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寄語:「砸錢投直播」?「全網最低價」?——當直播遍地開花,人們潛意識裡把「直播」等同於「便宜」時,品牌方該如何在尋找新的邊緣顧客的同時,避免自身陷入「常態化」降價陷阱?
文章轉載自:穀倉創業觀察(ID:gucangchanpinjia) 作者:王瑋楠 編輯:慧慧
穀倉創業學院,由小米、順為聯合投資,是獨立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我們從內部視角看小米打磨爆品的邏輯。
618結束,從品牌,MCN到主播的各團隊都筋疲力盡,連李佳琦都公開說自己好累。
但是賺錢累和忙活半天還虧錢的累(不少品牌方、企業主就是這樣啊)是完全不同的。
財務能力強的品牌這時候已經算完618的帳,這一波是虧是賺,也有了定論。但是等下一個618到來,或籌備已開始倒計時的雙十一時,該怎麼做?
是該繼續「砸錢投直播」嗎?
但靠直播賺錢有難度,越投壓力越大。
直播間還要繼續推「全網最低價」嗎?
但折扣越來越高,眼看就賠錢賣了。
直播間會帶來「忠實顧客」嗎?
也可能只是主播帶來的旅行團,逛完你家逛別家。
作為品牌方,在電商直播間裡,定價策略到底如何做?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品牌如何用直播搞促銷。
直播這個詞,在大部分用戶的腦海中,或許可以直接翻譯成「便宜」二字。外加主播臉好看,說話好聽,還會來事,折扣多,看直播時買點東西也是很合理的。
直播間裡,強勢品牌可以靠幾乎不打折的價格來鎖定忠誠顧客(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保持品牌「高端」調性,避免拉低品牌),甚至會有平臺和主播倒貼錢,借這些品牌的硬貨來吸引觀眾。
而大部分品牌則是在和時間賽跑,在直播把自己的利潤虧光之前,多鎖定一些新客。
從定價策略的角度去看電商直播,其實又是另一片天地。
直播是「價格歧視」的陽謀版
「價格歧視」是指讓支付意願較高的顧客付高價,再讓支付意願較低的人付低價,結果就是上下兩端顧客都付錢了,美滋滋。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麥當勞的優惠券,價格不敏感的人會選擇直接點餐,價格敏感的人則到處找優惠券來兌換折扣。
現在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有人說自己的打車APP或訂票APP比朋友同樣的路線要貴,這其實意味著價格歧視「網際網路化」了。
而在電商領域,當然也不例外。直播帶貨就是實打實的「價格歧視」下端部分。
很多電商店鋪會在客服那裡設置一些「隱藏優惠」,如果顧客來問,並積極索取,客服會給他們一些優惠券或包郵;如果沒有問,那就是原價買。
和上面這些案例不同,直播間裡是擺在明面上的「價格歧視」。從宣傳階段開始,就明確點題,直播間賣得就是便宜,而且還有很多贈品。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用戶也要付出代價——那就是得花時間看直播,聽主播說話。
別以為這就是打開手機的輕鬆活,厲害的主播只需要幾分鐘就能把觀眾帶入自己的節奏,讓他們在倒計時中瘋狂剁手。其中有些人事後清醒,默默點擊退貨。
這裡面到底誰賺誰虧,一時也很難分辨。
品牌的訴求應該聚焦在「邊緣顧客」
在理解直播本質後,品牌應該很清楚自己是在拿利潤換市場。
每一場直播都變成了一個數字遊戲:用有限的預算去換無限的邊緣顧客。
什麼叫邊緣顧客?
就是那些可能對你產品有興趣,但是因為價格等因素而被勸退的人。
形象一點說,就是在糖葫蘆攤位旁邊滴口水的孩子,口袋裡有幾個硬幣,想買但捨不得買。
為什麼要找到邊緣顧客?
1.搶市場。
比如空調產品,顧客買了一臺之後就不大可能再買一臺,所以如果格力先下手打折搶單,後面美的和海爾就吃不到肉。
2.搶復購。
比如針對敏感肌的護膚品,用戶用了一次如果覺得還行,大概率是要復購的。搶到用戶的第一次,就可能贏得第二次,第三次和更多……
通過直播帶貨做促銷,品牌有想要的用戶,自然也有不想要的。
搞促銷,最怕遇到兩種人:
1.忠實顧客。
本來他們是願意用原價買的,看到品牌在做促銷,開心下單,度過愉快的一天。財務一算帳,發現品牌自己貼出了不必要的利潤,這筆交易是虧的。
2.囤貨顧客。
品牌指著他們買了一次之後用原價復購,結果有些人上來就囤貨,囤紙巾、洗髮水、洗衣液等各種生活用品,相當於低價批發。
等這批用完了,差不多趕上下一個打折季,再挑打折最狠的品牌繼續屯。
這麼循環折騰,品牌賺不到錢。澳大利亞一位用戶曾經因為促銷,誤購了整整48箱衛生紙,在某個時間段她的衛生紙庫存超過了當地小超市。
促銷有套路,剛上手先跟著套路來
現在知道了直播促銷的利弊,也知道了直播促銷的要和不要,接下來就是耍套路。
Wiglaf定價諮詢公司管理合伙人蒂姆·史密斯教授在自己的《定價策略》中提到過設計價格促銷的四個要點:
1.針對性。
專注於尋找邊緣顧客。
史密斯教授對於邊緣顧客的定義非常詳細:「如果沒有價格促銷,邊緣顧客可能會購買競爭品牌的產品、推遲購買、減少購買量,或者根本就不會參與市場。」
在直播場景下,這意味著需要對主播的觀眾群體進行研究。
同樣的預算,更適合拓展新的主播來接觸更多的邊緣顧客,而不是在已有主播裡進行多次投放。
2.臨時性。
價格促銷必須是臨時性的,長期促銷會重置產品的參考價格。
也就是說,老打折會讓產品貶值。
對品牌來說,促銷需要有節奏。比如趕618和雙十一的熱點,重點是在大部分時間內,讓價格回歸原價。
3.特殊性。
把價格促銷定於特殊情況或特殊人群,這樣能避免顧客把折扣價當做常態。
已知長期促銷會降低產品的參考價格,有的品牌釜底抽薪,直接改產品sku,在認知上創立新的「產品」,但是不產生額外成本。
常見的sku改造包括原有產品的套裝組合,原有產品的包裝變更,或原有產品的體量增減。
拿李佳琦618直播間的產品為例:
套裝組合:
珂潤把潔顏泡沫、化妝水和乳液三款產品放在一起做成1個套裝sku,打折銷售,直播結束後,這個sku就下架,滿足了特殊性和臨時性。
包裝變更:
TAKAMI把自己的小藍瓶標註為「李佳琦直播間專享」,就是在產品頁面這個抽象層面變更包裝,還省錢。連新包裝開模的錢都省了。
體量增減:
美即把自己的常規30片/盒面膜升級到一個訂單有45片,做完促銷後立刻下架,福利終止。
除了這三種外,還有很多造sku的方法,比如聯名款,限量版等等。
4.不規律性。
把促銷的各參數設為不規律,包括時間不規律、價格不規律等。
隨機性能打亂用戶的預期,用不規律的促銷能避免長期的損耗。
在直播場景中,主播向品牌主不斷爭取價格,就是一種不規律的體現。在爭取過程結束之前,觀眾無法確定促銷的結果。
從格力空調看直播創新
對於已搭好銷售網絡的品牌,直播賣貨和經銷商賣貨有衝突,但更有機會。
劉潤老師在自己的同名微信公眾號上分析過董明珠直播賣貨,這是一場銷售網絡協作的經典戰役。
2020年6月1日,董明珠直播賣貨,累計銷售額達65.4億元。劉潤採訪格力經銷商,發現了這場直播背後的秘密:
(1)董明珠直播賣貨,本質上是替經銷商完成了銷售轉化的環節。
(2)各地經銷商把自己的流量聚攏,帶到直播間,由技術手段記錄各自引流結果。
(3)董明珠直播帶貨,用略低於線下價格,但是高於進貨價賣出大量產品。
(4)產生訂單後,由訂單地址對應的經銷商負責發貨,安裝,售後等業務。
(5)雖然售價比線下低,但是量大,是利好經銷商的。
格力這樣直播,真正的目標其實是經銷商。
一次性替經銷商清空手裡的流量和庫存,讓經銷商忙起來,同時需要從格力再次採購,是toB層面的復購。
而根據劉潤的評估,這大量訂單裡面有80%是格力用戶,有20%是新用戶,效果很好。
而6月18日,董明珠再次直播,拿下百億戰績。
根據財新網的報導,格力引導線下3萬餘家專賣店各自設立線上分銷店,藉助6月直播完成了企業銷售渠道的線上轉型。
線上分銷店產生的銷售額和利潤,都歸屬於對應的專賣店與經銷商。董明珠承諾不拋棄線下店,而是邀請合作夥伴一起上線。
格力的變化,對已有銷售網絡的企業是個很好的參考。
直播潛力無限,新玩法待開拓
直播是一種新型的溝通渠道,品牌、主播和用戶在線上過招,裡面有無數的坑和陷阱,也有大量的崛起機會。
如果是剛開始直播,可以先從史密斯教授的針對性、臨時性、特殊性和不規律性進行試水,通過直播來鎖定市場和邊緣用戶。
等熟悉之後,可以考慮借用直播來幫助銷售網絡進行轉化,更高效地提高自己和合作方的周轉。
直播的普及度越來越高,光天貓一家就聚集了300位明星,600位總裁,5萬名櫃哥、櫃姐參與直播。
未來直播的選擇和形式將不斷創新,冒出新的增長點。
一個618結束之後,還有很多剁手節日,準備一下,旺季馬上又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