定出群體劃分不明確的促銷策略和傳播方式。

表面看起來,一頓操作猛如虎,短期內收益暴漲。但在收益背後,有多少原本有機會獲取的差額,在無聲無息中沉沒,就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數字。

2. 未知 VS 未知

若說信息不對稱,是信息傳播渠道與信息獲取渠道間的較量。

那麼接下來隨時間軸所蔓延的,就是意志力的比拼了。

「再等等,還能更便宜。」

如果是經營者,你一定見過抱有這樣期待的顧客。

大到等待車、房、電器的折扣,小到初夏時西瓜降到多少錢才正式開吃,這樣的算計,或僅僅是直覺的判斷,絕不會少見。

對有的人來說,一件心儀的商品,放在購物車裡等降價,就如同股市一般刺激:

什麼時候會降價?降到多少錢才值得買?有機會探到的底價又是多少?現在不買未來會不會漲價?經營者未來價格策略的未知性,使很多自認為賺到的人,實則依舊被價格歧視的策略所左右。

即便有所謂的買貴補差價,你見過最長的保價時間有幾天?又有多少留意並爭取的人,跨過搶券、滿減等不予補貼的彎彎繞,得到了價格補償?

身份轉移,來看另一邊。

在消費者猜測價格的同時,經營者其實也有很多的疑問:

那些價格敏感的顧客,能不能等到我下個月的降價活動?在沒降價的期間,他們會不會不再關注,或者直接購買了競品?降價的時間是不是太長了,這期間有多少不在乎錢的人以特價成交?對經營者而言,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同樣充滿了未知性。

因此,即便多數公司在做活動前,都會進行活動效果預估,但也沒有一家公司可以保證,自己做的每一次促銷活動,都能獲得符合預期的收益。

未知與未知之間的博弈,既讓價格歧視的策略得以實現,又限制了價格歧視的實戰發揮。

3. 懶惰 VS 勤奮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全網找尋最低的價格,都會去苦苦等待最佳的買入時機。總會有一些顧客,在明知道有更低價格的情況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用較高的價格購入。

零點秒殺的價格雖然夠美,但自己未必能搶到。再說,對於某些早早開始養生的群體來說,有時還是按時入睡比較重要。每天籤到是個考驗記憶力、意志力的活,雖然連續籤到一周就能拿到優惠價,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自信。手機進水了,不能接電話……我知道等雙11優惠了再買很合理,但上司和女朋友都不這麼認為。時間和精力都是很寶貴的,我一分鐘百萬上下的人,會為了20塊錢的優惠去搶優惠券?在信息屏障無效的時候,一些刻意設置的障礙,是對價格歧視最有效的保護。

因為信息屏障被突破往往都很容易,從不知道到知道,只需要一瞬間。

每每做大型活動的時候,很多經營者都抱著一種痛並快樂著的心態。既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又擔心消息被某部分人所了解。

但在想要與不想要之間,卻是充滿矛盾的。信息擴散的效果越好,也就意味著你所不希望其知道的群體,也有越高的可能性接觸到信息。無論是通過直接傳播,抑或是二次傳播。

這種時候,對於「懶惰」的價格不敏感者而言,秒殺、籤到、砍價……很多耳熟能詳的方式,都能起到一定效果,讓他們遠離那些為價格敏感者準備的好價。

然而,並非如此就萬事大吉。

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勤奮的職業叫黃牛。這世界上還有一種勤奮的行為叫竄貨。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勤奮的群體叫羊毛黨。當為保護價格歧視而設置的阻礙越來越複雜時,無非也就會出現兩種大致情況:

其一,若產品吸引力較強,流通環節中滋生出大量計劃外的盈利者,既從中取利,又影響了價格歧視的應有收益,還有破壞市場、公信力的風險。

其二,若產品吸引力較弱,價格敏感度低的用戶,在明知道存在更低價格的時候,既不想比其他人額外付費,也不屑於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其結果就會擱置、放棄付費行為,甚至轉投競品懷抱。

4. 自由 VS 自由

相比擺在明面上的硬性價格歧視,營造產品微小差異,從而實現軟性價格歧視,或許更容易被人接受。

原味冰激淋12,巧克力冰激淋15,購買者或許不會覺得有所怨言。步行者購買冰激凌12,駕車者購買冰激淋15,這樣的價格表,就會讓人感受到冒犯和牴觸。經營者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消費者也願意為自己的獨特需求額外付費。

但即便如此,價格歧視的博弈依舊存在。

原味冰激淋12,巧克力冰激淋30,即便是巧克力的狂熱愛好者,也不會多付超過一個冰激淋的價格,去加上一點巧克力醬。原味冰激淋12,巧克力冰激淋18,選擇購買巧克力冰激淋的人,一定比15元時少,但單次的利潤卻又相應提高。或許通過精確的計算,在價格和銷量之間,能找到更好的平衡點;又或許在12和18之間,還可以再添加一個價格階段,更精確的施行價格歧視。

但毫無疑問的是,消費者在面對自己獨特需求時,也有不被嗜好所束縛的自由。

為了選擇自由而額外付費,還是掙脫偏好從而獲得自由。無論是在消費者的意志裡,還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博弈始終存在。

三、進犯與妥協

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隨著價格歧視程度的加深,「消費者剩餘」減少,直至消費者得不到「消費者剩餘」,而「消費者剩餘」則被經營者完全剝奪。

消費者剩餘 = 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 –實際成交價

然而在現實中,經營者實提高價格歧視的力度,卻未必總能讓價格歧視程度相應提高。

在經營者加強價格歧視策略的初期,價格歧視程度的確會逐步上升。

然而,在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市場環境下,壟斷受到一定限制,大部分消費者和經營者,都能享有有節制的自由。

所以,隨著某個經營者價格歧視力度的提高,相應的,由市場所自發形成的反價格歧視力量也會在無形中增強。

消費者或從細分群體外得到價格信息,或等待底價,或擱置購買,或放棄消費,或選擇競品,或放棄獨有需求,或選擇非官方渠道,或從渠道構成的空間中盈利……受到此經營者價格歧視策略所影響的人,必將越來越少。

隨著受價格歧視影響的消費者減少,經營者能從價格歧視中獲取的收益也必然下降。

所以,當價格歧視力度到達一水平時,經營者也必將面臨著妥協。

無論618活動,還是雙11活動中,都能看到諸如訂金、0點搶、疊貓等複雜的玩法,是在提升價格歧視的力度。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618、雙11這些購物節的存在,本身是不利於價格歧視的。

購物節把促銷活動的未知性,在時間上變成了已知。會有更多人在平日暫緩購買,以搭乘購物節的低價。或者在購物節的價格最低點,產生大量囤貨行為,減少了未來的總支出。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妥協,衰減價格歧視的力度,換取最終收益的最大化。

四、寫在最後

價格歧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雖然,我們希望能榨乾消費者的預算。

但是,給消費者口袋裡留一些錢,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永遠,永遠不要忽視消費者的力量。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諮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價格歧視:雙十一的真相
    編輯導讀:價格歧視並非一個貶義詞,電商網站上充斥著的各種打折日,雙十一、618等都屬於價格歧視的一種,有了價格歧視才讓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的人也可以享受到好商品。本文作者對什麼是價格歧視,在營銷過程中有什麼作用進行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一、歧視1.
  • 你被「價格歧視」了嗎
    今年4月,幾家電商平臺就被指「不同入口價不同」「會員價更貴」,涉嫌價格歧視而遭輿論批評。既然廣受質疑,也被相關法規明令禁止,為何仍有一些商家還要幹「大數據殺熟」之事,在「價格歧視」的歧路上不知返呢?原因其實並不難找。所謂「大數據殺熟」,簡單說,就是商家對日常各種渠道積累的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將熟客和生客區別開來,針對前者制定高於後者的定價。
  • 電商直播裡的「價格歧視」:品牌方是怎麼拿利潤換市場的?
    618結束,從品牌,MCN到主播的各團隊都筋疲力盡,連李佳琦都公開說自己好累。但是賺錢累和忙活半天還虧錢的累(不少品牌方、企業主就是這樣啊)是完全不同的。財務能力強的品牌這時候已經算完618的帳,這一波是虧是賺,也有了定論。
  • 事業單位經濟知識:如何理解價格歧視
    首先中公教育老師帶領各位考生一起來了解什麼叫價格歧視。價格歧視,就是指商家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而價格歧視又分為不同的級別,中公教育老師給各位考生詳細講解。價格歧視分為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三級價格歧視。
  • 邊際思維下的價格歧視
    只要這樣的乘客支付的價格大於邊際成本,載他對司機來說是有利可圖的。這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尤為常見。滴滴出行中的順風車就是這樣一個選項。當車主準備出行的時候,成本已經固定。其順路載一位乘客的邊際成本非常的小。所以,顧客可以花比打計程車更便宜的錢來打到順風車。
  • 異質產品的價格看上歧視問題研究
    一、實證檢驗  價格歧視是指以不同的價格向不同的顧客出售同一種產品的作法。假設存在兩種商品,分別標示為1和2。  通過比較,可得出溢價值與利潤值兩難問題的實證模擬。採用某一種價格歧視的定義就等於決定了在回歸中是採用價格差還是價格對數差作為因變量。
  • 洋洋灑灑 | 「殺熟」與「逆價格歧視」
    不過最近,北京的韓女士發現,自己購買的一件商品,用不同的手機登錄帳號購買,價格居然不一樣。相比較而言,此前消費比較少的帳號,比消費較多的帳號居然要便宜整整25元! 韓女士這種遭遇,叫「大數據殺熟」。貌似高大上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說白了,就是商家通過你過往的表現,摸透你的脾氣、猜出你的性格,然後按照你的偏好對某件商品進行定價。
  • 價格歧視—沒有看低你,只想掏空你。
    今天分享 @老‬路‬ 用得上的商學課—價格歧視為了攫取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最後一分錢,聰明的商家發明了「價格歧視運用價格歧視的策略,我們可以用這些方法:1、劃分時間在不同的場景中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也不同,旅遊景點的食物往往並不「美味」,商家就會利用消費者在這裡需求實行價格歧視
  • 怎樣有效的製造價格歧視,達到我們校園營銷的目的
    在閱讀本文之前,你應該先了解價格歧視是什麼?價格歧視是,企業將一款同樣的商品中特殊的要素,略微更改,就能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顧客,例如聖誕中大學生買的平安果和蘋果的區別,大學生在宿舍裡吃的瓜子、堅果和乾果大禮盒的區別。
  • 價格歧視、二選一成過往?
    近年來電商發展迅猛,各種涉嫌壟斷的行為屢見不鮮,如平臺逼迫商家二選一、通過大數據對消費者採取價格歧視等等,這都已經算不上是什麼新聞。即使是格蘭仕這樣的家電巨頭,也深受其害,更勿論勢單力薄的普通消費者。  電商涉嫌壟斷的行為,破壞了經營秩序,不利於公平競爭,也有損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現在,相關的反壟斷法規進入到了公開徵求意見的階段,新的反壟斷法規會對平臺經濟有怎樣的規制?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當然價格也賣得挺貴,很多家長不明事理,紛紛掏錢買單。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沒法抱怨這些家長。因為在生活中,這樣的坑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國內工廠生產的產品,貼個洋品牌就成了進口貨,價格翻了幾十倍。即使這樣仍有人趨之如騖,因為他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後的意義,也就是他們追求的真相:貴的也許就是好的。價值相同的產品,因為解讀不同,價格就會有天壤之別。
  • 種族歧視,地域歧視是怎麼來的?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歧視是一個中性詞。因為歧視無處不在。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包含著對其他選擇的歧視。你選擇了這個男朋友,意味著你對全天下所有其他男人的歧視。你選擇了這份工作,意味著你對其他所有工作崗位的歧視。你選擇了坐地鐵,意味著你對自行車、對於滴滴的歧視。而凡是歧視,必有代價。
  • 用了網紅騎士卡後,你被「歧視」了嗎?
    第二個價值創造的方法,是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從而以更低的價格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這一另闢蹊徑的價值創造法在今年被運用的爐火純青,引來無數年輕人「嘗鮮」。一「價格歧視」背後免費的午餐不能吃?能吃,還真香!便宜才是硬道理。
  • 說說古代的地域歧視
    說起地域歧視這個東西,經歷過的人都會感到反感,那麼在古代有地域歧視嗎?答案是:有的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古代的時候中原地區看不起周邊的地區,於是有了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首先我們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域歧視」。
  • 華裔美軍在軍中飽受歧視,不堪重負自殺而亡!
    不少華裔不光在美國工作,甚至為了更多的權益,華裔加入美軍的人也有不少,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是少數族裔,華裔卻在美軍的地位中卻是相當低,並且飽受歧視,甚至不堪重負,自殺身亡。如一位名叫陳宇暉的華裔美軍士兵壓2011年10月因不堪美軍當中對他的不斷歧視和欺壓,在阿富汗執行任務時自殺身亡。
  • 為什麼說拜登在短時間內,無法扭轉川普政府為自己挖下的坑呢?
    拜登就職後一時半會兒很難填平這些坑,有的坑恐怕永遠填補不平。    首先來看在國際上挖的坑:1、退群。川普在位近4年退出十多個國際組織,拜登上任後需要一個一個或恢復或重新加入。    再來看川普在國內挖的坑:1、最棘手的就是新冠疫情。川普將再執政兩個月,這兩個月他是不會抓疫情防控的。
  • 白人歧視黑人,所有人都歧視亞裔,這就是好萊塢現狀麼?
    今天就想和大家談談國外影視圈的「亞裔歧視」。   美利堅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都匯聚到這個國家,撩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 消費者將不再被「價格歧視」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多,對於旅行也越來越重視,去他人生活的城市,開拓自己的眼界。對很多人來說,出遠門都會選擇跟團遊,這樣的話既有伴兒又省心,有很多跟團遊價格也相對較低,吸引了很多的人。但也有很多人表示,選擇跟團遊就是給自己找麻煩。說是各個景點都去,說是價格便宜,但去了後還會被導遊帶著去專門地點購物。
  • 女白領怒斥:為配合618,公司強制員工購買產品,連自己員工都坑
    各位職場人,想想今年有沒有被坑過啊?自己公司有沒有強制客戶消費?很多公司都有或多或少坑害用戶的習慣。但是,自己公司連自己員工都坑,這樣的事你遇到過嗎?今天就有以為女白領在網際網路職場爆料,自己公司強制員工消費購買自己平臺的某件產品,一起來看看。
  • 雨蛙,蟑螂,無處不在的物種歧視鏈
    科技如此強大這個轉基因那個滅絕,為什麼就研究不出徹底消滅蚊蠅蟑螂老鼠的特效滅絕辦法……自己一個小小的老百姓,就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小的不如意,就開始無意間生成起歧視鏈條來了,歧視這個歧視那個,浮想聯翩的連國防和宇宙都捎帶進去了。瘋癲的思維邏輯雖有些神經質的意味,但也不失一針見血大實話的風範。就像恨完川普反寵歐巴馬一樣,歧視鏈的閘門一旦被打開了,很快蟑螂就變成了萬失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