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議的現代貨幣理論(MMT)到底是什麼?

2020-12-05 金融界

來源:王劍的角度

現代貨幣理論(MMT)最近被炒得很熱,大家討論要不要實施之。但究竟是什麼是MMT呢?我這邊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描述之。《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買來讀了,到現在已經有段時間了,所以有些東西可能記錯,可我現在太忙,也沒時間去拿出來重新翻一遍,所以如果文中有記錯的地方,煩請大家指示。

一、從古代貨幣體系出發

MMT的故事,可以先從「古代貨幣理論」說起。什麼是古代的貨幣體系呢?假設古代有個國家,突然發明出來了主權信用貨幣,但還沒有發展出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社會中只有政府和居民(政府僱員歸入居民),這時候貨幣是如何運行的?

在發明出主權信用貨幣之前,這個國家的人們是以物易物交易的,有時候會用上一般等價物,比如貝殼或貴金屬,但沒有信用貨幣。政府運行需要財政,這時候是實物財政,即居民將一定的產出物(糧食、織品等)作為稅賦繳納給政府,然後政府將這些東西發放給政府僱員,以此來維持政府運行。

而當主權信用貨幣被發明出來後,政府宣布全國使用該貨幣,那麼它就可以直接用印製出來的貨幣各居民採購物資,發放給政府僱員。甚至,政府都不用採購物資,直接將印刷好的貨幣發放給政府僱員即可。這時候還需要徵稅嗎?

假設政府運行需要徵收一國產出的10%,那麼在貨幣出現之前,居民要繳納10%的產出物給政府。而當政府壟斷了貨幣發行之後,直接用印製的貨幣向居民採購10%的物資即可,或者將等額的貨幣直接發放給政府僱員即可。這時候,其實是不需要徵稅的。用主權信用貨幣直接買走一定比例的物資即可,這和用稅收的形式徵收走一定比例的物資,效果是一樣的。

可為什麼古今中外所有政府都在徵稅呢?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人類的實物財政(包含稅收)是與貨幣獨立演化而來的,所以收稅這個行為一直保持了下來。第二個原因,就是《現代貨幣理論》一書指出的,政府規定以這種貨幣來繳稅,是為了保證居民願意使用這種貨幣。如果居民不信任這種貨幣,那麼在平時就不會使用它,這時政府再用該貨幣向居民採購物資時,就可能被拒絕。

所以,在主權信用貨幣時代,政府收稅不是為了財政收入,是賦予大家以此貨幣交稅的義務,從而保證大家願意使用這種貨幣。財政的收稅竟然不是為了財政收入,這個觀點有點雷人,但推理邏輯確實是完整的。

然後,在以貨幣交稅的義務驅動下,居民願意接受這個貨幣了。這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假設剛開始實施這個制度的那一天,居民手上並沒有這種貨幣,所以政府也不可能收到這種貨幣。所以,政府必須先支出,用貨幣採購物資,這樣貨幣才會投入到民間的流通中去。於是,一開始實施主權信用貨幣時,政府是先支出才能收稅(而不是先通過收稅有了錢,才能有錢花,先收錢再花錢是實物貨幣時代的特徵)。這又是一個看上去雷人的觀點,但其邏輯又是完整的。

於是,這個政府先印製了100元貨幣,採購了物資,民間就流通著100元貨幣了。然後,政府又從民間徵稅,收了20元的稅。那麼現在在外流通的貨幣餘額是80元。於是,一個非常簡單卻新鮮的公式出現了:

財政赤字 = 貨幣發行量

這就是大家最近熱議的「赤字貨幣化」。政府以主權信用貨幣收支,那麼其淨支出便構成貨幣發行量。在古代,支出方式包括發放政府僱員工資、賞賜、賑濟等,收入方式包括收稅、罰沒等。支出大於收入的部分,便構成貨幣發行量。而支出不可能大於收入,因為外面的貨幣全是政府能過支出投放出去的,政府不可能收到超過投放數量的貨幣。

二、爭議的焦點是赤字率約束

以上是現代貨幣理論中所提到的幾個特徵,它來自古代現代體系,因為在主權信用貨幣出現之後而央行、銀行尚未出現之前,這段漫長的時光裡,人類的貨幣制度大致就是這樣的。那麼,是不是這意味著這套東西現在並不成立呢?其實不是的,我們繼續觀察這個體系,通過兩個情景分析。

情景一: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買走了過多物資。上面假設政府需要每年產出的10%用於運行,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戰爭、重大基建等,政府就會發行更多貨幣,買走更多物資用於特殊時期的需要。這時,外面流通的貨幣更多了,外面可供交易的物資卻更少了,那麼物價大漲,通貨膨脹。即使不遇到特殊情況,而僅僅是因為政府的貪婪,多發了貨幣,那也會通脹。所以,這是這一制度的一個硬傷,就是沒有人控制政府將貨幣發行在剛剛好的位置。

情景二:如果生產力高度發達,民間生產的物資過多,民間根本消費不掉,於是就產生了過剩,需求不足,物價大跌。當然,這種事情在古代實際發生得較少,當代則較多。這時,MMT的政策建議是,直接讓政府印更多貨幣,買走多餘的物資。這樣,政府購買就彌補了需求缺口,居民們有了收入,其產出的物價也穩定了。當然,這時政府的赤字肯定是快速上升的,沒必要一定得維持在一個所謂的合理赤字率,於是有了「功能財政」的思維:財政不是追求絕對平衡,而是要發揮經濟效果。這其實就是凱恩斯老師的那一套。

上述兩個情景其實隱含了一對衝突:從情景一出發,我們認為應該控制政府的赤字率,不能濫發貨幣,而情景二卻認為應該賦予政府一定的赤字靈活度,以發揮功能財政熨平經濟波動。

所以,要不要控制赤字率,如何控制赤字率,其實是這次關於MMT的爭議的焦點。顯然,這問題其實沒有簡單明了的答案,最佳答案是「相機抉擇」,該控制的時候控制,該提高的時候提高。而這需要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以及一整套有利於政府做出正確決策的治理機制。

三、對比現代貨幣體系

明明是古代的貨幣體系,為何敢稱為「現代貨幣理論」呢?因為我們現在通行的貨幣體系,並不是另起爐灶新辦的,而是從這一古代體系中發展演進而來的,它依然帶有一些特徵。因此,古代貨幣體系會給我們提供一些研究當代的線索。

我們拿現代貨幣體系與上述古代貨幣體系做個對比。

首先是第一個重大差別:古代是政府直接發行貨幣,而現在,則由央行代表政府來發行貨幣,財政與央行分離,央行發行的貨幣並不是直接交給財政使用的,而是直接發行給市場的。所以,財政不能直接拿這貨幣去採購物資,而是得先收稅,有了收入,才能支出,收入不足支出的部分,可以向市場借(但不能向央行借,因為這樣就變成了央行直接印錢給財政花了)。這一點和MMT非常不同,倒是和實物貨幣時代相近(所以,有理由認為現在的體系其實更加古老)。很顯然,這一點安排是對前文情景一的回應:怕政府直接印太多錢,所以不讓財政直接印錢買東西,而是由央行來印,以便控制通脹。從這一角度講,央行和財政天然具有相互制衡的關係,他們兩家要是其樂融融反倒是不對了……

但前文已述,情景二與情景一存在衝突,當經濟面臨嚴重需求不足,需要政府支出來彌補需求時,就應該允許擴大赤字。所以,MMT持這種主張,即平時是可以設置赤字率,但在必要的時候,可討論擴大赤字率(但肯定不是完全取消赤字率約束)。近期受疫情影響,經濟面臨不確定性,需求不足,所以有人提出採納MMT建議,擴大赤字率。在現代貨幣制度下,政府要先借入基礎貨幣再支出,因此便會大量發行政府債券,將外面流通的貨幣借走,外面的貨幣少了,央行就得增發補上,所以本質上就是央行間接發行貨幣,給財政拿去支出,這就非常類似MMT了。

然後是第二個重大差別:商業銀行出現,央行代表政府發行了貨幣後,並不用於流通,而是用於充當銀行的準備金,銀行再以該準備金為備抵,發行「銀行存款貨幣」。真正用於社會流通的貨幣其實是存款銀行為主,而央行發行的貨幣,則改名叫基礎貨幣,一直趴在銀行的帳上。只有少部分基礎貨幣被提取為現金,用於日常流通,但這個只佔全部存款貨幣的比例僅5%(以我國為例),幾乎可忽略。因此,現代實行二級銀行制度,央行代表政府發行的基礎貨幣主要不用於流通。這時候,如果遇到需求不足,甚至都不用央行多發基礎貨幣,而是採取措施刺激銀行擴大信用,派生了更多存款貨幣,便能一定程度上彌補需求不足。這樣,央行就認為,不應輕易動赤字率,貨幣政策使勁就行了。只有當貨幣政策失效,無法刺激銀行派生更多貨幣時(貨幣政策的銀行傳導失效),才有必要參考MMT,提升赤字率,由財政擴大支出。

相關焦點

  • 從現代貨幣理論說開去
    ——鍾偉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 從現代貨幣理論看傳統貨幣理論面臨的挑戰 文 | 鍾偉 1900也是個庚子年
  • 現代貨幣系統的死亡螺旋-非有效債務
    什麼是現代貨幣理論?簡而言之,向市場無限注入信用貨幣。亦即所謂的「印錢」,雖然不是印了免費發放,但在宏觀上也僅僅只是記帳、發錢而已。今年初全球性疫情經濟危機持續發酵以來,經濟學家們對現代貨幣理論的優缺點討論已經進入「世紀大論戰」的白熱化狀態,危機之中的討論,更有一種生死存亡的嚴肅氣氛,其中最主要的擔心之一就是通貨膨脹在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下會席捲全球主要經濟體,嚴重威脅正常的經濟、市場活動。然而全球性的貨幣寬鬆政策已經執行數年之久,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按普通CPI衡量至少在紙面上尚未出現過明顯的通貨膨脹。
  • 專家熱議:數字貨幣發展 前瞻與挑戰並存(實錄)
    大家可以看到,最近不管是金融穩定理事會,還是歐盟,還有美國的貨幣的文件已經很清楚,如果在歐元區發行歐元區穩定幣必須有實體辦公的場所,我覺得按照這個方向推下去沒有什麼障礙,特別是美國,美元的穩定幣已經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業務,不管是法律和實踐上都沒有障礙。主要的障礙是能不能用起來,能不能真的到實體經濟的支付場景裡使用。
  • 華少「愛情多巴胺「理論引熱議:多巴胺到底是福還是禍?
    愛情電影《如影隨心》最近在影院放映,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電影口碑和票房雙「撲街」,但片中華少飾演的醫生鄭可在面對想要離婚的伴侶時,發表的一番關於愛情與多巴胺的理論,卻讓很多人影響深刻,在網上引起熱議。
  • 比特幣到底是什麼東西?發展歷史一波三折的虛擬貨幣
    究竟什麼是比特幣呢?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採用點對點網絡與共識主動性,開放原始碼,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由中本聰(化名)於2008年10月31日發表論文,2009年1月3日,創世區塊誕生。
  • 《環球經濟熱搜》:央行數字貨幣會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央行數字貨幣會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我們現在貨幣就是M0、M1、M2。M0可能就是流通中的通貨、紙幣、硬幣這些東西,M1大致就是活期,然後M2就是更加廣泛的。那數字貨幣的話,它究竟想替代M0,替代M1,還是要把M2全部替代掉,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 加密貨幣交易中採用的夏普比率是什麼
    打開APP 加密貨幣交易中採用的夏普比率是什麼 發表於 2019-08-29 10:33:34 加密貨幣交易員對風險和波動性並不陌生
  • 鈕文新:央行和財政有什麼好爭論的?——貨幣政策切忌作繭自縛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最近,關於赤字是否可以貨幣化的問題爭論不休。說實話,這事真沒什麼好爭論的,財政無非是說:央行應當以國債(國家信用)為基礎吞吐基礎貨幣;而央行則認為,這是赤字貨幣化,是財政向央行透支。
  • Libra 貨幣籃子管理:一個理論分析
    本文基於公開信息推測了 Libra 貨幣籃子管理方式,從理論上分析了 Libra 法幣儲備金充足的條件,並定義了 Libra 的市場匯率、理論匯率和內涵匯率。本文討論了在 Libra 法幣儲備金「總體充足」時,生成和贖回 Libra 的套利機制使市場匯率趨近理論匯率,以及在「總體充足」條件持續不被滿足時,Libra 可能遭受的投機性攻擊及影響機制。
  • 新貨幣理論與錨定物價指數的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如何科學決定並調控數字貨幣發行量以確保幣值穩定,應成為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最重要的考量,也會日益成為不同貨幣當局在網絡世界展開數字貨幣競爭的關鍵」——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建議以物價指數作為人民幣之錨」為張五常多年的倡議,並獲弗裡德曼認可。本文認為:貨幣具有支付、儲值兩種基本功能,貨幣的更迭主要圍繞其展開。
  • 量子力學與貨幣的關係
    二、牛頓在鑄幣局都幹了什麼1、牛頓53歲時任皇家鑄幣局總監,在此之前牛頓雖然聲望高但收入低,鑄幣局每年薪水500英鎊在當年相當於普通人幾十倍。這個職位原本是一個工資高的閒職,但牛頓在這個崗位上發揮了很大作用。2、在那個年代英國流通的貨幣是銀幣,銀幣存在磨損問題,有些磨損是正常使用造成的,有些是有人故意為之,每枚銀幣蹭掉一些銀粉,最後聚攏起來獲取利潤。
  • 「廣發宏觀」信用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但值得肯定的是,回答上述問題首先需要釐清當前金融體系的運行邏輯,並深入了解它的基石——現代信用貨幣體系是如何深刻影響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這也是本系列研究目的。本文,也是信用貨幣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重在闡述我們對當前信用貨幣的理解。
  • 馮博毅:數字貨幣市場中虛擬幣漲跌趨勢到底與什麼有關?
    馮博毅:數字貨幣市場中虛擬幣漲跌趨勢到底與什麼有關?近幾年來投資虛擬幣的人越來越多,幣價趨勢到底是漲是跌,並不是靠想像就能判斷和分析的,判斷幣價趨勢漲跌必須有一個標準?本質上來說數字貨幣和其它商品一樣,也一定程度上受供求關係影響,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當然,這只是原理層面。如果說到實際因素就有很多了,比如:消息層面、政策因素、莊家操縱、市場大環境影響等等。1.消息層面:消息造成漲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涵蓋非常廣泛,政策因素、幣種本身、市場環境部分方面都屬於消息面。
  • 在數位化趨勢下重新定義貨幣的微觀基礎
    □楊濤加密數字貨幣的出現,顯示數位化對金融產業鏈、金融組織的邊界帶來了重構的可能性,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已「撲面而來」。這就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新思考。我們必須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梳理和分析背後的理論、政策、技術與實踐邏輯。加密數字貨幣冒出頭來,原有的貨幣概念、理論與運行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挑戰,原有的貨幣數位化路徑與新型數字貨幣的衝擊、法定數字貨幣與私營數字貨幣、傳統場景的「私營貨幣」與網際網路場景的「數字私營貨幣」,各種概念糾纏在一起,也增加了理解問題的難度和複雜性。
  • 最近熱議的「拉尼娜」現象是個啥?
    (最近這到成為了熱議。。。。。)咱也去學習了一下這名詞:「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是厄爾尼諾現象的一種反相,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它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 金融泰鬥黃達批經濟學家:一些人不理解貨幣制度
    第一,最基本的貨幣金融的理論、觀念,自古一脈相承,要始終擺在我們金融學科教學研究的中心位置。貨幣理論、金融理論(貨幣與信用不可分割的融合體是金融)是自古以來傳承、發展的理論。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如此。把握其基本的、穩定的核心內涵,對於貨幣和金融理論工作者,至關重要。無論研究的領域多麼具體,不把握核心觀念,也難以得到提高、升華。
  • 人民幣數字貨幣背後的底層設計,究竟是什麼?
    最近刷到很多關於人民幣數字貨幣的微頭條和提問與解答,眾網友分享了對數字貨幣概念的解讀,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門,還有不少網友忽略了概念,直接分析了推出數字貨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比如目的是促使國際貿易去美元化,替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和國際交易體系,並且分析的頭頭是道,還有的討論了數字貨幣推出後對社會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再就是有些網友認為數字貨幣可以取代微信和支付寶。
  • 最近困惑的重疾新規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重疾新規? 最近都在熱傳的重疾新規,到底是什麼?與現在的重疾險區別又是什麼? 以往大家最關心的原位癌到底算不算惡性腫瘤的問題,就可以通過客觀且公認的標準進行區分了。 ICD-O-3 腫瘤形態學編碼屬於 0(良性腫瘤)、1 (動態未定性腫瘤)、2(原位癌和非侵襲性癌)範疇的疾病,都不算惡性腫瘤!除此之外,關於甲狀腺癌是否從惡性腫瘤剔除的問題,答案是沒有,但是按照等級進行了區分。
  • 最近熱議的量子科技,為什麼這麼重要?
    這兩天,量子科技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主題是「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從大數據到人工智慧、區塊鏈,再到量子科技,近年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多次就前沿技術的相關問題進行集體學習,這些技術都極具前瞻性,到現在都炙手可熱。
  • 愛因斯坦理論被推翻?黑洞中心到底是什麼?科學家有了新理論!
    愛因斯坦理論被推翻?黑洞中心到底是什麼?科學家有了新理論!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地方之一; 這是個空間和時間結構嚴重扭曲的地方,甚至光都逃不過它。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黑洞的中心有一個奇點,許多恆星的質量被壓碎成一個零大小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