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空局ESA宣布為「赫拉」探測器在2026年抵達小行星任務提供資金

2020-09-20 科普百分百

歐空局ESA宣布為「赫拉」探測器在2026年抵達小行星任務提供資金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SlashGear報導,歐空局(ESA)已宣布為 「赫拉」(Hera)提供資金,這是該機構將與美國宇航局(NASA)一起參加的整個AIDA飛行任務的一部分。「赫拉」任務將涉及派遣一個探測器調查NASA的一個任務對小行星的影響,這是旨在幫助保護我們的星球免受小行星影響的總體任務的兩個方面。此次獲得的合同涵蓋了太空飛行器設計等內容。

正如之前宣布的那樣,NASA和ESA正在聯合開展一項名為「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AIDA)的工作,其目標是找出最好的方法來偏轉可能對地球構成風險的小行星。NASA首先通過DART太空飛行器聯合執行任務,它將在2022年9月撞擊一顆名為Dimorphos的小行星。

ESA的「赫拉」探測器將在2026年抵達小行星,在那裡它將用半年的時間對這個天體進行近距離研究,以確定DART對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赫拉」是ESA空間安全保障計劃的一部分,因此將由德國的ESOC中心控制。

當然,在這一切發生之前,「赫拉」太空飛行器必須被製造出來,ESA提供了1.294億歐元的資金。該合同授予了由德國太空公司OHB領導的財團;它包括設計、製造和測試太空飛行器。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該任務將於2024年發射。

共有17個歐盟成員國為這次飛行任務做出了貢獻,每個國家都被分配到該項目的不同方面。例如,義大利正在領導該任務的動力和推進子系統方面,而西班牙則負責導航、高級制導和控制系統,匈牙利負責支持相機校準,盧森堡負責衛星間通信系統和尤文塔斯CubeSat等。

相關焦點

  • 靈神星任務首次瞄準巨型全金屬小行星
    靈神星任務概念圖。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旨在對小行星靈神星(Psyche)展開探索的任務已進入最後設計和製造階段,其目標是在2022年年底前發射,在2026年前抵達。
  • NASA宣布下一個任務 探測器2034年到達土衛六
    美國宇航局上宣布,下一個太陽系探測任務將向土星最大衛星發射無人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賴尼森廷在電話會議上說:「Tita不同於太陽系中的任何其他地方,並且是最接近地球早期的地方。」新公布的「飛龍」任務「將有助於我們對有機化學進行調查,這些對Titan進行的調查可能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
  • 將去往拉格朗日點,手提箱般的小行星探測器,探測這5顆小行星!
    (M-ARGO)的模型現在在天線研討會上展出,這是作為歐空局技術戰略一部分而計劃的眾多小型任務之一,將在本月的部長級Space19+理事會上提出。M-Argo是一個12單元的立方體衛星(擁有22 x 22 x 34釐米的身體)將搭乘發射一個更大的太空任務,其軌道使其超出地球軌道,例如天文任務到太陽-地球拉格朗日點。
  • 手提箱大小的小行星探測器,將去往拉格朗日點,探測這5顆小行星
    這個歐空局小行星遠程地球物理觀察者(M-ARGO)的模型現在在天線研討會上展出,這是作為歐空局技術戰略一部分而計劃的眾多小型任務之一,將在本月的部長級Space19+理事會上提出。這是一個手提箱大小的納米空間技術,基於立方體衛星設計,採用標準化的10釐米立方體單元,其中電子板可以堆疊和連接子系統。
  • 歐洲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雙星小行星:比吉薩金字塔還大,能量堪比核武
    提示:赫拉任務中所要拜訪的是迪迪莫斯小行星,它屬於雙星小行星,還有一個圍著迪迪莫斯小行星運行的迪迪莫斯小行星,直徑為800米的迪迪莫斯大於直徑為160米的迪迪莫恩(與吉薩金字塔相似的體積)。在三年前(2016年)的部長級會議中,他們否決了小行星撞擊任務 (AIM),也就是赫拉任務的前身。歐洲宇航局的科學家對這次的赫拉任務抱有很大的信心,他們相信這次的部長級會議會同意執行赫拉任務,並對這個任務資助3.2億美元。他們認為雖然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小概率事件真的發生了,那麼給地球帶來的災難絕對是世界級的,所以偏轉小行星任務勢在必行。
  • NASA宣布未來這十四顆小行星或撞向地球?中科院:不怕,有我
    由於小行星天體在太陽系並不少見,甚至有兩處大量聚集小行星天體的小行星帶,最近的小行星帶就在我們的鄰居火星的軌道附近,擁有著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因此對小行星的監測任務十分困難,而工作量也十分巨大。美歐的應對策略2020年6月23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了一顆將用於美歐聯合行星防禦任務實驗的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美歐聯合行星防禦計劃通過使用深空人造衛星(DART)撞擊小行星,從而略微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偏離小行星原有運行軌道。
  • 歐空局未來三年重點投資深空與月球項目
    此外,各成員國還同意,為ESA一些必要的項目在此後兩年再增加19億歐元,也就是5年的資助總額為144億歐元。  據ESA官網消息,ESA負責人揚·沃納表示,其中一個項目是將引力波探測器「雷射幹涉儀太空天線」(LISA)原定於2034年的發射日期提前,使其與「雅典娜」X射線觀測儀協同運行,因為它們有些觀測目標相同,比如黑洞等,這些任務獲得的成果將使我們對宇宙基本物理學的理解發生根本性變革。  據《科學》網站報導,沃納強調說,ESA需要迅速採取行動,加速研製天王星和海王星探測器。
  • 日本的小行星採樣探測器開始長途跋涉到下一個太空巖石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隼鳥2號將在2026年放大2001小行星CC21。日本的「 Hayabusa2(隼鳥2號)」任務並沒有長期保持其桂冠。
  • 隼鳥2號鎖定另一顆小行星:11年後抵達,飛行途中隨時可能失聯
    編者按: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的大部分任務已經完成,就等返回艙降落地球。日本方面宣布,隼鳥2號探測器將對另一顆小行星進行探測,預計2031年抵達,這意味著隼鳥2號探測器需要在深空中飛行11年。隼鳥2號探測器的返回艙降落地球之後,該探測器的任務還在繼續中,日本JAXA宣布隼鳥2號探測器的擴展任務,幾年後隼鳥2號探測器將抵達另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1998 KY26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直徑為1公裡,被列為近地天體,初步估計抵達的時間為2031年7月,也就是11年之後的事了。
  • 太陽系最貴小行星價值1千萬兆!NASA 2026年出發尋寶
    ▲靈神星1852年3月17日被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圖/NASA) 崔子柔/綜合報導 近日研究指出,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富含金屬的靈神星(16 Psyche)可能是完全由鐵和鎳組成的小行星,價值高達1千萬兆,NASA預計在2022年發射探測器,2026年抵達零神星進行觀測。
  • 飛行20億公裡 美小行星取樣返回探測器抵達目標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6日消息,經過兩年多飛行,行程超過20億公裡之後,2016年9月份發射,執行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小行星表面取樣返回任務的「OSIRIS-Rex
  • NASA小行星探測任務Psyche通過關鍵設計評審,2022年發射
    NASA的一項小行星探測任務剛剛掃清了2022年發射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其目標是太陽系裡最有趣的天體之一。NASA官員今天(7月7日)宣布,Psyche任務剛剛通過關鍵設計評審(CDR),任務將探測直徑為225公裡的金屬小行星「16 Psyche」。在關鍵設計評審期間,NASA 對任務各個系統和分系統進行了評估,包括科學載荷、通信、動力、推進裝置等等。
  • 人類第一次主動迎戰小行星!後年開始撞擊,改變地球命運
    赫拉任務的發射時間預計在2023至2024年之間,然後經過兩年的航行,才能抵達迪迪莫斯雙星系統。赫拉還配備有兩個可以著陸小行星的小型立方體衛星,它們可以對太空巖石進行數據收集。在2021年7月,獵鷹9號火箭將會承載著DART任務進入太空,在2022年10月抵達迪迪莫斯雙星系統後,探測器會開始撞擊迪迪莫恩小行星(直徑165米),迪迪莫斯小行星的直徑為775米。
  • 美探測器抵達小行星「貝努」 將挑戰著陸和巖石採集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共同社」12月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日宣布,探測器「OSIRIS-REx」已抵達目的地小行星「貝努」的上空。將與正在探測小行星「龍宮」的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一樣,挑戰在小行星上著陸和巖石採集,2023年將巖石帶回地球。此外還計劃與日本團隊合作,交換巖石並展開相互研究。
  • 日本「隼鳥2號」將對新的小行星進行為期10年的探測任務
    據外媒CNET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 「隼鳥2號」在2019年用特製的子彈成功地射中了小行星「龍宮」,然後短暫地降落在小行星上,挖出了一些受幹擾的碎石。樣品將被送回地球,計劃在今年12月在澳大利亞登陸。但現在,JAXA正在將該太空飛行器送往另一個目標天體進行長途航行。
  • 馭星觀察 | 歐空局地面站網絡現狀及演變發展
    該深空網絡主要提供遙測、遙控、跟蹤、無線電測量(測距,都卜勒, Delta-Do幹涉測量)、無線電科學研究等功能。2019年1月,歐空局宣布計劃在2019年年內在三套深空天線上安裝低溫冷卻饋源,用於收發深空信號,新的天線可以在高頻運行狀態下,提高40%的下行數據量。該饋源必須冷卻到10 K(與絕對零值僅10度之差,大約-263 C),才能正常運行。
  • 火星採樣返回從今年開始 NASA太空「連續劇」開場 完成任務需10年
    很多愛好者對今年7月的火星大戲已經如數家珍了,美國、中國、歐洲和阿聯將同時向紅色星球發射4個探測器,除阿聯的繞火衛星外,其他3個探測器都會著陸火星且部署火星漫遊車。原來,這臺火星車的任務將是一個跨越10年的「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開始!如果說中歐的火星車是一部獨立短片,那NASA的這次火星車任務則只是一部連續劇的開始!
  • 預計2026年,美國「蜻蜓」航天無人機將前往土衛六尋找生命跡象
    在2019年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宇航局宣布了另一項任務CAESAR(Comet Astrobiology Exploration Sample Return),它將發射一艘太空飛行器從67P/Churyumov-Gerasimenko(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取回地表面樣本。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預計明年2月抵達火星
    「胖五」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後,將實施器箭分離,隨後探測器太陽翼和定向天線相繼展開。在測控系統支持下,探測器將飛行約7個月,預計於2021年2月前後抵達火星。 在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並經過制動後,通過2至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將進入著陸窗口期。其間,還將在著陸區上空對著陸區開展探測。
  • 攜帶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官方:12月6日抵達
    攜帶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官方:12月6日抵達日本的JAXA和澳大利亞航天局官員7月14日宣布,「龍宮」小行星直徑共900米,距地球約3億公裡。攜帶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官方:12月6日抵達隼鳥2號母艦在2019年兩次進入龍宮表面。當年2月,隼鳥2號獲取了一些龍宮表層材料,而在7月,該探測器挖出了隼鳥2號撞向小行星的「子彈」孔暴露的地下物質。隼鳥2號在著陸演習期間在小行星龍宮的表面上投下了陰影。隼鳥2號於2019年11月離開龍宮,開始向地球跋涉。