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劍的角度
現代貨幣理論(MMT)最近被炒得很熱,大家討論要不要實施之。但究竟是什麼是MMT呢?我這邊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描述之。《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買來讀了,到現在已經有段時間了,所以有些東西可能記錯,可我現在太忙,也沒時間去拿出來重新翻一遍,所以如果文中有記錯的地方,煩請大家指示。
一、從古代貨幣體系出發
MMT的故事,可以先從「古代貨幣理論」說起。什麼是古代的貨幣體系呢?假設古代有個國家,突然發明出來了主權信用貨幣,但還沒有發展出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社會中只有政府和居民(政府僱員歸入居民),這時候貨幣是如何運行的?
在發明出主權信用貨幣之前,這個國家的人們是以物易物交易的,有時候會用上一般等價物,比如貝殼或貴金屬,但沒有信用貨幣。政府運行需要財政,這時候是實物財政,即居民將一定的產出物(糧食、織品等)作為稅賦繳納給政府,然後政府將這些東西發放給政府僱員,以此來維持政府運行。
而當主權信用貨幣被發明出來後,政府宣布全國使用該貨幣,那麼它就可以直接用印製出來的貨幣各居民採購物資,發放給政府僱員。甚至,政府都不用採購物資,直接將印刷好的貨幣發放給政府僱員即可。這時候還需要徵稅嗎?
假設政府運行需要徵收一國產出的10%,那麼在貨幣出現之前,居民要繳納10%的產出物給政府。而當政府壟斷了貨幣發行之後,直接用印製的貨幣向居民採購10%的物資即可,或者將等額的貨幣直接發放給政府僱員即可。這時候,其實是不需要徵稅的。用主權信用貨幣直接買走一定比例的物資即可,這和用稅收的形式徵收走一定比例的物資,效果是一樣的。
可為什麼古今中外所有政府都在徵稅呢?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人類的實物財政(包含稅收)是與貨幣獨立演化而來的,所以收稅這個行為一直保持了下來。第二個原因,就是《現代貨幣理論》一書指出的,政府規定以這種貨幣來繳稅,是為了保證居民願意使用這種貨幣。如果居民不信任這種貨幣,那麼在平時就不會使用它,這時政府再用該貨幣向居民採購物資時,就可能被拒絕。
所以,在主權信用貨幣時代,政府收稅不是為了財政收入,是賦予大家以此貨幣交稅的義務,從而保證大家願意使用這種貨幣。財政的收稅竟然不是為了財政收入,這個觀點有點雷人,但推理邏輯確實是完整的。
然後,在以貨幣交稅的義務驅動下,居民願意接受這個貨幣了。這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假設剛開始實施這個制度的那一天,居民手上並沒有這種貨幣,所以政府也不可能收到這種貨幣。所以,政府必須先支出,用貨幣採購物資,這樣貨幣才會投入到民間的流通中去。於是,一開始實施主權信用貨幣時,政府是先支出才能收稅(而不是先通過收稅有了錢,才能有錢花,先收錢再花錢是實物貨幣時代的特徵)。這又是一個看上去雷人的觀點,但其邏輯又是完整的。
於是,這個政府先印製了100元貨幣,採購了物資,民間就流通著100元貨幣了。然後,政府又從民間徵稅,收了20元的稅。那麼現在在外流通的貨幣餘額是80元。於是,一個非常簡單卻新鮮的公式出現了:
財政赤字 = 貨幣發行量
這就是大家最近熱議的「赤字貨幣化」。政府以主權信用貨幣收支,那麼其淨支出便構成貨幣發行量。在古代,支出方式包括發放政府僱員工資、賞賜、賑濟等,收入方式包括收稅、罰沒等。支出大於收入的部分,便構成貨幣發行量。而支出不可能大於收入,因為外面的貨幣全是政府能過支出投放出去的,政府不可能收到超過投放數量的貨幣。
二、爭議的焦點是赤字率約束
以上是現代貨幣理論中所提到的幾個特徵,它來自古代現代體系,因為在主權信用貨幣出現之後而央行、銀行尚未出現之前,這段漫長的時光裡,人類的貨幣制度大致就是這樣的。那麼,是不是這意味著這套東西現在並不成立呢?其實不是的,我們繼續觀察這個體系,通過兩個情景分析。
情景一: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買走了過多物資。上面假設政府需要每年產出的10%用於運行,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戰爭、重大基建等,政府就會發行更多貨幣,買走更多物資用於特殊時期的需要。這時,外面流通的貨幣更多了,外面可供交易的物資卻更少了,那麼物價大漲,通貨膨脹。即使不遇到特殊情況,而僅僅是因為政府的貪婪,多發了貨幣,那也會通脹。所以,這是這一制度的一個硬傷,就是沒有人控制政府將貨幣發行在剛剛好的位置。
情景二:如果生產力高度發達,民間生產的物資過多,民間根本消費不掉,於是就產生了過剩,需求不足,物價大跌。當然,這種事情在古代實際發生得較少,當代則較多。這時,MMT的政策建議是,直接讓政府印更多貨幣,買走多餘的物資。這樣,政府購買就彌補了需求缺口,居民們有了收入,其產出的物價也穩定了。當然,這時政府的赤字肯定是快速上升的,沒必要一定得維持在一個所謂的合理赤字率,於是有了「功能財政」的思維:財政不是追求絕對平衡,而是要發揮經濟效果。這其實就是凱恩斯老師的那一套。
上述兩個情景其實隱含了一對衝突:從情景一出發,我們認為應該控制政府的赤字率,不能濫發貨幣,而情景二卻認為應該賦予政府一定的赤字靈活度,以發揮功能財政熨平經濟波動。
所以,要不要控制赤字率,如何控制赤字率,其實是這次關於MMT的爭議的焦點。顯然,這問題其實沒有簡單明了的答案,最佳答案是「相機抉擇」,該控制的時候控制,該提高的時候提高。而這需要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以及一整套有利於政府做出正確決策的治理機制。
三、對比現代貨幣體系
明明是古代的貨幣體系,為何敢稱為「現代貨幣理論」呢?因為我們現在通行的貨幣體系,並不是另起爐灶新辦的,而是從這一古代體系中發展演進而來的,它依然帶有一些特徵。因此,古代貨幣體系會給我們提供一些研究當代的線索。
我們拿現代貨幣體系與上述古代貨幣體系做個對比。
首先是第一個重大差別:古代是政府直接發行貨幣,而現在,則由央行代表政府來發行貨幣,財政與央行分離,央行發行的貨幣並不是直接交給財政使用的,而是直接發行給市場的。所以,財政不能直接拿這貨幣去採購物資,而是得先收稅,有了收入,才能支出,收入不足支出的部分,可以向市場借(但不能向央行借,因為這樣就變成了央行直接印錢給財政花了)。這一點和MMT非常不同,倒是和實物貨幣時代相近(所以,有理由認為現在的體系其實更加古老)。很顯然,這一點安排是對前文情景一的回應:怕政府直接印太多錢,所以不讓財政直接印錢買東西,而是由央行來印,以便控制通脹。從這一角度講,央行和財政天然具有相互制衡的關係,他們兩家要是其樂融融反倒是不對了……
但前文已述,情景二與情景一存在衝突,當經濟面臨嚴重需求不足,需要政府支出來彌補需求時,就應該允許擴大赤字。所以,MMT持這種主張,即平時是可以設置赤字率,但在必要的時候,可討論擴大赤字率(但肯定不是完全取消赤字率約束)。近期受疫情影響,經濟面臨不確定性,需求不足,所以有人提出採納MMT建議,擴大赤字率。在現代貨幣制度下,政府要先借入基礎貨幣再支出,因此便會大量發行政府債券,將外面流通的貨幣借走,外面的貨幣少了,央行就得增發補上,所以本質上就是央行間接發行貨幣,給財政拿去支出,這就非常類似MMT了。
然後是第二個重大差別:商業銀行出現,央行代表政府發行了貨幣後,並不用於流通,而是用於充當銀行的準備金,銀行再以該準備金為備抵,發行「銀行存款貨幣」。真正用於社會流通的貨幣其實是存款銀行為主,而央行發行的貨幣,則改名叫基礎貨幣,一直趴在銀行的帳上。只有少部分基礎貨幣被提取為現金,用於日常流通,但這個只佔全部存款貨幣的比例僅5%(以我國為例),幾乎可忽略。因此,現代實行二級銀行制度,央行代表政府發行的基礎貨幣主要不用於流通。這時候,如果遇到需求不足,甚至都不用央行多發基礎貨幣,而是採取措施刺激銀行擴大信用,派生了更多存款貨幣,便能一定程度上彌補需求不足。這樣,央行就認為,不應輕易動赤字率,貨幣政策使勁就行了。只有當貨幣政策失效,無法刺激銀行派生更多貨幣時(貨幣政策的銀行傳導失效),才有必要參考MMT,提升赤字率,由財政擴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