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直播裡的「價格歧視」:品牌方是怎麼拿利潤換市場的?

2020-12-03 TopMarketing

編者寄語:「砸錢投直播」?「全網最低價」?——當直播遍地開花,人們潛意識裡把「直播」等同於「便宜」時,品牌方該如何在尋找新的邊緣顧客的同時,避免自身陷入「常態化」降價陷阱?

文章轉載自:穀倉創業觀察(ID:gucangchanpinjia) 作者:王瑋楠 編輯:慧慧

穀倉創業學院,由小米、順為聯合投資,是獨立的小米生態鏈企業;我們從內部視角看小米打磨爆品的邏輯。

618結束,從品牌,MCN到主播的各團隊都筋疲力盡,連李佳琦都公開說自己好累。

但是賺錢累和忙活半天還虧錢的累(不少品牌方、企業主就是這樣啊)是完全不同的。

財務能力強的品牌這時候已經算完618的帳,這一波是虧是賺,也有了定論。但是等下一個618到來,或籌備已開始倒計時的雙十一時,該怎麼做?

是該繼續「砸錢投直播」嗎?

但靠直播賺錢有難度,越投壓力越大。

直播間還要繼續推「全網最低價」嗎?

但折扣越來越高,眼看就賠錢賣了。

直播間會帶來「忠實顧客」嗎?

也可能只是主播帶來的旅行團,逛完你家逛別家。

作為品牌方,在電商直播間裡,定價策略到底如何做?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品牌如何用直播搞促銷。

直播這個詞,在大部分用戶的腦海中,或許可以直接翻譯成「便宜」二字。外加主播臉好看,說話好聽,還會來事,折扣多,看直播時買點東西也是很合理的。

直播間裡,強勢品牌可以靠幾乎不打折的價格來鎖定忠誠顧客(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保持品牌「高端」調性,避免拉低品牌),甚至會有平臺和主播倒貼錢,借這些品牌的硬貨來吸引觀眾。

而大部分品牌則是在和時間賽跑,在直播把自己的利潤虧光之前,多鎖定一些新客。

從定價策略的角度去看電商直播,其實又是另一片天地。

直播是「價格歧視」的陽謀版

「價格歧視」是指讓支付意願較高的顧客付高價,再讓支付意願較低的人付低價,結果就是上下兩端顧客都付錢了,美滋滋。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麥當勞的優惠券,價格不敏感的人會選擇直接點餐,價格敏感的人則到處找優惠券來兌換折扣。

現在發展到網際網路時代,有人說自己的打車APP或訂票APP比朋友同樣的路線要貴,這其實意味著價格歧視「網際網路化」了。

而在電商領域,當然也不例外。直播帶貨就是實打實的「價格歧視」下端部分。

很多電商店鋪會在客服那裡設置一些「隱藏優惠」,如果顧客來問,並積極索取,客服會給他們一些優惠券或包郵;如果沒有問,那就是原價買。

和上面這些案例不同,直播間裡是擺在明面上的「價格歧視」。從宣傳階段開始,就明確點題,直播間賣得就是便宜,而且還有很多贈品。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用戶也要付出代價——那就是得花時間看直播,聽主播說話。

別以為這就是打開手機的輕鬆活,厲害的主播只需要幾分鐘就能把觀眾帶入自己的節奏,讓他們在倒計時中瘋狂剁手。其中有些人事後清醒,默默點擊退貨。

這裡面到底誰賺誰虧,一時也很難分辨。

品牌的訴求應該聚焦在「邊緣顧客」

在理解直播本質後,品牌應該很清楚自己是在拿利潤換市場。

每一場直播都變成了一個數字遊戲:用有限的預算去換無限的邊緣顧客。

什麼叫邊緣顧客?

就是那些可能對你產品有興趣,但是因為價格等因素而被勸退的人。

形象一點說,就是在糖葫蘆攤位旁邊滴口水的孩子,口袋裡有幾個硬幣,想買但捨不得買。

為什麼要找到邊緣顧客?

1.搶市場。

比如空調產品,顧客買了一臺之後就不大可能再買一臺,所以如果格力先下手打折搶單,後面美的和海爾就吃不到肉。

2.搶復購。

比如針對敏感肌的護膚品,用戶用了一次如果覺得還行,大概率是要復購的。搶到用戶的第一次,就可能贏得第二次,第三次和更多……

通過直播帶貨做促銷,品牌有想要的用戶,自然也有不想要的。

搞促銷,最怕遇到兩種人:

1.忠實顧客。

本來他們是願意用原價買的,看到品牌在做促銷,開心下單,度過愉快的一天。財務一算帳,發現品牌自己貼出了不必要的利潤,這筆交易是虧的。

2.囤貨顧客。

品牌指著他們買了一次之後用原價復購,結果有些人上來就囤貨,囤紙巾、洗髮水、洗衣液等各種生活用品,相當於低價批發。

等這批用完了,差不多趕上下一個打折季,再挑打折最狠的品牌繼續屯。

這麼循環折騰,品牌賺不到錢。澳大利亞一位用戶曾經因為促銷,誤購了整整48箱衛生紙,在某個時間段她的衛生紙庫存超過了當地小超市。

促銷有套路,剛上手先跟著套路來

現在知道了直播促銷的利弊,也知道了直播促銷的要和不要,接下來就是耍套路。

Wiglaf定價諮詢公司管理合伙人蒂姆·史密斯教授在自己的《定價策略》中提到過設計價格促銷的四個要點:

1.針對性。

專注於尋找邊緣顧客。

史密斯教授對於邊緣顧客的定義非常詳細:「如果沒有價格促銷,邊緣顧客可能會購買競爭品牌的產品、推遲購買、減少購買量,或者根本就不會參與市場。」

在直播場景下,這意味著需要對主播的觀眾群體進行研究。

同樣的預算,更適合拓展新的主播來接觸更多的邊緣顧客,而不是在已有主播裡進行多次投放。

2.臨時性。

價格促銷必須是臨時性的,長期促銷會重置產品的參考價格。

也就是說,老打折會讓產品貶值。

對品牌來說,促銷需要有節奏。比如趕618和雙十一的熱點,重點是在大部分時間內,讓價格回歸原價。

3.特殊性。

把價格促銷定於特殊情況或特殊人群,這樣能避免顧客把折扣價當做常態。

已知長期促銷會降低產品的參考價格,有的品牌釜底抽薪,直接改產品sku,在認知上創立新的「產品」,但是不產生額外成本。

常見的sku改造包括原有產品的套裝組合,原有產品的包裝變更,或原有產品的體量增減。

拿李佳琦618直播間的產品為例:

套裝組合:

珂潤把潔顏泡沫、化妝水和乳液三款產品放在一起做成1個套裝sku,打折銷售,直播結束後,這個sku就下架,滿足了特殊性和臨時性。

包裝變更:

TAKAMI把自己的小藍瓶標註為「李佳琦直播間專享」,就是在產品頁面這個抽象層面變更包裝,還省錢。連新包裝開模的錢都省了。

體量增減:

美即把自己的常規30片/盒面膜升級到一個訂單有45片,做完促銷後立刻下架,福利終止。

除了這三種外,還有很多造sku的方法,比如聯名款,限量版等等。

4.不規律性。

把促銷的各參數設為不規律,包括時間不規律、價格不規律等。

隨機性能打亂用戶的預期,用不規律的促銷能避免長期的損耗。

在直播場景中,主播向品牌主不斷爭取價格,就是一種不規律的體現。在爭取過程結束之前,觀眾無法確定促銷的結果。

從格力空調看直播創新

對於已搭好銷售網絡的品牌,直播賣貨和經銷商賣貨有衝突,但更有機會。

劉潤老師在自己的同名微信公眾號上分析過董明珠直播賣貨,這是一場銷售網絡協作的經典戰役。

2020年6月1日,董明珠直播賣貨,累計銷售額達65.4億元。劉潤採訪格力經銷商,發現了這場直播背後的秘密:

(1)董明珠直播賣貨,本質上是替經銷商完成了銷售轉化的環節。

(2)各地經銷商把自己的流量聚攏,帶到直播間,由技術手段記錄各自引流結果。

(3)董明珠直播帶貨,用略低於線下價格,但是高於進貨價賣出大量產品。

(4)產生訂單後,由訂單地址對應的經銷商負責發貨,安裝,售後等業務。

(5)雖然售價比線下低,但是量大,是利好經銷商的。

格力這樣直播,真正的目標其實是經銷商。

一次性替經銷商清空手裡的流量和庫存,讓經銷商忙起來,同時需要從格力再次採購,是toB層面的復購。

而根據劉潤的評估,這大量訂單裡面有80%是格力用戶,有20%是新用戶,效果很好。

而6月18日,董明珠再次直播,拿下百億戰績。

根據財新網的報導,格力引導線下3萬餘家專賣店各自設立線上分銷店,藉助6月直播完成了企業銷售渠道的線上轉型。

線上分銷店產生的銷售額和利潤,都歸屬於對應的專賣店與經銷商。董明珠承諾不拋棄線下店,而是邀請合作夥伴一起上線。

格力的變化,對已有銷售網絡的企業是個很好的參考。

直播潛力無限,新玩法待開拓

直播是一種新型的溝通渠道,品牌、主播和用戶在線上過招,裡面有無數的坑和陷阱,也有大量的崛起機會。

如果是剛開始直播,可以先從史密斯教授的針對性、臨時性、特殊性和不規律性進行試水,通過直播來鎖定市場和邊緣用戶。

等熟悉之後,可以考慮借用直播來幫助銷售網絡進行轉化,更高效地提高自己和合作方的周轉。

直播的普及度越來越高,光天貓一家就聚集了300位明星,600位總裁,5萬名櫃哥、櫃姐參與直播。

未來直播的選擇和形式將不斷創新,冒出新的增長點。

一個618結束之後,還有很多剁手節日,準備一下,旺季馬上又要開始了。

相關焦點

  • 價格歧視的真相:坑完用戶坑自己
    編輯導讀:我們經常在直播的時候聽見這樣的話語,「在直播間可以低價購買,出了直播間只能原價買了」。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價格歧視。本文作者圍繞價格歧視展開了四個方面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電商直播競賽,又打通了價格歧視的新通道。
  • 「薛丁格」的直播
    一般來說產品價格越低、品質越好,性價比越高,對消費者吸引越大,給品牌和主播帶來的曝光得流量也就越大,產業鏈就銜接得越牢固,給主播和MCN平臺形成的行業壁壘也就越高。電商疊加直播,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流量紅利的同時,也蘊藏了潛在的風險。
  • 價格歧視:雙十一的真相
    編輯導讀:價格歧視並非一個貶義詞,電商網站上充斥著的各種打折日,雙十一、618等都屬於價格歧視的一種,有了價格歧視才讓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的人也可以享受到好商品。本文作者對什麼是價格歧視,在營銷過程中有什麼作用進行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一、歧視1.
  • 你被「價格歧視」了嗎
    事實上,「大數據殺熟」現象並非只發生於在線旅遊行業,也並非現在才有,而是在更大範圍的電商領域早已廣泛存在。今年4月,幾家電商平臺就被指「不同入口價不同」「會員價更貴」,涉嫌價格歧視而遭輿論批評。既然廣受質疑,也被相關法規明令禁止,為何仍有一些商家還要幹「大數據殺熟」之事,在「價格歧視」的歧路上不知返呢?原因其實並不難找。
  • 直播下半場,贏在供應鏈——電商直播的「酒仙網秘訣」
    白酒直播到底怎麼玩?是2020白酒行業最關注的命題之一。在直播電商即將邁入萬億規模的當下,酒類電商直播是會落入價格戰的漩渦,還是轉向品牌私域流量的常規運營?對在這一領域率先發力的酒企而言,已是靚麗戰報後的現實問題。作為酒業垂直電商先行者,酒仙網首先邁出直播板塊業務,交出了一份酒仙網的「直播方案」。
  • 貼牌企業問題不斷,品牌方電商監控勢在必行
    也就是說,南極人已經從傳統的服裝生產商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商企業,美其名曰:轉型網際網路企業。憑著這招,南極人一年賺13億。當然,在商業上這也屬於絕對正規合法的行為。所以,我們也沒法說這些合作工廠生產的商品就是假貨,畢竟品牌確實是真的。
  • 辛巴帶貨燕窩翻車,電商直播邊界在哪?
    23日晚間,對於處罰,辛巴公司回應稱,辛選接受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燕窩事件」的行政處罰決定,並會以積極的態度去履行責任並做相關整改。對於燕窩品牌方廣州融昱貿易有限公司,12月16日,南沙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發布關於廣州融昱貿易有限公司涉嫌不正當線索的答覆稱,「我局12月11日對廣州融昱貿易有限公司涉嫌不正方競爭行為已作出立案查處,目前正在調查處理中。」辛巴和他的直播家族「看李佳琪、薇婭直播的人,大多數都不會看辛巴,當然反過來也是這樣。」一位電商直播的資深觀眾告訴記者。
  • 產品經理大會飛瓜首席數據分析師拆解直播電商渠道美妝爆品玩法
    飛瓜首席數據分析師神婆從三大平臺直播帶貨生態趨勢、美妝營銷趨勢、爆品打法解析等方面解析美妝行業在三大直播電商渠道的布局、發展情況。飛瓜數據顯示,品牌在抖音、快手、淘寶直播三大平臺的推廣投放策略差異化不大,基於抖音流量的紅利期,目前該賽道品牌布局體量較大。 而組合套裝/貼片面膜/液態精華是品牌方所喜好的操作模式,但是市場成交量還是受到價格等因素影響不是很理想。 相對市場認可的產品TOP1集中在基礎護理潔面上,TOP2防曬霜更符合季節性推廣,眼貼的市場佔有額側面反應護膚關注焦點。
  • 異質產品的價格看上歧視問題研究
    一、實證檢驗  價格歧視是指以不同的價格向不同的顧客出售同一種產品的作法。假設存在兩種商品,分別標示為1和2。  通過比較,可得出溢價值與利潤值兩難問題的實證模擬。採用某一種價格歧視的定義就等於決定了在回歸中是採用價格差還是價格對數差作為因變量。
  • 辛巴辛有志燕窩事件之後,不能將直播電商一棍子打死
    近日,辛巴在微博公開向大眾道歉,並承諾召回辛選直播間銷售的全部"茗摯"品牌燕窩產品、承擔退一賠三責任(共銷售57820單,銷售金額15,495,760元,共需先退賠61,983,040元)。事後,辛選方按照合同約定與品牌方進行溝通,希望品牌方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虛假宣傳相關法律規定對用戶進行賠償。但品牌方一直迴避不見面,溝通不積極,方案不明確,至今雙方未達成一致解決方案。在與品牌方多次溝通無果之後,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辛巴放率先做出賠償的行為值得肯定。
  • 電商工廠狂熱背後的「斷層」
    去年,網易嚴選開始入駐天貓、京東甚至拼多多,且由於大力促銷,但網易電商毛利率持續走低。而原因,則是網易嚴選做得太重了,甚至比傳統企業的模式還要重。在網際網路滲透較高的服裝行業,買手制+ODM模式組貨的方式已經非常普及,尤其是在消費者價格敏感的線上渠道,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網紅品牌,基本都會通過ODM模式節約開發成本,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 用了網紅騎士卡後,你被「歧視」了嗎?
    社交電商進入洗牌,電商直播高歌猛進。一些人也在疑惑,如何在「寒冬」尋找風口,創造價值?第一個標準是你能開發出市場接受的新產品和服務,就為客戶為市場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別人沒有做的產品你做出來了,就是創造價值。比如蘋果、微信,都是過去沒有的,這就是能為市場所接受的新的產品和服務,這叫價值創造。第二個價值創造的方法,是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從而以更低的價格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
  • 甲方已拉黑 直播帶貨的100種「死法」
    14、主播莫名發脾氣某商家表示有一套口紅要直播,經直播團隊大佬允許的情況下拿口紅在手臂試色。這個時候主播剛好看到了,就莫名發火,把一堆口紅砸壞。距離開播 2 小時,樣品只有一套,品牌方還要滿大街找回一套口紅色號回來。
  • 直播帶貨頻翻車,風控任務裝滿車
    新業態新行業突飛猛進,也亂象頻發,「流量造假」、「誇大宣傳」、「虛假宣傳」等問題層出不窮,監管的缺失成為了主要矛盾所在,規範管理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11月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11月12日順勢發布。
  • 主播花樣「作死」,直播帶貨的100種「死法」,你了解嗎!
    14、主播莫名發脾氣 某商家表示有一套口紅要直播,經直播團隊大佬允許的情況下拿口紅在手臂試色。這個時候主播剛好看到了,就莫名發火,把一堆口紅砸壞。距離開播 2 小時,樣品只有一套,品牌方還要滿大街找回一套口紅色號回來。
  • DataEye-EDX Pro:抖音快手大力扶持,直播成二類電商新機遇?
    2020年,直播電商成為風口,一時之間,直播電商似乎成為各大平臺標配。不管是快手抖音,還是拼多多,基本上所有的傳統電商平臺都在入局直播電商。可以預見的是,在平臺的引導下,2021年的直播行業風頭只會更盛。
  • 價格歧視、二選一成過往?
    近年來電商發展迅猛,各種涉嫌壟斷的行為屢見不鮮,如平臺逼迫商家二選一、通過大數據對消費者採取價格歧視等等,這都已經算不上是什麼新聞。即使是格蘭仕這樣的家電巨頭,也深受其害,更勿論勢單力薄的普通消費者。  電商涉嫌壟斷的行為,破壞了經營秩序,不利於公平競爭,也有損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現在,相關的反壟斷法規進入到了公開徵求意見的階段,新的反壟斷法規會對平臺經濟有怎樣的規制?
  • 「指尖猴子」侵權事件追蹤2:品牌方WowWee如何看待被抄襲及維權
    指尖猴子(手指猴)在出口電商渠道似乎一夜之間從追捧到棒殺,在雨果網組建的諮詢群眾,討論最多的不再僅僅是如何維權而與指尖猴子相關的產品,即Wowwee旗下的產品,是否也會進一步追訴,指尖猴子的熱度是否將一蹶不振,而品牌方對於中國賣家的侵權行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360趨勢、谷歌指數及微信指數分布情況 以下數據來自2017年10月26日,360趨勢、谷歌指數及微信指數三個渠道。
  • A股電商龍頭連續大跌,南極電商怎麼了?
    股價持續的走低,讓此前傳過的南極電商業績造假的質疑,再次被市場關注。 最近,又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貼出了興業證券的研報《盈餘管理和盈餘操縱的界定和識別》,雖然沒有明說是南極電商,但其中一段關於「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段落,被市場普遍解讀為針對的就是南極電商。
  • 為什麼你的直播帶貨賠錢了 | 李檬相對論
    直播電商的成交規模、參與人數迭創新高。克勞銳「雙11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雙11」個別頭部紅人主播創造了單次直播觀看量超1.5億人次的記錄;單人單次直播GMV(成交總額)突破數十億元的銷售奇蹟。某研報指出,一線紅人電商直播的購買轉化率可達到 20%,而社交電商為 6%-10%,傳統電商僅是 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