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在天文界及太空探索領域,2020年的熱議話題當屬四輛火星「戰艦」7月份前後上演「速度與激情」。然而,「火星年」話題還沒開炒,太陽老大哥搶佔熱度先迎來一批訪客。
2月10日,歐空局太陽軌道器ESA-345,聯合NASA於當地晚間11時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升空。其後,它將花費三年半時間調整軌道接近太陽,以近距離觀測日光層的產生和控制機制,並從高緯度拍攝到太陽兩極的第一張照片。
ESA-345海報設計圖,圖源:ESA
ESA-345一個完整軌道周期需耗時6個月,走的是一個高度橢圓形軌道。其遠日點介於水星和金星之間,而近日點則只有4,200萬公裡,達到日地平均距離的四分之一,比水星近日點還要再靠近太陽400萬公裡。
ESA-345運行軌跡,圖源:ESA
要知道,水星在近日點的表面溫度最高能達到427℃。ESA-345如此接近太陽,隔熱確實成了一個棘手的大問題。高溫是其一,日珥和太陽風帶出來的高能粒子流破壞力則更強。因而,ESA-345隻能嚴嚴實實的裹上鈦合金防護罩,並始終將肥大的「屁股」朝向太陽當擋箭牌。當儀器開始工作時,探針再從保護層後方悄悄伸出窺視。
ESA-345運行想像圖,圖源:ESA
誠然,這些細枝末節是還得再過三年的後話,但太陽引來的訪客遠不止ESA-345。
2018年8月,NASA就已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同年10月29日,「帕克」打破「阿波羅2號」於1976年創下的紀錄(距太陽表面4,273萬公裡)。2020年1月29日,「帕克」完成第四次近日飛行,其最終目標是創下2,400萬公裡近日點終極記錄,成為人類史上首次真正近距離「觸摸」太陽。
「帕克」發射,圖源:NASA
儘管「帕克」看上去似乎比ESA-345要亮眼的多,但後者也被委以不同使命的重任,為「帕克」提供深空背景信息、更細節指引行經路線就是其中之一。畢竟,ESA-345攜帶著日冕儀、日震成像儀、日光層成像儀、X射線望遠鏡、日冕光譜成像儀、太陽風等離子體分析儀等眾多可以窺探太陽的相機。而「帕克」則更像是飛蛾撲火般的「盲駕」,主要任務在於多種粒子的測定,距離性數據搜集,日冕、太陽風及探測器周圍激波成像等。
千百年來,我們頭頂上那一輪即熟悉又陌生的紅日,或許是時候換一批更清晰的靚照了。
以往,我們所能拍攝出來的太陽,是醬紫的☟☟☟☟
圖源:PixaBay
再清晰點☟☟☟☟
圖源:PixaBay
而新設立的Inouye太陽望遠鏡,看到的太陽表面是醬紫的☟☟☟☟
Inouye望遠鏡太陽表面高解析度圖像,圖源:NSF
再清晰點☟☟☟☟
太陽表面活動高解析度動態圖,圖源:NSF
太陽還有太多不為人知的一面,也難怪有印媒在「月船二號」升空後當日就宣傳:印度的下一個目標,是於2020年上半年發射Aditya-L1(阿迪蒂亞一號)太陽探測器,而且NASA對參與這一項目有極大興趣。
印度Aditya-L1目前還沒看到任何動靜,ESA卻悄悄搶先了一步。雖然我們也無法確定ESA-345成績會如何,但我們期待著人類科學的進步!
最後一波小福利:ESA-345太陽軌道器公開介紹資料已在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 關注後私信 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