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焦耳熱效應和脈衝退火高效再生催化電極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原創 吳菲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Cell Press青促會述評24#Cell Press論文速遞64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作為世界領先的全科學領域學術出版社,細胞出版社特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合作開設「青促會述評」專欄,以期增進學術互動,促進國際交流。

第二十四期專欄文章,由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吳菲,就 Joule 中的論文發表述評。

9月14日,Cell Press旗下能源旗艦期刊 Joule 在線發表了美國馬裡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胡良兵教授團隊題為A general method for regenerating catalytic electrodes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從碳材料的焦耳熱效應出發,建立並發展了一種基於高溫脈衝退火技術的無損再生方法,在維持電極理化性質和功能的前提下,高效清除電極表面汙染,實現電催化界面的快速再生和循環利用,可將鋰空電池的循環壽命延長109倍,並且成功推廣至其他電化學體系,證明了該方法的普適性。

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閱讀論文

電化學原理和方法的發展,尤其是面向特定界面反應過程的催化電極設計與構築,極大地推動了燃料電池、蓄電池、電解、有機電合成等領域的技術進步。當前,電極催化材料主要由過渡金屬甚或貴金屬元素構成,不僅造價昂貴,而且回收處理難、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因此對電化學體系的可持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重複操作中,碳電極、反應底物及電解質自身降解產生的副產物會逐漸鈍化電極表面,降低電催化活性,縮短電化學器件的使用壽命。傳統的電極循環再生思路是萃取-浸出-純化-分離-再合成,往往需要先破壞電極主體結構方可實現特定金屬元素的萃取。近年來,人們提出了無損循環再生(non-destructive recycling)的新思路,發展了水熱處理、煅燒、化學修飾等新方法。儘管這一技術理念相較於耗時耗能的傳統方法,有望實現電極催化劑的快速再生和直接使用,但仍處於早期探索和驗證階段,尚缺乏普適、有效的循環再生方法。

該論文的研究團隊利用碳材料的焦耳熱效應,發展了一種基於高溫脈衝退火技術的無損循環方法,可對電極表面進行快速、高效地再生,顯著延長催化電極的循環壽命。具體而言,他們設計並構建了一個焦耳加熱裝置,將待再生電極置於兩片緊密疊加的碳紙之間,組成「三明治」結構,而兩側碳紙則與一個外部供能裝置連接構成電迴路。當對碳紙施加單次電脈衝,「三明治」結構因碳材料的低熱容特性獲得瞬時高溫(約1700 K)並隨後快速降至室溫。換言之,即對中間的目標電極施加一個持續數十毫秒的高溫,用以去除覆蓋電極表面活性位點的副產物和汙染物,同時快速退火以保證電極原本的理化性質及催化劑性能不受影響。該裝置可通過改變電脈衝參數調控再生溫度,或裁剪碳紙來適應不同的電極尺寸,而且在惰性氛圍下能穩定運行超10000次脈衝。

▲圖1 電化學池及高溫脈衝退火裝置示意圖

為了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和適用性,他們選擇了鋰空電池為研究對象,探究了高溫脈衝退火對實際電化學體系的再生效率。鋰空電池的能量密度優於當下性能最佳的鋰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鋰空電池高度依賴電極催化劑的性能(降低過電位,提高能源轉化效率),後者則易被碳電極和有機電解質的降解副產物鈍化失活。商品化鋰離子電池通常的循環壽命可達400次,相較之下,鋰空電池的循環壽命僅約40次。該論文對造成差異的原因進行了研究。光電子能譜、紅外及拉曼結果顯示,鋰空電池的載釕碳電極在經歷40次循環(約200小時運行時間)後,表面形成了碳酸鋰、甲酸鋰和乙酸鋰三種副產物(沸點及降解溫度約為1600 K)。利用上述裝置對載釕電極施以持續55毫秒、溫度達1700 K的單次電脈衝後,這些含鋰副產物被完全蒸發或降解清除,電極表面形貌則未受影響,釕納米顆粒的粒徑和分布情況與再生前幾乎保持一致,有力證明了高溫脈衝退火作為催化電極再生方法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退火後的載釕電極催化性能亦得到了有效恢復,其催化過電位在經歷了10次循環再生後仍與初始值相當,鋰空電池的循環壽命可由原本的40次延長至400次(約2000小時)。與基於酸解處理的傳統化學溼法再生相比,高溫脈衝退火法對於清理疏水的碳電極表面具有明顯優勢,避免了長時程酸浸對催化電極結構及化學穩定性的不利影響。

▲圖2 再生前後載釕碳電極的表面結構及形貌表徵

儘管高溫脈衝退火能消除電極汙染,但是也可能改變電極表面催化位點的化學環境。一方面,電極的碳基底在多次高溫處理後可能會重結晶而導致缺陷(defects)消失,而缺陷是決定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拉曼光譜及晶體衍射結果表明,載釕碳電極的D/G比和晶型結構幾乎不受脈衝影響,瞬時1700 K尚不足以改變碳基底的結構和化學性質。另一方面,高溫處理也可能改變電極表面金屬催化劑的氧化態或成鍵環境,進而對電池性能造成難以預知的影響。光電子能譜表徵及催化產物分析顯示,釕納米顆粒催化的Li2O2化學過程也未受脈衝影響,具體表現為再生前後釕中心位點電子結構變化不顯著、活化過電位值相當、產物尺寸形貌一致,徹底打消了以上顧慮。

▲圖3 電極再生前後鋰空電池當代的循環性能對比測試

該方法不僅僅局限於鋰空電池碳電極的循環再生,而且能推廣至其他電化學體系。以乙醇燃料電池常用的載鉑鈦網電極為例,首先在電極表面人工覆蓋一層碳酸鋰,再施以高溫脈衝退火處理。退火後的鈦電極表面碳酸鋰層完全消失,同時鉑納米顆粒仍保持均勻分布而未發生聚集。得益於此,再生電極對催化乙醇的電化學氧化維持了高活性和穩定性。

總而言之,該論文利用焦耳熱效應,提出並建立了一種高溫脈衝退火方法,可用於催化電極的快速再生和再利用。不僅能通過調控脈衝溫度有效清除電極表面的副產物和汙染物,而且能通過調節脈衝時長保證電極自身性質不受高溫影響。以鋰空電池為模型體系,將傳統電池循環壽命延長10倍,驗證了方法的高效性。從碳電極拓展至金屬電極,進一步驗證了方法的普適性。高溫脈衝退火再生方法克服了傳統溼法再生長期面臨的問題,為發展更高性能電催化體系提供了新的機遇。

論文摘要

催化電極是電化學器件的核心元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不斷提升電極催化活性,而對電極循環再利用卻甚少關注。現有方法通常局限於特定金屬質再生,無法對整體電極進行功能恢復。針對這一難題,我們基於高溫脈衝退火技術,發展了一種普適的無損方法,可以實現催化電極的快速再生和直接再利用。高溫脈衝下,電極表面積聚的降解副產物被完全清除。同時,快速退火保證了電極催化劑自身理化性質及功能活性不受高溫影響。以鋰空電池為模型體系,我們證明載釕碳電極在10次循環再生後仍能維持原有催化性能,成功將鋰空電池的循環壽命延長近10倍。高溫脈衝退火方法同樣能用於其他電化學體系的電極再生和功能恢復。該研究為開發高度可持續的電化學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Catalytic electrodes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As the pursuit of high activity dominates the research focus, limited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recycling technologies. Existing methods often only allow for recovering specific metallic substance without restor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electrode. Herein we report a general, non-destructive method based on high temperature pulse annealing to enable direct reuse of catalytic electrodes. The high temperature ensures complete decomposition of byproducts, meanwhile the rapid annealing maintains the original physiochemical property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 Using Li-air battery as a model system, we can regenerate a Ru-loaded electrode for 10 times after each cycling operation, thus extending its lifetime by nearly 10-fold. Our method can be readily applied to other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where catalytic electrodes are prone to deactivation by byproducts. This study paves a new way toward highly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向下滑動閱覽摘要翻譯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評述人簡介

吳菲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吳菲,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院青年促進會成員。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藥學院(2009年)。2015年於美國猶他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師從Shelley Minteer教授。隨後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活體分析化學實驗室毛蘭群研究員課題組,工作至今。主要從事生物電催化、活體電化學分析與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ACS、Angewandte、Analytical Chemistry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篇,引用700餘次。2018年入選中國化學會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Fei Wu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CCAS), and also a member of 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f. Wu received her B.S. degree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t Nankai University in 2009 and Ph.D. degree in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Shelley Minteer in 2015. Then she joined Prof. Lanqun Mao’s research group in the Key Laborator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for Living Biosystems at ICCAS in the same year. Her ongoing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facing bioelectrocatalysis and in vivo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regulation. She has published 40 research articles on scientific journals including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JACS, Angewandte, Analytical Chemistry, et al. with over 700 citations. In 2018, she received the award from the Youth Talent Supporting Program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向下滑動閱覽英文簡歷

相關論文信息

原文刊載於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Joule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於2011年6月成立,是中科院對青年科技人才進行綜合培養的創新舉措,旨在通過有效組織和支持,團結、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寬學術視野,促進相互交流和學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動組織能力,培養造就新一代學術技術帶頭人。

Youth Innovation Promotion Association (YIPA) was founded in 2011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AS). It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s by promoting their academic vis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YIPA has currently more than 4000 members from 109 institutions and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fe Sciences, Earth Science, Chemistry& Material, Mathematics &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They are organized in 6 discipline branches and 13 local branche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電流的熱效應:焦耳-楞次定律講解
    這種現象叫做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所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強度的平方、導體本身的電阻、以及電流通過的時間成正比。這一結論稱為焦耳——楞次定律,其數學表達式為:Q=I²Rt,公式中:Q:電流通過導體所產生的熱量,單位:焦耳(J);I:通過導體的電流,單位:安(A);R:導體的電阻,單位:歐(Ω)如果熱量以卡位單位,則Q=I?
  • 碳納米管存在獨特「遙感焦耳熱效應」
    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只在納米領域才有的「遙感焦耳熱效應」:當碳納米管通電時,其附近物體會發熱,而納米管本身卻仍然是冷的。研究人員指出,理解這種現象有望帶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處理器製造方法,其能以更快速度運行卻不會過熱。
  • 電工基礎之電流的熱效應:焦耳-楞次定律講解
    這種現象叫做電流的熱效應。1841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焦耳發現載流導體中產生的熱量Q(稱為焦耳熱)與電流I的平方、導體的電阻R和通電時間t成比例。而在1842年時,俄國物理學家海因裡希·楞次也獨立發現上述的關係,因此也稱為「焦耳-楞次定律」。
  • 焦耳定律及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與什麼因素有關
    4、注意事項:要檢查裝置的密閉性,容器中被加熱液體的初始溫度和質量要相等,通過觀察液面高度差來間接觀察導體產生的熱量大小。5、實驗過程:(1)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係,控制電流和通電時間一定,如圖甲。閉合開關,通電一段時間後觀察U形管中液面差,發現右邊電阻大的U形管中液面差大。
  • 高能量重複頻率釹玻璃雷射器的熱效應實驗研究
    啁啾脈衝放大(CPA)和光學參量啁啾脈衝放大(OPCPA)是目前獲得超強超短雷射脈衝的兩大技術途徑,其中CPA技術具有轉換效率高、輸出穩定可靠、對泵浦源要求較低等優點,是研製數拍瓦甚至10PW雷射用戶的首選方案。
  • 高效水分解三維氧電極的構築
    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最大挑戰是能源和環境問題。為實現安全、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供給,人們不僅要著力提高現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更要大力開發新能源。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領域,如何提高光生載流子的定向移動,避免載流子複合,成為光催化體系中的關鍵科學問題。為了促進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和傳輸,侯軍剛教授等人構建了二維In2O3-x/In2S3原子層異質結,其異質結光電極在1.23 V vs. RHE條件下光電流高達1.28mA cm-2,是In2S3納米片的21倍和塊體In2S3的79倍(Adv.
  • 調控鐵電極化促進電荷分離和轉移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氧化水
    從光電催化結果來看,鐵電材料光生電流密度都很低,基本上是微安培或毫安級,這極大限制了鐵電材料用於光電催化的研究。本工作的作者在前期BiFeO(BFO)電極光電催化氧化水的研究中發現BFO鐵電電極材料之所以光電流密度低,主要是因為光生電荷在疇壁和晶粒之間複合的結果。
  • 高效電解水制氫電極材料的「化學嫁接」獲得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研究組發展了一步法合成技術,成功實現了二硒化鈷和二硫化鉬材料的「化學嫁接」,研製了具有析氫性能接近貴金屬鉑的水還原高效複合催化劑。 將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位能等)以氫為媒介存儲、運輸和轉化可實現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構型。當前95%以上的氫氣來自於化石燃料,而水作為氫的重要來源之一,從其提取出來的氫的總能量是地球化石燃料熱量的9000倍。將水電解制氫涉及兩個重要的基本反應,即陰極水的還原和陽極水的氧化。
  • 雷射脈衝退火提高先進器件的性能
    ., San Jose -- 毫秒和微秒級別的LSA退火工藝可以提高邏輯器件和存儲器器件的性能。降低熱預算需要更短的小於400 μsec的退火工藝。隨著設計規則的不斷縮小,需要更好的控制超淺結和突變結以及更高的雜質摻雜濃度。並且,新材料使得工藝對熱預算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這需要退火設備能夠提供更短的退火時間和更加精確的溫度控制。
  • 廈大「綜述」生物質高效利用新方向:光催化木質纖維素轉制化學品
    該文全面總結了新興的太陽能驅動木質纖維素轉化制化學品領域的研究進展,詳細討論了木質纖維素相關分子選擇性斷鍵和官能團定向活化的光催化反應機理,並對當前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做出了深入思考和前瞻性展望。木質纖維素由多糖(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佔地球上植物類生物質的90%,是最主要的可再生碳資源。
  • 山東大學陳良團隊:熱擠壓過程施加電脈衝,提升鋁合金性能
    現階段研究人員嘗試將電脈衝(electric pulse,EP)應用於變形或熱處理過程,提出了諸如電感應遷移,電塑性和電超塑性效應等相對成熟的理論。電脈衝可以通過多種過程影響材料,比如焦耳熱效應和靜電場等,其中焦耳熱效應會促進晶粒長大,也會改變對形核速率和原子擴散從而影響最終微觀結構。
  • 大連理工:功能材料助力高效儲能及海水電解高效制氫系列進展
    與傳統的熱催化技術相比,精細化學品的電催化合成技術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反應速度快等優勢,能夠實現精細化學品的高效綠色清潔製備,更重要的,電催化合成工藝能夠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機融合,利用大量的低品位新電能,降低精細化學品的生產成本,減輕或避免環境汙染問題。
  • JACS: 原位AFM揭示納米金電極催化鋰氧反應的表面機理
    然而,由於其電極反應動力學過程緩慢、放電產物過氧化鋰(Li2O2)導電性差等原因,鋰氧電池仍面臨能量效率低下和循環穩定性差等瓶頸問題。構築高效催化電極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電極的催化活性與其納米結構的構築具有緊密相關性,然而,目前對於催化電極納米結構調控催化活性的表面機理仍缺乏深刻的認識。
  • 親水性聚合物可見光催化NADH再生
    由於其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該光催化劑可實現NADH原位高效再生,並以此與醇脫氫酶結合構建了光生物催化系統,實現了甲醛的選擇性還原。另外,當前的NADH再生體系主要集中在再生效率的提升,對於再生過程中光催化劑與電子調節劑的作用形式以及具體的光生電子轉移路徑依然缺乏清晰的認識。在此篇論文中,李潤課題組製備了一種二苯並噻吩碸基聚合物催化劑DBTS-CMP1並將其應用於異相光催化原位NADH再生。
  • 基於全木質素水凝膠電解質和納米纖維電極的可再生柔性超級電容器
    可再生材料製備電解質和電極有望為儲能材料的設計提供一種創新的可持續化學方法,並擴大廢棄物的應用領域。在可再生材料中,從木材生物質中提取的木質素是第二豐富的可再生天然聚合物,木質素作為生產能源、材料或化學品的原料,減少人們對不可再生礦物燃料來源的依賴。
  • 金屬所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過氧化氫(H2O2)是一種綠色、可再生、環境友好的氧化劑,廣泛應用於環境修復、精細化工、電子工業等領域。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進展。
  • 利用廉價金屬製備高效、高穩定性的鹼性制氫電極
    利用廉價金屬製備高效、高穩定性的鹼性制氫電極 2021-01-08 2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Adv.Mater.綜述: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
    不同的雷射熱處理參數:如雷射強度、脈寬和掃描速度可以調節以達到理想的熱效應。這一處理工藝具有顯著的快速和局部熱效應的特徵,從而可以實現對材料性能的精確調控。雷射輻照的冷卻速率可達到或大於10exp(6)°C/s exp(-1),是傳統熱處理工藝的好幾個數量級,從而保證了材料的快速製造和能量的最小損失。
  • 他是啤酒廠老闆,更是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焦耳的傳奇一生
    焦耳,英國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1818年12月24日,焦耳生於曼徹斯特附近的索爾福德。父親是個啤酒廠廠主,生活富裕。但焦耳從小體弱多病,所以童年一直沒有沒有正規上學,一直在家跟父親學釀酒,並利用空閒時間自學了化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