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寇理論的失效:明朝拒絕向利益集團徵稅

2020-12-08 騰訊網

評論區話題:你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學家奧爾森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論,那就是坐寇政府,奧爾森認為,一個新國家的建立起源於流寇向坐寇的轉變。一個流寇在取得絕對優勢後會定居下來成為坐寇,為了維持長期的統治,他會清除其他的流寇來維持公共秩序並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但是同時,出於絕對的利己主義,坐寇也會儘可能的從社會中榨取最大化的資源,以供自己享用。他將使用絕對壟斷的政治權力,攫取最大化的稅賦和勒索。奧爾森認為,專制主義的坐寇,總是傾向於制定最大化的稅率,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做法就是民主化,他偏執的認為民主政府一定比專制政府稅率要低。

但只可惜,這樣的反例實在太多,歷史上的明朝就是一個例子,明朝皇帝理論上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擁有一切人的生殺大權。但在王朝傾覆之際,他依然拒絕向社會最富有的階級徵稅,並最終因財政崩潰而分崩離析。

明朝的財政困境

到了明朝末年,明政府的財政已經瀕臨崩潰,面對關外女真人和中原農民軍的雙重危機,明朝的軍費連年攀升,到了1620年,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000多萬兩。除了軍費,明朝末年連年災害,尤其是中原地區,幾乎到了白骨露於野,饑民易子相食的地步,如果政府的賑災款不能滿足饑民的需要,那麼他們無疑將加入李自成的隊伍,成為四處燒殺搶掠、破壞秩序的流寇。

可以說,明朝從未像17世紀一樣如此需要稅賦,但此時的明朝政府,稅收卻是嚴重不足,根據1600年的數據,明朝政府所有的財政收入僅為3000萬兩。與之相比,1700年尚未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稅收就達到了1億兩白銀(經過核算),而這時的英國人口僅為1630萬。再比如1900年內憂外患的滿清政府,每年的歲入依然達到了1億白銀之巨,而這還是在稅賦被地方截留60%的情況下。對於一個一億人口的大國,明朝的稅賦無論如何都是不足的。

雖然稅收總量不大,但是對於中原的農民來說,稅收負擔已經是不堪重負,為了應付關外的女真人,明朝政府不斷加徵所謂的遼餉,這對於已經身陷饑荒的中原農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在天災和政府的稅賦之下,他們不得以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某吧友)

另一方面,為了緩解財政危機,明朝政府還大量裁剪公務人員以縮減開支,而這其中,就包括曾管理驛站的李自成,失業的李自成等人,毫不猶豫的和走投無路的農民一起,成為了流竄整個中原的流寇。

表面上看,明朝的財政困境似乎無藥可解,但實際上,明朝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並沒有被調動,明末真正佔有資源的官紳階層和明朝宗室,握有巨大的財富,卻沒有為朝廷貢獻一分力。而面對官紳階層和朱氏宗親的消極態度,明朝皇帝也選擇了不作為,就這樣任由自己財政崩潰。

這一奇觀讓大政治學家福山都困惑不已,為何一個王朝寧肯滅亡也不願意向社會中的利益集團徵稅?

官紳階層與明朝宗室,財富最多的利益集團

明朝政府之所以財政匱乏,並非是由於帝國已沒有資源可以榨取,而是其向錯誤的對象徵稅,而完全放過了真正的財源。在土地兼併嚴重的明末,農民大量失去土地,再加上天災,實際上財富屈指可數,就算徵調他們所有的家當,對於巨大的財政支出來說也是杯水車薪。而裁剪公務員,則更是火上澆油,加重危機的愚蠢之舉。

明朝真正的握有財富的階層,一是官紳階層,二是明朝宗室。這兩者都利用高利貸兼併自耕農的土地,到了明朝末年,這兩個階層已經佔據了全國大部分的土地。一些大的官員,比如徐階,就有良田萬畝,海瑞還曾因此與其展開激烈的爭鬥。至1600年,很多地區的士紳已經欠稅50多年,但依然沒有受到朝廷追究。

相比於官紳階層,明朝宗室也不遑多讓,雖然朱棣廢除了藩王們的軍政大權,但依然保留他們的經濟特權,每年,朝廷都要花費大量的薪俸去供養他們,薪俸包括銀兩土地大米,以至於《新修成都府志》中感嘆:腴田膏土,儘是王莊,貧民或為彼佃戶,以償租傭。

除了一般的俸祿,一些特別受天子寵愛的藩王,還會得到額外的獎勵,比如萬曆的五子瑞王,就被賜予三萬頃土地,最受萬曆喜愛的福王,更是被賜予了河北地區的鹽鐵專賣權,而鹽鐵專營,向來是朝廷的財政之源。

隨著明朝宗室的人口增加,到了萬曆初年,用於宗室俸祿的支出已經達到了當年支出的三分之一。

(在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就已經無力全額支付宗室俸祿,此圖為嘉靖年間虧欠俸祿的情況)

圖片來源:明代藩王研究 梁曼容

坐以待斃,明朝拒絕向利益集團徵稅

雖然政府的財政如此艱難,而明朝的官紳階層和宗室如此之富裕,但明朝依然拒絕向他們徵稅。

不僅沒有徵稅,甚至連宗室的俸祿也沒有多少削減,明末的艱難時節,宗室唯一援助朝廷的做法就是自願性的捐贈,但是捐贈的數額明顯與其財產不成正比,藩王們幾千幾千的捐贈,對於每年2000多萬兩的軍費來說微不足道。

(與藩王巨大的財富相比,捐贈數額微不足道)

圖片來源:明代藩王研究 梁曼容

作為整個國家最富裕的階層,不但沒有強制性的累進稅制,反而不斷增加補貼,而他們回報國家的唯一方式,僅僅是微不足道的象徵式捐贈。

如此輕易放過對富裕階層徵稅的機會,在世界各國歷史中,都屬罕見。

即使死到臨頭,崇禎依然沒有向最富裕的利益集團徵稅,而他這種保護措施最後證明只是更快將這些利益集團送上了斷頭臺。

北京城內的官員被李自成輪番拷打,家財盡數沒收,而這些平常哭窮的官員,在李自成的鞭子之下,竟然交出了7000多萬兩白銀,相當於明朝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某吧友製作)

而那些明朝宗室們,也被李自成屠戮大半,曾經深受萬曆寵愛,家財萬貫的福王無論如何哀求李自成,都無法得到後者的寬恕,李自成不僅怒斥其罪行,甚至將其著成肉湯,全軍分食。而其他諸王,也在李自成到來後被全部誅殺。

(明朝滅亡帶來的不是悲壯,而是困惑)

明末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對抗後金——向窮人徵稅——窮人成為流寇——加派稅賦徵繳流寇——更多人造反。在這樣的死循環下,大明王朝轟然崩塌。

而明朝寧肯覆滅也不願向利益集團徵稅的行為也成為了世界史一個極為罕見的奇觀。直到今天,許多政治學家,如福山等人,依然為這種坐以待斃的行為感到費解。

相關焦點

  • 顏面、正統性與現實利益的衝突:明朝滅亡前錯失的四個機會與反思
    儘管王朝覆滅幾乎不可逆轉,但在一定時間內延長國祚卻並非毫無希望,歷史也曾給了崇禎皇帝為首的明朝君臣至少四個機會,但由於執拗地糾結王朝的顏面和正統性,這些形上學的東西最終壓倒了現實利益,崇禎皇帝一一錯過了這四次機會,最終釀成了自己自盡於煤山的悲劇,也使得後續的南明政權先天不足,在抵抗四十多年之後,徹底淪喪於滿清政權之手。
  • 最近熱議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到底是什麼?
    來源:王劍的角度現代貨幣理論(MMT)最近被炒得很熱,大家討論要不要實施之。但究竟是什麼是MMT呢?我這邊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描述之。《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買來讀了,到現在已經有段時間了,所以有些東西可能記錯,可我現在太忙,也沒時間去拿出來重新翻一遍,所以如果文中有記錯的地方,煩請大家指示。
  • 1587年,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卻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預兆
    文官集團的阻擾使得他一件件事情不能決斷,當自己喜愛的鄭貴妃的兒子無法被立為太子,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的矛盾爆發了。他開始怠於政事,怠政是他對朝堂上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但最終導致了一個朝代的沒落。這種帶著消極的屈服實際上已隱約地暗示了時局正逐漸陷於一場難以扭轉的危機之中,只是局中之人無人能解。
  • 一個公務員的遺書:被利益集團逼得走投無路
    私了要求被我拒絕後,他們動用黑白兩道妄圖置我於死地,報復我弟弟,恐嚇我11歲的女兒,凌遠國親自給我打要滅門的電話。  為母申冤,天經地義!我一個農家子弟,經過拼搏,經過奮鬥,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而現在,被貪腐傢伙搞得家破人亡的我,被形成窩案、串案的利益集團逼得走投無路的我,決心魚死網破,與他們同歸於盡!
  • 貿易衝突:理念與利益的衝突
    首先從經濟因素來看,主要利益集團的訴求變化相對比較緩慢。比如出口商往往希望降低關稅,而製造商往往希望增加關稅,商品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邏輯大概類似。不同地區的經濟活動,涉及不同行業廠商與工人,不可能在幾十年間就改變,甚至延續數個世紀。比如棉花始終在密西西比州生產,菸草在肯塔基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鋼鐵在賓夕法尼亞州。
  • 被人稱作碌碌無為,其實他是忍辱負重,為明朝國運多延續好幾年
    明朝的政治制度一開始就存在著先天不足,朱元璋制定了很多政策,雖然出發點非常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不合時宜就漸漸顯露出來。明朝初期政治的這個怪胎不不斷成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這個文官集團和皇帝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 明朝時,為何留下國外進貢的大象和犀牛,而獅子都被「退貨」了
    而明朝時期發生的一件「退貨獅子」事件,終於讓後人知道答案。原來在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在位時,發生過一件反常的事情。西域小國撒馬爾罕千裡迢迢,給明朝帶來一頭獅子作為貢品,但明憲宗卻死活不肯要,要求「退貨」。為什麼他會執意拒絕這頭獅子?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明朝早中期,綜合實力強大。
  • 西方學者關於最佳所得稅的理論
    特別是應該首先對富人的收入徵稅,因為他們被徵稅後所失去的邊際效用比窮人要小得多。如果通過徵稅後,人們收入的邊際效用完全相等了,政府還要增加額外的稅收,那就只有平均地分配給每個人了。  所以,埃奇沃思的模式,是意味著一種激進的累進稅制——即應該從收入的最頂端開始削平直到完全均等。這實際上對高收入個人的稅率是100%.不過,這個分析中的各種假設是有問題的。
  • 明朝時臺灣是怎麼丟的?荷蘭人以為白撿了一塊肥肉!
    到了明代時,由於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沒有對臺灣進行有效管理,使這裡成為一些海盜走私集團的避風港和活動基地,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林道乾、李旦、鄭芝龍等人。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葡萄牙人在開船去日本的路上,偶然經過臺灣海峽,意外發現了一座美麗的島嶼,他們將這座美麗的島嶼稱為「福爾摩沙」(Formosa),「福爾摩沙」就是「美麗之島」的意思。葡萄牙人雖然發現了美麗的臺灣島,並未佔領這座島嶼。隨後,荷蘭人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成為有一個海上霸主。荷蘭人在巴達維亞城(現雅加達)建立了「東印度公司」,負責管理東南亞一帶的殖民地。
  • 為何人類已知的全部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體會下絕對力量的恐怖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5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為何人類已知的全部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什麼叫人類目前已知的任何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為什麼人類目前已經的任何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什麼叫人類目前已知的任何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
  • 明朝打擊走私茶,為何民間"茶馬互市"貿易依然盛行?反成納稅大頭
    明朝民間貿易發展盛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茶馬互市。茶馬互市的盛行為明朝民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也為明朝財政創下了巨大的收入。  三.明朝民營茶馬互市增加明政府的稅收  明朝民營茶馬互市的繁榮不僅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還對明朝的經濟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政府在建立之初規定「商人於產茶地買茶,納錢請引」和在「賣茶之地,令宣課司三十取一」,說明在明代,商人無論買茶還是賣茶都是要向明政府繳稅的。
  • 環保稅1月1日開徵 生活汙水和垃圾未列入徵稅範圍
    省地稅局:根據《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在我國領域和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汙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環保稅的徵稅對象主要為四大類:大氣汙染物、水汙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  記者:建築和交通噪音是城市噪音汙染的重要來源,為何未納入徵稅對象中來?
  • 性格決定成敗——崇禎帝的性格缺陷導致明朝滅亡
    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執政17年,最後在農民起義的威逼下,自縊於煤山。雖然即位時明朝內憂外患已呈衰敗跡象,大明的滅亡已成歷史的必然結局,僅靠他個人是不能扭轉歷史的發展趨勢。雖然自當政以來,他勤於政治,崇尚節儉,始終為挽救明朝而不懈努力。但明朝的滅亡也有著他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性格弱點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腳步。
  • 美泰孩之寶相繼拒絕使用金光集團APP紙品
    宣布停止購買導致熱帶雨林破壞的紙質包裝的消息後,記者今日又獲得消息,變形金剛和大富翁的製造商--孩之寶於北京時間11月1日也在其新制定的全球紙張採購政策中強調:不會使用來自於熱帶雨林破壞的紙品,包括拒絕使用漿紙巨頭金光集團APP的紙品,並將不斷增加再生紙和森林管理委員會(FSC)認證紙的使用比例。
  • 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沒亡,我敢打賭我們現在說的不會是英語
    自然有很多人拒絕。對於朱元璋來說,拒絕我?沒關係,砍了就是。於是在高壓之下,民眾們開始移民。 這樣的行為促進了東南亞陶瓷業的發展,同時明朝的藩屬國通過獨佔中國貿易的契機獲取了大量利益。
  • 馬丁·季倫思、班傑明·佩奇:美國政治理論檢驗
    從關於利益集團的經驗證據來看,有組織的集團確實定期遊說並結交政府官員,在公職部門與私人機構的旋轉門之間穿梭,向官員提供自利的信息,起草法案,在競選上投入很多資金。而且,與缺少代表性的多元主義相一致的是,證據明顯表明,大部分美國利益集團和遊說團體代表商業公司或專業人員的利益。只有相對較少的代表窮人或者普通工人的經濟利益,特別是如今美國工人運動已經變得如此虛弱。
  • 農業部:我國轉基因產業化不受任何利益集團控制
    人民網武漢10月17日電(記者 馬麗)我國轉基因產業化是否受到利益集團控制?在今天舉行的「全國媒體記者轉基因報導研修班」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智慧財產權處處長寇建平明確表示,我國轉基因產業化不受任何利益集團控制。
  • 溫鐵軍:教育制度的缺陷是利益集團彼此默認的
    教育制度的缺陷是利益集團彼此默認的鳳凰網文化:您覺得指日可待嗎?溫鐵軍:還沒討論,還沒人提出,我也是60歲以後才敢提,如果我60歲以前我要提的話,那我整個體系就沒有分配,它的利益集團我剛才說了,利益集團會排異,任何人感覺讓這個利益集團受到哪怕些微的損害,你都不能存在。鳳凰網文化:這是大家默認的一個東西。
  • 向左轉,向右轉?
    出於政黨和選舉利益考慮,保守黨政策已逐漸偏離中間和共識政治的傳統,表現出一定民粹化傾向。  本次競選中工黨左翼色彩鮮明:終止保守黨政府多年的緊縮政策,擴大財政支出;推進供水、能源、鐵路、郵政等服務國有化;向富人和大企業徵稅。不過,830億英鎊的「天價」年度預算如何實現?將會給納稅人帶來多大負擔?工黨領袖科爾賓沒有回答。
  • 英國選舉前瞻:向左轉,向右轉?
    英國如果未能在2020年底前與歐盟磋商達成自貿協定,同時拒絕延長「脫歐」過渡期,就將失去現有貿易優惠條件,依照世界貿易組織規定與歐盟開展貿易活動。 「脫歐」以外,保守黨還注重民生,競選承諾涉及醫療、教育、安全,主要面向底層民眾,以爭奪工黨選民;移民政策方面,將於2021年起推行澳大利亞積分式移民體系,以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淨值人群,提升英國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