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改造問題長期以來是社會較為關注的議題,易於變成社會熱點新聞無外乎取決於其牽涉到的賠償款存在異議。被拆遷人對於房子的拆遷都要有一段較長時間的認可,在棚戶區改造中會歷經一個坎坷的心理轉變過程。
棚戶區改造對於拆遷人來說意味著原有的社會支持系統和原有的起居情況強迫解體。對於普通人來講,鄰裡和睦是現實生活中的關鍵構成,不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上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種關係的解體,一方面造成其生活起居上信息和情感聯絡上的斷層,某一方面經濟上的暫時性援助也將會導致甚大的影響。除此之外,常期的定居環境會使個人產生相應的生活方式,圍繞著這個生活圈,個人會形成較有規律的生活狀態,而一旦環境發生變化,也就意味著這種狀態將被完全打亂。從這個意義上說,事實上被拆遷人離開了原來所擁有的周圍左鄰右捨生活環境。
儘管拆遷後拆遷戶會獲得一筆土地補償費,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假如要取得新樓,被拆遷人還需要支付必須的補差費用,這筆費用的支付,對有些拆遷戶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北京冠領律師通過常年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他們可能需要跟別人借錢來買房,這對於自身沒有固定收入的拆遷戶來說,需要背上厚重的債務擔子。即使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拆遷戶,面對重新入住的陌生環境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
簡·雅各布(Jane Jacobs)曾經在1961年提出過「街道眼」的概念,即城市社區本身具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這在中國的社區中人與人的關係中尤為明顯,鄰居們之間可以通過經常見面來區分熟人和陌生人,從而獲得安全感,同時,心懷不軌的陌生人在這種環境下會感到來自鄰居們的目光監督。城市拆遷使得原有的社區解體,人們需要到陌生的環境中重新開始生活,這種社區帶來的安全感,也就蕩然無存了。
基本概念上面三種心理,對喪失的恐慌、對將來的憂慮,安全感的遺失,被拆遷人在遭遇動遷時預計的賠償款顯然會高於拆遷方的評估價格。可是實際上,被拆遷人產生這種心理並不一定是無中生有,拆遷房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進來,給予公平合理的賠償費,終究給被拆遷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轉變。
作為被拆遷人,應對拆遷方給出的無法接受的賠償款時,是坐以待斃式的無耐的籤訂協議還是盡力商談促使賠償增加呢?我認為應當再爭取一下,關鍵從下列四個方面著手談判:
1、 前期摸底
知己知彼定能百戰百勝,因此,在明確拆遷談判前應當多方位掌握全部拆遷流程,例如拆遷期限是多長時間,拆遷目的是什麼,具體的拆遷進展情況等。掌握這些的目地就取決把握住對方在這些程序中的違法點,因此提高被拆遷人在談判中的主導權。
2、關鍵點處掌握主動
好多被拆遷人認為逃避不見、拒絕商談就能讓拆遷方著急。在數年的現實案例中,冠領律師團隊認為這種拖延戰術對提高賠償費分毫沒有作用,這樣只能讓雙方處在拉鋸戰。我建議有張有弛的推遲,並非一味地推遲,只是需要有戰術的拖延,例如,商談的時間、地點、談判對象等,都需要規劃好,在關鍵點上把握主導權。
3、選擇合適的機會報價
如何報價直接關係到被拆遷人的商談方向和對策,因此我們就要分析一下:我根據哪些方面報價才能既處於道德上不是坐地起價,還能讓利益存在透明化。就企業拆遷而言,廠區被拆遷了,那我最想要的是什麼?不容置疑是企業繼續存在,那就需要基本生產資料。第一位的就是土地,像北京如今舊城區及其近郊都已經基本上沒有建設用地可用了。就算是有,如今村集體也不往外租,都在等著拆遷。我想說到這裡有些被拆遷人就清楚我們的策略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給拆遷方一個價格的同時,又讓拆遷方覺著我們什麼都還沒有表露,這就是報價的技術啊。
4、先明確賠償原則,再談關鍵點
棚戶區改造一開始的之前,雙方對賠償價格的心理預期差距都會很大,有時候雙方對某些原則問題存有本質分岐,例如究竟是按普通住房還是門面進行賠償,按集體用地還是國有土地的標準賠償,按違法建築還是合法住房進行賠償,假如這些原則性問題得不到解決,談細節問題和得出實際的報價也沒有任何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也應當在拆遷前期防止洩露我們的心理底價。這個時候,可以和對方談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在一些原則性問題得到確認之後再進行細節性商談,某些細節性問題得到解決後再具體報價。
其實,我們有時候埋怨拆遷補償低,並不一定是心理預期太高,是真的補償費少,而你又不知道怎樣商談提高補償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