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區話題:你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學家奧爾森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那就是坐寇政府,奧爾森認為,一個新國家的建立起源於流寇向坐寇的轉變。一個流寇在取得絕對優勢後會定居下來成為坐寇,為了維持長期的統治,他會清除其他的流寇來維持公共秩序並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但是同時,出於絕對的利己主義,坐寇也會儘可能的從社會中榨取最大化的資源,以供自己享用。他將使用絕對壟斷的政治權力,攫取最大化的稅賦和勒索。奧爾森認為,專制主義的坐寇,總是傾向於制定最大化的稅率,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做法就是民主化,他偏執的認為民主政府一定比專制政府稅率要低。
但只可惜,這樣的反例實在太多,歷史上的明朝就是一個例子,明朝皇帝理論上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擁有一切人的生殺大權。但在王朝傾覆之際,他依然拒絕向社會最富有的階級徵稅,並最終因財政崩潰而分崩離析。
明朝的財政困境
到了明朝末年,明政府的財政已經瀕臨崩潰,面對關外女真人和中原農民軍的雙重危機,明朝的軍費連年攀升,到了1620年,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000多萬兩。除了軍費,明朝末年連年災害,尤其是中原地區,幾乎到了白骨露於野,饑民易子相食的地步,如果政府的賑災款不能滿足饑民的需要,那麼他們無疑將加入李自成的隊伍,成為四處燒殺搶掠、破壞秩序的流寇。
可以說,明朝從未像17世紀一樣如此需要稅賦,但此時的明朝政府,稅收卻是嚴重不足,根據1600年的數據,明朝政府所有的財政收入僅為3000萬兩。與之相比,1700年尚未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稅收就達到了1億兩白銀(經過核算),而這時的英國人口僅為1630萬。再比如1900年內憂外患的滿清政府,每年的歲入依然達到了1億白銀之巨,而這還是在稅賦被地方截留60%的情況下。對於一個一億人口的大國,明朝的稅賦無論如何都是不足的。
雖然稅收總量不大,但是對於中原的農民來說,稅收負擔已經是不堪重負,為了應付關外的女真人,明朝政府不斷加徵所謂的遼餉,這對於已經身陷饑荒的中原農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在天災和政府的稅賦之下,他們不得以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某吧友)
另一方面,為了緩解財政危機,明朝政府還大量裁剪公務人員以縮減開支,而這其中,就包括曾管理驛站的李自成,失業的李自成等人,毫不猶豫的和走投無路的農民一起,成為了流竄整個中原的流寇。
表面上看,明朝的財政困境似乎無藥可解,但實際上,明朝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並沒有被調動,明末真正佔有資源的官紳階層和明朝宗室,握有巨大的財富,卻沒有為朝廷貢獻一分力。而面對官紳階層和朱氏宗親的消極態度,明朝皇帝也選擇了不作為,就這樣任由自己財政崩潰。
這一奇觀讓大政治學家福山都困惑不已,為何一個王朝寧肯滅亡也不願意向社會中的利益集團徵稅?
官紳階層與明朝宗室,財富最多的利益集團
明朝政府之所以財政匱乏,並非是由於帝國已沒有資源可以榨取,而是其向錯誤的對象徵稅,而完全放過了真正的財源。在土地兼併嚴重的明末,農民大量失去土地,再加上天災,實際上財富屈指可數,就算徵調他們所有的家當,對於巨大的財政支出來說也是杯水車薪。而裁剪公務員,則更是火上澆油,加重危機的愚蠢之舉。
明朝真正的握有財富的階層,一是官紳階層,二是明朝宗室。這兩者都利用高利貸兼併自耕農的土地,到了明朝末年,這兩個階層已經佔據了全國大部分的土地。一些大的官員,比如徐階,就有良田萬畝,海瑞還曾因此與其展開激烈的爭鬥。至1600年,很多地區的士紳已經欠稅50多年,但依然沒有受到朝廷追究。
相比於官紳階層,明朝宗室也不遑多讓,雖然朱棣廢除了藩王們的軍政大權,但依然保留他們的經濟特權,每年,朝廷都要花費大量的薪俸去供養他們,薪俸包括銀兩土地大米,以至於《新修成都府志》中感嘆:腴田膏土,儘是王莊,貧民或為彼佃戶,以償租傭。
除了一般的俸祿,一些特別受天子寵愛的藩王,還會得到額外的獎勵,比如萬曆的五子瑞王,就被賜予三萬頃土地,最受萬曆喜愛的福王,更是被賜予了河北地區的鹽鐵專賣權,而鹽鐵專營,向來是朝廷的財政之源。
隨著明朝宗室的人口增加,到了萬曆初年,用於宗室俸祿的支出已經達到了當年支出的三分之一。
(在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就已經無力全額支付宗室俸祿,此圖為嘉靖年間虧欠俸祿的情況)
圖片來源:明代藩王研究 梁曼容
坐以待斃,明朝拒絕向利益集團徵稅
雖然政府的財政如此艱難,而明朝的官紳階層和宗室如此之富裕,但明朝依然拒絕向他們徵稅。
不僅沒有徵稅,甚至連宗室的俸祿也沒有多少削減,明末的艱難時節,宗室唯一援助朝廷的做法就是自願性的捐贈,但是捐贈的數額明顯與其財產不成正比,藩王們幾千幾千的捐贈,對於每年2000多萬兩的軍費來說微不足道。
(與藩王巨大的財富相比,捐贈數額微不足道)
圖片來源:明代藩王研究 梁曼容
作為整個國家最富裕的階層,不但沒有強制性的累進稅制,反而不斷增加補貼,而他們回報國家的唯一方式,僅僅是微不足道的象徵式捐贈。
如此輕易放過對富裕階層徵稅的機會,在世界各國歷史中,都屬罕見。
即使死到臨頭,崇禎依然沒有向最富裕的利益集團徵稅,而他這種保護措施最後證明只是更快將這些利益集團送上了斷頭臺。
北京城內的官員被李自成輪番拷打,家財盡數沒收,而這些平常哭窮的官員,在李自成的鞭子之下,竟然交出了7000多萬兩白銀,相當於明朝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某吧友製作)
而那些明朝宗室們,也被李自成屠戮大半,曾經深受萬曆寵愛,家財萬貫的福王無論如何哀求李自成,都無法得到後者的寬恕,李自成不僅怒斥其罪行,甚至將其著成肉湯,全軍分食。而其他諸王,也在李自成到來後被全部誅殺。
(明朝滅亡帶來的不是悲壯,而是困惑)
明末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對抗後金——向窮人徵稅——窮人成為流寇——加派稅賦徵繳流寇——更多人造反。在這樣的死循環下,大明王朝轟然崩塌。
而明朝寧肯覆滅也不願向利益集團徵稅的行為也成為了世界史一個極為罕見的奇觀。直到今天,許多政治學家,如福山等人,依然為這種坐以待斃的行為感到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