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水分解三維氧電極的構築

2020-12-06 科學網

 

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最大挑戰是能源和環境問題。為實現安全、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供給,人們不僅要著力提高現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更要大力開發新能源。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是最大的可利用資源,其在一小時內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就足夠滿足全世界一年內對能源的需求。然而,太陽能的間隙性與能源需求連續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太陽能的大規模利用必須以其能得到有效的存儲為前提。電催化水分解獲得氫燃料是大規模存儲太陽能的一種有效的方式。然而,陽極氧析出反應是一個比較複雜和緩慢的過程,其限制了電解水的整體動力學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因此,發展一種具有高活性、高穩定性和低成本的氧析出電極對太陽能的規模化開發和利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日,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張新波課題組提出一種新的氧析出電極的設計思路。作者首先在具有三維結構的商業泡沫鎳骨架表面包覆簡單的MOF材料(ZIF-8),然後通過適當的熱處理使ZIF-8材料轉化為多孔碳,最後在鹼性電解液中直接陽極氧化使活性鎳層材料填充到多孔碳的孔道中,製備得到了活性和穩定性好的新型三維氧析出電極。

 

目前,文獻中大量使用的氧析出電極的製備方式是在二維導電基底(如ITO)上沉積活性物質。為提高催化活性,增大材料的活性面積是有效的方式。泡沫鎳因具有三維結構、導電性好和價格低廉等的優點,恰好能夠滿足三維氧析出電極的設計要求。另外,由於導電基底上沉積的催化氧析出活性層材料一般是電子惰性的,為避免電極材料表面反應產生的電子不能順利地轉移到導電基底上,研究者普遍傾向於在基底上沉積薄層的活性材料。而該工作巧妙地在活性陽極氧化鎳內部引入多孔碳,這就好像為電子在材料表面和導電泡沫鎳骨架間構建了一條條連續的「高速公路」,提高了材料整體的電子遷移率,使得電極的活性得到顯著的提升。此外,多孔碳層不僅增加了整個電極的機械強度,還能有效抑制泡沫鎳的深度陽極氧化,增強了電極的穩定性。此外,作者使用MOF材料轉化為多孔碳層,也拓寬了MOF材料的用途。

 

該工作為解決現階段氧析出電極製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創新的設計思路,又通過簡單的實驗證實了其可行性,對今後電極的進一步改善有借鑑意義。此外,所設計和合成的三維電極也可以擴展到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空電池或超級電容器等其它應用領域。上述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5248上,並被選為」Hot Paper」和「Frontispiece Paper」。(來源:科學網)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夏寶玉教授團隊:基於微生物腐蝕構築高效析氧催化劑
    背景介紹氧析出反應(OER)在可再生能源如電解水和金屬-空氣電池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OER涉及多步質子/電子過程,其緩慢的動力學反應需要高效的電催化劑來促進近年來,鎳鐵基氧化物/氫氧化物在鹼性電解液中顯示出高效的析氧催化活性,然而,此類催化劑自下而上的製備方法需要複雜的前驅體溶液及嚴格的合成條件來精準構築納米結構。
  • 全分解尿素和化妝棉的有趣碰撞—實現高效的三維石墨烯自支撐電極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楊瑞枝教授課題組以尿素作為石墨烯碳的來源,化妝棉為基底,合成了柔性三維N摻雜、富O官能團的石墨烯全碳空氣電極(NO-G@CP)。
  • 三維有序層級多孔非碳電極用於高效電容脫鹽海水淡化
    近年來,一種新興的高效、低成本、規模可調節的脫鹽技術,電容去離子技術(Capacitive Deionization,以下簡稱CDI)逐漸發展起來。它運用電容器原理將海水中的離子在外加電場下吸附到電極材料表面,從而實現了海水淡化。因此,電極材料作為核心部件,對CDI的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實驗驗證三維電解設備的反應機理
    它主要由兩個平板電極(陽極和陰極) ,粒子電極,壓縮空氣和槽體組成. 起饋電極作用的平板陽極為DSA電極,陰極為不鏽鋼電極。粒子電極為一種高效、無毒和廉價的顆粒狀專用材料,它們作為工作電極被填充在兩個平板電極間形成三維電級. 糟體由PVC 材料焊接而成. 壓縮空氣通過反應器底部的多孔板向該反應器。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磷酸鹽類材料具有獨特的配位效應、開放的三維框架以及良好的電化學穩定性,是一類潛在的鈉/鉀電負極,但其較低的電導率及不可逆的相轉變限制了該類材料的實際應用。引入氧空位是一種有效提升電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策略,氧空位可以增加材料內部活性位,加速離子傳輸,延緩結構轉變以及減少離子嵌入的能壘,但是氧空位的形成大都需要嚴苛的還原環境、昂貴的設備等,如何簡單、高效且可控地構築氧空位是目前電極材料合成領域中一大挑戰。
  • 以色列設計電池分離PEC水分解系統 太陽能轉化為氫氣的效率達30%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分離電池光電化學(PEC)的水分解系統,該系統分離氫電池和氧電池,用於集中制氫,而氫氣可用於氫燃料汽車等多個領域。氧電池包括兩個100平方釐米的、背靠背拼接的赤鐵礦光電陽極,與矽微型PV模塊串聯放置,為驅動非輔助太陽能水分解技術提供必要的偏壓。氫電池中含有陰極,它與氧電池在物理上是分離的。電池級氫氧化鎳電極置於兩個電池中,以調節陰極和陽極之間的離子交換。該原型系統還成功也在室外自然光照條件下進行了運行演示。
  • 南京大學王學斌團隊ACS Nano:纖維素基三維導電碳網絡用於高性能電...
    已有兩種思路來改善這一問題:一是設計納米級金屬氧化物/三維碳電極,二是設計三明治夾層結構電極,以改善電池倍率性能、緩衝充放電體積變化。不過,將三維導電碳網絡與三明治結構電極這兩種策略相結合,目前仍面臨著挑戰。
  • 氧電極應用-景天酸代謝途徑植物的光合研究
    它們具有此途徑,既維持水分平衡,又能同化二氧化碳。途徑的特點是:在夜間細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作為二氧化碳接受體,在PEP羧化酶催化下,形成草醯乙酸,再還原成蘋果酸,並貯於液泡中;白天蘋果酸則由液泡轉入葉綠體中進行脫羧釋放二氧化碳,再通過卡爾文循環轉變成糖。所以這類植物的綠色部分的有機酸特別是蘋果酸有晝夜的變化,夜間積累,白天減少。
  • 電化學價態調控—提升氧化釩電極材料循環穩定性的新思路
    電極材料是影響超級電容器性能的重要因素,決定了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存儲容量。氧化釩價格低廉,理論電容值高,是備受關注的高性能電極材料。然而氧化釩存在穩定性差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其商業化應用。研究表明,氧化釩穩定性不高主要可歸咎於兩點原因:其一,在長時間充放電循環過程中,氧化釩持續發生形變(膨脹收縮),最終造成結構坍塌或粉化;其二,氧化釩在水性電解質中持續充放電時,易逐漸形成水溶性釩氧根離子。
  • 大連理工:功能材料助力高效儲能及海水電解高效制氫系列進展
    目前,精細化學品的電催化高效合成,面臨三個瓶頸性的約束問題需要解決:①新結構高性能電催化劑的設計合成;②如何避免競爭性副反應,在工業級的大電流密度下實現精細化學品的規模化/工業化生產;③如何將電催化製備的反應產物從成分複雜的電解質溶液中高效分離和提純成合乎要求的產品。
  • JACS: 原位AFM揭示納米金電極催化鋰氧反應的表面機理
    研究表明,Au基電極的納米結構改變電極對氧還原反應(ORR)/氧析出反應(OER)的催化活性,並直接影響Li2O2沉積/分解路徑及其動力學。此外,研究發現,電極表面不同納米結構之間存在競爭反應,適當增大放電速率能有效抑制競爭反應的發生,誘導活性產物均勻分布。本工作深入理解了Au基催化電極納米結構調控鋰氧界面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微觀機理。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然而當前大多數陰離子空位研究集中在氧空位缺陷上,主要是因為其較低的形成能,而具有較高形成能的硫、氮和磷陰離子空位缺陷卻少有報導,這是因為較高形成能的陰離子空位催化劑結構穩定性相對較差;但是從理論計算的結果來看,各種氮硫空位缺陷的催化劑對氮氣的吸附與活化都顯示出很好的活性。因此,在催化劑上構築較高形成能的陰離子空位缺陷,同時也保證材料的穩定性和高催化活性是科研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標。
  • 氧電極應用-擬南芥光合速率的測定
    基於光合速率測定的原則,擬南芥光合速率的測定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A氧電極測定O2的釋放   B光合儀測定CO2的吸收   測定O2的釋放測定擬南芥光合作用:   氧電極通過測定反應體系中溶解氧的變化來測定反應體系中葉片的光合速率。測定數據精確,容易得到精確的光合速率,精度高於光合儀。
  • 中國科大成功研製二維柔性透明導電電極和三維彈性導體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研究組圍繞如何高效宏量組裝納米導電基元,特別是銀納米線,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成功研製了基於納米線組裝體的二維柔性透明導電電極和三維彈性導體,為今後規模化製備柔性透明導電電極和彈性導體提供了新的製備技術。
  • 液相氧電極的工作原理及特點-英馳科技
    液相氧電極的工作原理及特點   1 前言   氧電極是為測定水中溶解氧含量而設計的一種極譜電極,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用裸露的銀-鉑電極研究藻類的光合作用。自從五十年代薄膜氧電極問世以來,又大大擴展了它的應用範圍。
  • 共價有機骨架材料構築原子尺度精確親鋰位
    該方法使用了一種環硼氧烷結構的共價有機骨架,COF-1,以構築長程有序的親鋰骨架,用於抑制鋰枝晶生長。其中,結構明確的硼氧六環作為強親鋰位點可以有效降低金屬鋰的形核能壘,而其有序的周期性結構保證了親鋰位點的空間均勻分布,促進了金屬鋰的均勻沉積。這一方法學上的進步展示了先進材料用於能源電化學領域的廣闊前景,對於推進鋰金屬電池實用化提供了物質基礎。
  • 高效電解水制氫電極材料的「化學嫁接」獲得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研究組發展了一步法合成技術,成功實現了二硒化鈷和二硫化鉬材料的「化學嫁接」,研製了具有析氫性能接近貴金屬鉑的水還原高效複合催化劑。 近年來,該研究組圍繞新型非貴金屬氫電極材料和氧電極材料的設計,在電解水用新型非貴金屬電極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技術方面上取得一系列進展。
  • 大連理工大學在高效光/電催化應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促進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和傳輸,侯軍剛教授等人構建了二維In2O3-x/In2S3原子層異質結,其異質結光電極在1.23 V vs. RHE條件下光電流高達1.28mA cm-2,是In2S3納米片的21倍和塊體In2S3的79倍(Adv. Energy Mater. 2018, 8, 1701114)。
  • 基於PμSL 微尺度3D列印的三維微柱陣列電極_資訊中心_儀器信息網
    另一方面,具有三維結構的微電極因其更大的反應面積和優異的檢測靈敏度已獲得越來越多研究學者的關注。微尺度3D列印技術的出現,使得三維微柱陣列電極的實現變得更加便捷、快速、高效。該技術具有列印精度高、跨尺度加工、成型效率高、製造成本低等突出優勢,被認為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三維微細結構加工技術之一。
  • 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猜想
    精確求解三維「伊辛(Ising)模型」一直被公認為物理學領域的一大難題,也是物理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